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香山立县与陈天觉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高民川  
显山县是伟大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一九二五年因纪念塔的丰功伟绩而更名为“中山县”。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八三年十二月由县改市,称中山市。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河涌交错,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吡邻港澳,交通方便,华侨港澳同胞众多,因而又是著名的侨乡。这个中外驰名,世界瞩目的地方,在八百多年前却是个未被开发的海边防寨所。 据香山县志记载:香山立县前,汉时属番禺;晋属东官郡地隋设寨,划归南海县。因境内五桂山花木葱茏,香闻十里,故名“香山寨”。据说宋代以前,此地海的边沿还在石岐南下的迎阳石一带,,当时的海边防就设在石岐。最初,朝廷派来守寨的,有十二名头目。在现孙中山纪念堂东侧(即灯光球场旧址),过去曾有个“世勋祠”,就是奉祀出来守寨的十二个不同姓氏的人,他们之中至今还有后裔在石岐繁衍 唐至德二年,香山寨改属东莞县文顺乡,此后地方渔业发展,人口逐渐繁衍,每年输粮入库,尧运刀东莞交纳,既费时日,又常北海道所劫,庶民苦之,直至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一一五二年),始由寨改县,实为进士陈天觉之功。 据《香山县志》及《陈氏族谱》载,陈天觉名恩,改名元英,天觉其字,号香叟,为香山县库充乡陈氏始迁祖。“宋绍兴八年,试博学弘祠科,特赐进士第,议论切直,为时贵所黜,乃不复仕。”当时香山尚为镇,由于“输粮莞城,常被盗劫”,??清改为县,东莞县知事娆孝资接受所议,“随州闻于朝,割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濒海之地益焉,诏从之。”县名“香山”,亦由香山寨转化而来。 香山立县之初,须择地筑城,有人主张在石岐(时称文顺乡),有人主张在雍陌,也有人主张在库充,众议纷纷,莫衷一是,一时决定不了。主持建城的陈天觉进士居文顺乡,以文顺乡居县之中,因而立柱在斯地筑城,为使争者信服,提出“以土重为贵”可在各争论点称土为准,重者得之,重然其说。陈工心计,早已乘人不觉之际将铁砂混入文顺乡的泥土中,称土的结果,不言自明,于是县城就建在当时叫文顺乡的石岐,故石岐又称“铁城”。 香山立县之始,原很贫穷。明太祖定县分上中下三等,赋十万石为上县,六万石为中县,三万石为下县。按级输粮纳赋,香山终明代为下县,可见当时之穷。九百年来,经过我们祖先的艰苦创业,香山县已由下县改为上县。现在由县改为市,由边陲之地不只发展成为鱼米之乡,更发展成为新型城市,大大超出我们祖先所能设想到的了。 (编者按:关于“铁城”一名的来历,县志迭有记载,始见于康熙志:“宋氏开设土垣,号铁城。初陈天觉奏允欲就其乡釜涌建治,,众以非,形势争之,不可;奶阴布铁矿于今城址,曰:“建城必须贵地,地贵者上重”。乃取二处土称之,竟以铁砂土重,遂建,因号“铁城”。乾隆志仍其说。迨至清光绪五年,《香山县志》田修本刊行,在卷二十二“纪事”篇中,沿道光志之说,作出不同前志的记载:“邑郑姓于建城于雍陌乡,陈天觉难以口舌争,乃屑铁和泥,至今城址,曰“建城须贵地,地贵者为重”,秤土果重于雍陌,遂建焉:号“铁城”。其根据纯出于《陈氏族谱》,认为“天觉始居即今城地,故天觉父文龙墓在仁山之阳,其后裔乃从釜涌,则所谓欲建于其乡者,非釜涌审矣。”但“天觉先居文顺乡即今县城”(见《光绪志》“陈天觉列传”注)所指的文顺乡,《嘉靖志》析为“文顺乡专属东莞,今为仁厚、良字、龙眼、得能、四大、恭常、谷字等都”,是否“即今城池”尚待考核。天觉曾居石岐,只以起父母在仁山之阳为据,以尚待研讨。故何大章氏编写的《中山地理志》初稿,对“铁城”的注释,还是引用《乾隆志》,盖以天觉为人“议论切直”,未必“工心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