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解放前中山学运史一页

——回忆“暑艺”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暑艺同志集体忆述  

[center][B]一[/B][/center]    一九四七年夏,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战?防御转入站?反攻,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一九四八年秋冬,又先后取得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的伟大胜利,给华南青年学生以极大鼓舞。同时,国民党反动派狗急跳墙,加紧鱼肉人民,压制民主,出卖祖国主权。在现实形势教育下,人民不断觉醒。作为华南学生运动前哨的中山大学,在地下党领导下,在“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口号下,先后掀起要求增加公费、抗议美军强奸北大学生沈崇、反美扶日、支援教授罢教、追悼南京“四一”烈士、抗议反动派镇压进步学生运动等斗争。一九四八年冬,中大农学院的刘震宇、高泳森,文学院的徐(都是中大进步组织的成员),抱着为学生运动做点滴工作的愿望,相约利用寒假回家乡中山石岐举办读书组织,以团结青年,传播革命知识。回中山之后,先后与母校县中的老同学吴文(地下党员)、缪恩禄、陈植洪(均地下新青团团员)接了头,得知县中进步同学在刘成器老师(中共地下组织——石岐区委宣传委员,原中大毕业生)的带动下,非常活跃。于是经过商议,把这个读书组织取名为“寒假联谊会“(简称寒联)。通过分头串连,参加者三四十人,多数是县中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成员遍及中大、省法商学院、省艺专、广州大学、中华文化学院等大专院校以及省女师、中大先修班、广州培正、立达、明德、中山县中、县师、纪中、雨芬等中等学校的中山籍学生,也有个别小学教师。寒联分成文学、音乐、戏剧、化学工艺等组,高、刘、徐三人分别被选为正副常务干事,其他干事和组长有张乃健(中大医学院)、刘次钧(省法商学院)、吴文(县中)、刘彦碧(省女师)、李亭(石岐竞修小学教师)等。在艺术活动的同时,传阅马列主义普及读物(如《中国怎样降到半殖民地》、《大众哲学》、《新人生观讲话》等)和进步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李有才板话》等)。组织讨论过“中国社会往何处去”等题目。    寒联活动仅二十天,本是进步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但一建成,即引起地下党的重视。当时刘成器同志曾布置吴文了解刘震宇等三人的情况,刘成器同志并且亲自参加过一次寒联的活动,先后向中共石岐区委书记、中共中山县委委员邓绍明及中顺边委书记刘云汇报过。并通过其他渠道对三人和其他主要负责人作了调查,认定他们均是进步学生,从而把寒联纳入地下党组织领导的范围,指定吴文负责参与寒联工作,并动员地下团员加入寒联。    寒联活动时间短,人数不多,但联络了进步学生,传播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短暂的寒联,为以后“暑艺”的成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center][B]二[/B][/center]    一九四九年,革命形势又有新发展:年初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五月大军横渡长江,六月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山,五桂山区和其他游击区也加强了对反动当局的打击。反动派已日暮途穷,但对白区的恐怖统治未尝稍懈。如学校当局,还到处追查“赤色子”,国民党县党部利用御用报刊对学生运动造谣污蔑等。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革命形势的发展终究不是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寒联结束以后,实际活动并末停止。为了加强联系,结束前印发了〈拜访手册〉,又以中大为联系基地,继续出版了一份联络各地战友,坚持读书互助活动为目的的内部油印刊物〈寒联之友〉,共出版了两期。为了作及时的秘密联系,刘寿洪等一些同志还经常奔走于广州与石牌〈中大所在地)之间,一些同志则常与石岐联系。    这个时期,斗争也未停息。如当年二月,中山县中进行学生会选举,学校当局布置爪牙,要他们设法防范有寒联嫌疑的学生被选入学生会。当时吴文串连兄弟班的候选人,联合发表宣言,当众揭穿学校当局操纵选举的阴谋,同时布置寒联成员何绍麟积极参加竞选,打入学生会,以便利用合法身份进行活动。这一斗争取得了胜利,鼓舞了寒联同志的斗志。    反动派为了瓦解学生运动,五月底,广州各院校便准备提前放暑假。在广州的原寒联骨干刘震宇、高泳森与省法商学院郑嘉锐、中大先修班胡秀华、中华文化学院刘寿洪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分析革命形势,研究暑期行动计划。回到石岐,即与地下党员吴文接头,确定以寒联成员为基础,扩大组织,筹备成立暑期读书组织。根据吴文转达中共石岐党组织的意见,取名“中山学生暑期艺术联谊会”(简称“暑艺”)。“中山学生”示人员成份,“暑期”示短期性质,“艺术”示活动内容,“联谊”示结社目的。订此称谓是为了麻痹反动当局,掩盖政治实质,以便在必要公开时争取“合法”地位。当时地下党的工作方针是“积蓄力量,迎接解放“。暑艺的任务是:联系进步份子,团结青年学生,培养革命骨干。    一九四九年六月初的一个星期日,暑艺在石岐竞修学校正式成立,经过串连,参加活动的有八九十人,大多数是石岐地区的学生,一些在广州佛山等地读书的青年也有加入。我们既广泛联系群众,积极地去发现和物色进步青年(包括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的青年学生和教师),又审慎区别种类人员。如某些不适宜参加的,不予串连;经过初步了解的先安排参加“学习组”(学习艺术和一般纪列步册子),经过充分了解的,才同时安排参加“生活组”(学习毛泽东著作、解放区文件和香港出版的进步报刊)。学习组分为文学、音乐、舞蹈、小工艺等小组,开展艺术活动,是暑艺的纵向组织。组长有刘次钧、张乃健、间彦碧、洪小萍、梁健行等。生活组分A、B、C、D、E五组,每组约十人,主要开展学习活动,是暑艺的横向组织。A组组长郑嘉锐,B组组长吴文,C组长高泳森、黄沛强(法商学院),D组组长刘寿洪,E组组长李焘。初期干事会成员有徐?(是中大地下学联成员,当时正接受任务留校参加护校工作,被选后没有回中山)、刘震宇、高泳森、李亭、潘树芬、梁健行、胡秀华、刘彦碧等。后期改选后增加嵺恩禄、陈植洪等。整个暑艺组织由地下党团员组成的核心组集体领导,其成员前期有吴文、刘震宇、高泳森、郑嘉锐、胡秀华、刘寿洪等,后期加入嵺恩禄。    暑艺坚持了四个月,艺术和学习活动频繁。如文学组《虾球传》及其他进步小说,舞蹈组传授解放区的民间舞蹈等。全体性的联欢晚会举行过五六次,会上欢唱《团结就是力量》、《山那边好地方》等歌曲,同跳集体舞,同做集体游戏,气氛融洽热烈。生活组的社会科学学习,则化整为零,在安全保密的会员家中进行。学习内容各组各适其适, 如A组学习和讨论过《论人民民主专政》,E组学习过《大众哲学》等。普遍传阅的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以及香港《华商报》等。     [center][B]三[/B][/center]    暑艺的活动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一方面,如中共地下组织对暑艺作出的成绩非常重视,经常了解暑艺动向;另一方面,反动报纸记者到处打探暑艺的消息。如当年七月左右,广州《建国日报》发出消息,惊呼石岐某天台上有不明来历的青年男女扭秧歌,声称要追查等。此外,国民党特务还采取卑鄙的手段 ,散播谣言,发恐吓信,阻挠青年学生会参加进步组织。如暑艺成员、省女师学生林婉冰的家长收到匿恐吓信,信中说:你的女儿行为不轨,若不停止政治活动,便要采取措施云云。因而引起一些会员和家长的确不安。为此,我们召开了核心组会议,研究对策。根据党组织的指示,要内部稳住阵脚,不能退缩。同时由地下党组织发信警告国民党县党部,要他们认清形势,不准他们加害学生群众。为了加强暑艺的领导力量,党组织[派来团员繆恩禄参加核心组和主持干事会的工作。从此暑艺也转入了更隐蔽的活动。 [center][B]四[/B][/center]    暑艺在斗争中得到锻炼和考验,会员们的革命觉悟不断提高,革命斗志越来越坚定。稳定下来以后,尽量减少大组活动,坚持小组学习,团组织并从中物色先进分子,在暑艺中发展的团员 。有革命工作的需要,七月中,中公地下县委邓绍明同过刘成器转达了指示,凡家在各区乡的团员立即下乡,于是七月份起,参加了团组织的成员如郑毅生、郑嘉锐、刘涛洪、胡秀华、刘震宇、肖焕章等先后奉命离开石岐,分别到大南、沙溪及五区北山等农村去,开展革命工作,黄雄初奉命入山区打游击。大部分成员则仍留在石岐坚持活动。十月份,在党的指示下,筹备迎接解放军入城工作,开展迎军宣传。如一九四九年中秋节,地下党组织布置全体团员参加秘密张贴以人民解放军珠江纵队中山特派室名义转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及解放军入城的“约法八章“等文件的标语(都是吴文接受任务,负责刻写的)。当晚暑艺的全体团员和部分先进群众都出动了不了。通过暑艺和会外的团组织成员一个深夜活动,第二天早上,石岐满街满巷都是标语,群众奔走相告,额手称庆,反动派被吓得坐立不安,相约逃亡。    十月份,以暑艺成员为骨干的周末会成立。周末会以周末艺术活动为掩护,主要任务是组织一支庞大的文艺宣传迎军队伍。周末会一百多人,石岐各中学学生和部分中小学教师都有人参加。通过他们 串连的各校师生和社会青年近千人。到十月三十日解放军入县城时,赶制好的一大批欢迎解放军的标语纸旗,满城招展。经过两三个星期培训的秧歌队浩浩荡荡,从华陀庙排到孙文西路,在鞭炮和口号声中,伴同入城的解放军游城一周。几个接头宣传队敲锣打鼓,唱着《你是灯塔》和演着《朱大嫂送鸡蛋》,宣讲着解放军入城政策,石岐四强茶楼等旺市,围观者无数。 [center][B]五[/B][/center]    从寒联、暑艺到周末会,活动从未停息。十个多月改换了三个名称,是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斗争的需要,对外表示是短期组织,以麻痹反动当局。其实三者不过是一个组织的三个不同时期,正好标志这一组织的产生、发展和壮大的三个阶段。本文以暑艺命题,只是因为暑艺是集中活动时间较长,斗争较激烈,影响较大的高潮时期。    暑艺从原来一个进步学生的自发组织开始,由于及时得到党的正确领导,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最后,在解放军进城的爆竹声中胜利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作为一个跨地区(包括广州、佛山、中山三地)、跨学校(前期包括十四间学校的学生,后期则更多)、跨越两个年度、历时十个多月的一个地下组织,它冲破反动当局的控制,开展青年学生运动,成为党在中山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山的革命史上,它曾经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因此,一九五六年中山审干时,暑艺便被肯定为党领导下的进步青年的群从组织。    [B]暑艺所作的贡献大抵有三方面:[/B]    (一)团结教育了广大青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青年学生学习革命知识的课堂。解放后,暑艺的同志中,不少人回忆过去,觉得以前没有什么政治认识,参加了暑艺,学习暑艺传阅的马列小册子,才认识了革命,认识了党,才在十字路口中正确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据现在的不完全统计,不少本来未有认识的同学,在暑艺提高了政治觉悟,有三十多人在此期间早请并被批准加入了志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    (二)为白区斗争、解放军部队建设和地方政权建设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干部。暑艺虽是一个地区性的青年学生运动组织,但它经历了不少风雨,本来是一般学生骨干的一些同志,在斗争中接受了考验和锻炼,解放前后分赴各地,成了各单位的主力。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夕被送到五桂山区的一人,被派往农村开展农村地下斗争的七人。解放后几天内便接受党团组织的动员而参军的二十人,参加地方政权建设的十八人。    (三)摸索出一些具体条件下的斗争经验。暑艺的任务之一是团结广大青年学生群众,为了广泛联系三地十多间学校的青年学生,同时又要在秘密工作条件下组织学习进步书刊和党的文件,进行自我教育,保证组织的纯洁性;要秘密活动,又要随时准备在暴露时能争取“全法”斗争;要团结民盟成员,使之发挥积极性,又要保证党的领导地位,如何进行工作,当时的确有一个摸索和斗争过程。从现在记得的暑艺成员八十六人,不完全统计,地下党团员共有三十八人,占有人数的44.2%。比例很高,但当时由于均是单线联系,来源不一,互相并不知情,因此工作并不容易。为此,核心组成员常常讨论至深夜,有时还引起争论。如纵向、横向两个小组的活动办法(即学习组比较公开,生活组则是秘密的),便是久久研究想出来的。使暑艺保持群众性,不搞关门主义,同时又保证了会员学习党的文件的安全,避免了工作的暴露。    作为暑艺成员,回顾过去,莫不以前随党迈开革命的第一步为荣,也莫不以末致蹉跎岁月为幸。但是,后来的三十六年以及今后的旅程才是真正的考验。要不学一现的县花,只有永葆革命青春。暑艺成员如今年过半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原载《暑艺战友元旦欢聚专辑·故情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