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抗战期间民办刊物几种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振兴 郑柏侣  
[center][B](一)《侨风月刊》[/B][/center] 《侨风月刊》创刊于一九三八年九月五日。编办人主要有卓载、杨飞、杨萍等三人。卓载原名桌师甫,珠海官塘乡人。杨飞原名杨德裕,珠海北山乡人。杨萍原名杨汉元,环城起湾乡人。创刊前,他们都在起湾乡“实验区”负责编写《起湾乡报》。那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二年,华南告急,县内各地都先后组织了抗日救亡工作团体。对海外华侨宣传抗日和报导家乡消息的报刊,也随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这些报刊,除乡报外,属地区性的有《侨乡月刊》、《谷风月刊。》《五桂山月刊》等。而四区、六区是频临珠江口地带,也是华侨众多的侨乡,编者多年在那里生活和工作,地方熟、关系好,因此,《侨风月刊》的活动范围,就以四、六区为立足点。《侨风》刊名有“作为海外侨胞的德律风”之意,宗旨在于“反映家乡消息,密切侨胞与家乡的联系;报导中山抗日情况,争取海外乡亲更为关心祖国,坚定对抗日必胜的决心和信念,支援抗日……。”该刊每月出版十六开本一期。每期大部分寄发到海外各埠的“中山华侨同乡会”。部份送发到四、六区的学校及抗日救亡单位。 《侨风月刊》的刊出,得到县内各世界人士的支持帮助。经济上首先得到旅美檀香山埠的爱国华侨卓麟先生(《檀山日报》主办人,也是编者卓载的堂兄)的资助,创刊前捐助出版费用,后来每期也在檀香山代为销售,为该刊的出版经费打好基础。该刊发行之始,聘六区中学校长唐颖波为名誉社长,请中山县长张惠长为刊名题词。四、五、六区的进行青年被特约为通讯员的有:黄敏元、郑奋、周莲、杨维学、谭福鑫、郑秀芝、唐社源、黄华新、卓庆元、古元等。他们有的是抗日救亡工作团体的成员,有的是在群众很有威信的中山抗先的领导者。每期出版前都有他们的来稿。古元到陕北抗大后,仍常供给该报刊封面画。因此,该刊每期内容都相当充实,得到侨胞的信任,出版至第三期,已先后收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等国的华侨来信订阅。有的还汇款给该刊充作经费。 一九三八年冬,广州沦陷,石岐常受空袭。该刊社址迁往六区官塘乡,每期出版改到澳门付印和投寄。编办者三人亦各自离开原有职务,集中精力从事编写工作。 为了便于联系通讯员及参加当地抗日工作,一九三九年间,在官塘乡开办一所侨风民众小学(一至四年级)。卓载兼任校长。当地青年通讯员如卓华夫、卓六滔、卓昆、黄华新等也兼任义务教师。学生免费入学。晚上,教师们常随同六区抗日救亡话剧宣传队到邻近各乡宣传演出;早上天未亮,组织三、四年级的学生为“晨呼队”激励人心的抗战歌声响彻官塘的大街小巷。四区大王头抗战时,师生们也参加捐集慰问品到前线慰问。 一九四○年三月中沦陷,《侨乡月刊》在乱离中停刊了一期。四月初,编办人员集中澳门继续出版。为实地采集四、六区遭受日寇和汉奸蹂躏家乡的灾情,该报刊派杨萍潜在四区起湾小学,继续与四、六区原有通讯员联系;每月下旬到澳门编写见闻稿供给该刊出版。六区的通讯员也常在澳门供稿,或用速写文字写稿寄到该社。对当时死心投敌为虎作伥的官塘乡乡长卓君乙、原国民党六区部分书记王伯荣等甘心媚敌的丑恶嘴脸一一揭露无遗(解放后,这两个人已被判死刑)。因此,该报刊也触怒了汉奸走狗。 一九四0年十一月,敌伪下令辑捕《侨风月刊》人员。在六区官塘乡逮捕了十一人,因禁于前三乡日寇军营内,其中该刊通讯员卓华庆、卓六滔、卓昆等三人被杀害。那时该刊在澳门也不能立足。编办者三人变迁往香港出版,但那时家乡消息,只能向逃到香港的乡亲采访,或通过剪报,坚持报导不中断。由于继续得到卓麟先生的资助,该刊每月都能按时出版,但数量每期缩减至一千本。每期除了寄发各埠订户及代售外,其余的存放在九龙基几间书店代售。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也沦陷了。《侨风月刊》从创刊起,一共出版了三十八期,从此亦告停刊。三个始终患难与共的编办者也不得不逃出香港,各自逃到内地去战斗了。 [center][B](二)《起湾乡报》[/B][/center] 《起湾乡报》创于一九三六年八月。那时四区起湾乡是中山县乡村建设委员会的“实验区”。乡报是“试验区”的干事卓师甫在乡内组织了青年编报组编办的。每月出版一期,初为三十二开本,后改为十六开本。 乡报内容有:“时事评述”、“县闻摘要”、、“乡音”(包括“照事论事”、“婚姻嫁娶”、“出生死亡” 、“义务邮箱”)等栏。主旨在于反映“实验区”起湾乡的家乡新貌、沟通海内外乡侨信息,密切旅外乡亲与家乡的关系,号召侨胞们同心抗日。 乡报组的成员也可说是土记者。那时他们采访了“实验区”在家乡内进行的乡建措施,如举办幼儿园,开展平民教育,设立民众夜校,宣传保健卫生,植树绿化环境等,都分期作了详尽的报导。“实验区”推广的优良谷种、猪种、乡报上有专题介绍。他们摘要转载县农科所的关于新品谷种的栽植管理和杂交小猪的饲料等方法,对乡内群众推行新品种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 “乡音”栏占的篇幅很多就,也是该报主要内容。它除了每月登载有关乡村变革的重要消息之外,对群众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甚至争吵、打架、赌博、盗窃等行为也是有闻必录。每期还选择一两则典型事例,通过“照事论事”一栏来分析评议。对好人好事大加赞扬;对损公利私,害群乱纪的事例加以揭露抨击。因此,乡内一些无所不为的人,也害怕自己的丑闻被登出而稍微敛迹。乡内的婚姻嫁娶和出生死亡情况,都能按期无遗漏地登上“乡音”栏,这虽是小事却是乡侨甚为关心的。 “义务邮箱”是乡人和侨属常向旅外乡亲作简要通信的地方。曾有些侨乡侨长期没有信息,家属又没有他们的通信地址,通过“义务邮箱”常可帮助他们取得联系。 起湾乡的旅外乡侨对《起湾乡报》的出版经费资助很大。一九三七年间,该保连接收到南美洲秘鲁、智利、千里达、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乡侨,先后捐助出版费共有1400多元。抗战期间的1938年2月,还捐款回乡资助乡报发起组织的抗日救护队,购置了救护药品、器械、制服等。队员共二十名,聘请该乡的刘志光医生为训练员。那时敌机常在我国沿海一带狂轰滥炸,救护队员一听到石岐有炸弹声,便集中奔赴现场抢救伤员。有一次,敌机在石岐凤鸣路和大较场投弹,很多铺户被炸塌,我们队员曾在瓦砾中救出多人。敌机每次来轰炸,救护队都及时抵达现场抢救,曾受到中山县长张惠长的通令表扬。而当时的救护队员又是乡报的访员,所以每一次灾情,乡报都有登载。 一九三八年九月,主编乡报的卓师甫、杨萍等,因办《侨风月刊》无暇兼顾,把该乡报移交乡人接办,出版两期。广州失陷,在石岐也难于付印,是年冬末不得不停刊。 (三)《濠头月刊》 《濠头月刊》创刊于“卢沟桥事变”前夕。当时村中知识青年,退休教师,鉴于国家民族命运,危如累卵,在乡彦郑彼岸的指导下,通过这个刊物,发动乡众,投入抗救运动,打击汉奸走狗,土豪劣绅,为本县早期乡办定期刊物之一。原由濠头中上学生会发起,但并无固定经费,编辑人员全系义务职,但一切文具以及印刷费,多时未能解决;照当时村中公产收入而论,尽可解决有余,可是村中的当权派,知道乡报的出版,肯定是对他们不利的,拒绝了我们要钱办报的合理要求;后来得到本村旅加拿大乡侨郑计好、郑宝湘、郑宝信以及另外一些乡侨的大力支持,乡报得以如期出版。首任社长为郑品树、郑锦池。但出版未几,华北华中相继沦陷,影响所及,地处华南的我省,汉奸遍地,乡报主旨,是与他们势不两立的,因此被迫停版。不久我省我县,亦相继沦陷,县城及村中长期驻敌。在这种情况之下,更不利于爱国刊物的出版。八年之后,到抗战胜利,于1946年间,再由村中中上学生会发起复刊,并公推郑凤韶、郑锦兰负责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复刊后,仍沿着本报发表初期由郑彼岸亲自执笔所订:1策动乡建工作;2、揭露乡民痛苦;3、搜讨本乡文献;4、联络旅外乡人的四大主旨,继续迈进。立论正确,旗帜鲜明,在全村爱国知识分子努力下,刊物内容充实,有声有色,深受旅外侨乡欢迎。该刊自出版以来,在海内一纸风行,但复刊未几,地方解放,编辑人员大部分已经作古,又多因职业问题,离乡他往,人力不继,又于47年底停版。去年秋,笔者曾在本村侨会发起第二次复刊,当时已蒙加拿大濠头侨所负责人郑乾煜以及全体乡侨赞助,并有购置打字机专款付返,但因村中有关人力未能集中,现仍在筹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