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
凭吊三灶“万人坑”、旧机场纪事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旭昭 程智民 林绍声
一九八六年五月下旬,我市政协观学习组,乘到斗门县参观学习的机会,凭吊了历史遗迹“万人坑”和旧飞机场,使我们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是日,我们从珠海市面上三灶区所在地出发,经过盘山而上的崎岖山路,约走了二十分钟,就到达了现场院。首先,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占我们三灶岛后,荷枪实弹强迫当地群众建造的飞机场。这是一个距今年内已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机场旧址,占地约有一百亩左右,面临大海。虽然现在当地农民在机场的四周种植了水稻,但机场的中心,仍留下一大片水泥地面。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撤退前夕,妄图毁场灭迹,减轻他们自己的罪恶,用了大量炸药炸药毁灭机场。然而日寇的罪恶痕迹却无法毁灭。事过数十年,当我们看到机场的残迹后,便很自然而然联想起当年日本侵略者驾驶飞机,从这里起飞到中山、广州等地,狂轰滥炸我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欠下了我们一笔又一笔的血债。国仇家恨,真是永远无法忘怀啊!
我们默想着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听着我市面上政协副主席甘子源忆述日寇 侵占三灶岛,强迫居民在岛上修筑防御工事,军用机场,事后又将做苦工的居民百姓全部杀害的悲惨经过,在场同志无一潜然泪下,义愤填膺。
跟着,我们再驱车去竹沥凭吊万人坑。到大目的地时,只见山窝两旁青松翠柏中,耸立的牌坊横额上写着“悲恨长天”四个大字,两边有副对联,上联是:“日伪凶狂血洒人间千载愤”;下联是“中华抗暴气贯山河万古存”。从牌坊的横额和对联中,我们所以看出日寇给三灶岛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又可以看出岛上居民百姓的抗暴头斗争。原来日寇登陆后不久,就在岛上筑碉堡哨岗,实行全面封锁,凡属居民只准进入,不准外出,把全岛变成一所大监狱。一九三八年农历三月十二、十三、十四日这三天,残暴成性的日寇竟对三灶岛老百姓施行了灭绝人性,惨无人道的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当年整个三灶岛刹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令人目不忍睹。日寇投降后,三灶人民将死难同胞的尸骨搜集埋葬,经当地人民和华侨、港澳同胞捐款建了“万人坟”,一九七九年并立三灶岛“三·一三死难同胞纪念碑”以纪其事。碑志云:
一九三八年农历一月十七日上午十一时,日本帝国主义以六千余兵力在三灶莲塘湾登陆。日伪互相勾结,对三灶同胞施行惨绝人怀的“三光政策”。三月十二日,鱼弄首遭洗劫,村民被日寇用麻绳捆绑,铁线穿掌,集体屠杀,洒油烧尸,遇难同胞五百八十六人。十三日下午七时,日寇在全岛三十六条村庄同时放火,烧了三千二百四十间房屋,一百六十四艘渔船。十四日,日寇又在草棠、沙岗、莲塘、沙澜、春园、石湾关帝庙、鱼林先锋坑、青湾等地衽大屠杀,男的用木棒打死,女的先强奸后砸死或*死,小孩抛入水中淹死,或抛上空中用刺刀刺死,全岛尸横遍野,断壁残垣。沦陷八年中,被杀害同胞二千八百九十一人,饿死三千五百多人,卖儿卖女一百八十六人。在日寇面前,爱国同胞并无屈服,断电线,毁工事,夺武器,砍强盗,开展抗暴斗争,三灶人民将死难同胞尸骨搜索埋葬。一九四八年,华侨捐款在上茅旧村建了“万人坟”。一九六九年,曾修建一次,今次再迁至竹沥重建碑,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寄托哀思。
一九七九年农历三月十三日立
我们在纪念碑前肃立默哀后,大家一次又一次细读着纪念碑的碑志,每个人的心中都燃起了仇恨之火。它是日寇暴行的历史见证,也是日寇侵华的一个缩影。其实,在全国各地比之“三灶岛” 惨剧更悲惨的事比比皆是,如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我们的死难同胞就有三十多万人。但日本军国主义者至今仍是阴魂不散。近几年来,许多事实说明了这一点。自从七十年代初,中日重新建立邦交以后,中日两国不论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往已日渐频繁,两国互访的次数越来越多,两国人民的交情也越来越深厚,这是好的发展。今天,我国正在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环境;经过悲惨的战争教训的日本人也需要和平。在中、日两国爱好和平人民的强大压力下,我们相信,一定能够制止日本一小?军国主义者的复活,制止侵?战争悲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