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石岐镇米机业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石岐的米机业始于民国元年(1912),港商刘X(据传是中山溪角人),购买辗米机一台,亲自带回中山,在石岐凤鸣路开设“卫生米机”经营,但本地无谷栏,只能向江门、陈村谷栏或境内农民购入稻谷,辗米出售。然而,县人习俗,说机辗白米无益。米商苦于资本不足,恐妨生计被谗夺,竟忘早日“变革陈词”,复加推波助澜,惑言于市。港商刘X陷入危机,诉于商会。时年三十之商会理事李德联,乃壮年之实业界,旋即伙同米商梁植卿、港商刘季年,收购“卫生米机”,易名“均安隆米机”。李德联一方面以己之信用声望,亲力宣传辗米无妨;一方面添置大型辗米机,拓展业务;一方面锐意变革走农工商结合之道路。彼之管理方法,首先集股设立公司,购置禾田,当中亦有人以田入股;又向政府认领河滩海坦改造任务,圈围种草再种稻。围垦造田的生产任务,基本上雇工耕作,亦有同农民签约承包耕种,耕者除缴纳实物谷土地税外,承包两造实交干谷若干斤(或若干比例),作为禾田租项,送到米机。李氏此举,可保证企业原料来源。再者,不用柴油、柴、煤作工厂燃料,而以本厂附产品谷壳为能源火力发电,节省成本。运输方面,他自置有几艘小拖轮,雇用大木船,按约到达禾田围口装谷,以水流安排航运;满载归来时,迅速起卸、过磅、登记入仓,星夜也如斯。厂内三班日夜辗米,争分夺秒抢产量。产出白米、玉糠,及时装船外运,按约交货,恪守信誉。还积极派出推销员前往港澳广州或县境之蚕桑甘蔗塘鱼区洽谈白米、玉糠销售。他此种做法,震惊了小米商。有的小米商见米机产米成本低,便自动淘汰舂米,改向米机进货。有的小米商则四出活动,或找亲朋,或联合商人,或游说置有四地者,先后仿效“均安隆”设立公司的经营方法,以禾田为基地,以工厂为骨干,以销售为目的,开展了米机的经营业务。
民国二十五年后(一九三六年),五万人口之石岐镇,已林立米机十四间:均安隆、协和成、厚丰隆、致祥胜、汇安昌、时利和、大有成、生生源、兴泰行、天民、岐安、均益、中兴、良益。此外,农村圩镇之米机,亦相继而起。全县禾田百万亩,每年经由米机加工之稻谷近千万担。每间米机年销数十万至数百万元港币,利润之多,积累之巨,虽无实数,但实为百年来,居中山工商业之首位。
米机之经营及资金运用,更有其灵活之处。米机公司属下禾田所提供原料谷,只是基数,实际带有局限。因此,米机公司必须购谷,以增来源,方能竞争。至于生产经营开支,在禾田方面,主要有土地税、种籽、肥料、农药、工资(含耕牛、工具、保卫包耕);工厂方面是营业税、仓库厂房机器折旧、包装、工资(含基本固定的搬运计件散工);
商业方面(米机除大宗运销港澳、广州和批发给米店外,多有附设门市零售,兼营食油、豆麸等)主要是经营费。还有买期货(禾花)、放谷信(贷款给农民,争取收割后,卖谷给米机)。又以本身不动产为信用,参与社会上金融借贷活动,鲜为人知。
旧社会军警关卡收项多,平民屡受其害。经营农工商一条龙之米机,欲求通畅,多与官吏、军警、商会交往。均安隆李德联、厚丰隆李锡、生生源卢子活、广生刘北清……皆属有友势之人士也。
注释:
(1) 中山旧称香山县,一九二五年改为中山县,一九八四年改为中山市。
(2)“舂”(音中)用杵在?里捣去谷物皮壳七捣成粉末。谓之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