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山县文献委员会史略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郭浩如
前中山县文献委员会成立于一九四七年三也二十六日。政府公令也。初,一九三四年杨子毅先摄邑篆,翌年提议重修县志,乃开办修志办事处,权由秘书邬庆时掌之,此为中山文献委员会之前身也。时有主张半年采访,半年成书,在短促时光以竟其事者,识者疑之。时吾邑贤达郑道实先生供职于平汉铁路管理局,乃寓书杨子毅,略以:“滋事体大,非短期可能军竣事。必得一识解学问为众所共仰者,以数年专力任其事,期诸不巧,断不能苟且塞责。因复谓郑彼岸先生宜鹰是选。其时李仙根先生亦遗书杨子毅谓:“滋事体大,断非短期可以藏事,前例格式,亦要细酌,不翼速成,而欲永其位且实。”于是杨子毅乃点美洲聘请彼岸先生返国主持其事。
其实事前杨子毅已屡与彼岸先生函扎商略志例,彼岸先生未受聘返国前,曾于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二日,寓长函杨子毅商榷志例,其大要是:“体例务宜精严,纪述宜侧重社会方面,应该注重外患,列女不必另立门目,以破除前人歧视妇女之观念,其有可传者,只纪懿行才艺。至于节烈异行,切不宜宣扬。及应增设民系及氏族各一目,与订正前志错误,如郑愚本番禺人,前志以其诗有‘台山’、‘歧海’字样,便以为香山人,凡此类应订正者也。纪事应增外记一目,语言宜注重考证,具文宜仍用艺文,但须改变者数事:分类勿用旧式,每书要附提要,各族谱系宜著录,应录现存入著作,至于风景照片,不宜沿用八景名称。末且声明主张,勿求速成,宁可须以时日,不宜因陋就简”。
至是彼岸先生乃归国主其事。但为集思广益计,于视事前,遍访大江南北历史专家,相与商?其体例,并搜集各地方志书百数十种,以资参考,而尤注意清末革命后编印者,惜寥寥无几耳。适彼岸先生反县设处,即于一九三六年九月发出征求志料公告,惟始事末久,国难?作,而县境叠遭侵袭。乃迁居香港,仍继续工作,香港沦陷,举前此调查所得重要史料,丧失大半,诚属憾事。县境光复后,张惠长长县,首议规复,后孙乾人县长复?续维持,此乃中山县文献委员会之前事也。
至是为一九四七年,当前县政府因奉到前省政府颁发前内政部公布之各省市县文献委员会组织规程,修正地方志书?修办法个一份,据修志办法文有各省市县编修志书事宜,应由各省市县政府督促省市县献委员会负责办理等语,前县政府应此特与前中山县修志办事初主任疲岸先生商洽,即将修志办事处并入文献委员会办理(注:香山修志,历来都在城内崇义神祠后后阁楼设处,彼岸之修志前段时期,亦如此。图书馆三楼建成后,则迁往办公,一直至停办为止。)其实一切县中文献,均属志料,不过修志处为临时机构,而文献委员会则为永久机构而已。
是年三月二十六日,中山文献委员会即告成立。仍聘定郑洵(彼岸)为主任委员(注:彼岸小名品珣,他任修志主任时,为了纪念先亲用郑珣名义领职),郑道实为副主任委员,方志一、李硕卿、李鸿标、何大章、林伟庭、孙子静、秦荣章、汤展云、杨子毅、杨星垣、杨钧直、邝占熊、郑耿裳等为委员。查前内政部公布之该会组织规程,内设编纂、采集、整理、总务四组,每组各置组长一人,组员十五至二十二人,合计全会职员人数,最多可至九十余人,连正副主任委员各一人,雇员四人,共计职员人数为二十二人。至经费来源,约由崇义祠款产管理委员会负担六分之五,前县政府担任六分之一。其后因公务员待遇迭次调整,崇义祠款产管理委员会拨会之部分无由照加,又由一九四九年九月起,前县政府负担之六分一经费,复不发给,迫于是年十月裁减组员人,雇员三人。然经费虽较紧缩,职员比前减少,但各员皆始终谨守岗位,继续工作不懈。
该会成立后,综计出版文献及县志初稿两项,有特刊两期,中山新地图一种,及战前前中山修志为事处印行《香山诗略》等书。县志已编完竣,沿待付印者有地理志初稿,沙田志初稿,抗战志初稿三种。在编纂中者有人物志初稿,方言志初稿,氏族志初稿,艺文志初稿,古物志初稿,金石志初,稿,财政志初稿等。此外并于一九四七年四月起,出版志料日刊,每日分发本市三家日报发表(后各报因篇幅关系,不能划一登载,乃于是年九月停刊。)同年九月起,出版中山文献周刊,仍分发本市三家日报发表,直至一九四八年三月一日,各报因缩纸关系,民国、建中两报即停止刊登,但开明报仍继续登载,直至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该报停刊时始止。此外拟编印香山文献丛书一种,应刊各书亦已选定,但惜因印费无着,未能迅速出版为憾耳。
该会编纂组载笔者多是当时彦硕,其主编沙田志及抗战志者为编纂组组长刘稚良、主编地理志者为何大章教授,其亲于自然方面如地质构成、矿产生成等问题未决定,乃于一九四七年六月作实地考察,遍历四五六区各地,如张家边、深湾、金钟、平岚、雍陌、唐家湾、香洲、银坑等地,历时达一周之久,对于前人调查,颇多补正,而水利建设,论议尤见心得。并在各地摄得有史地价值照片多幅,及采集岩石矿产多种,即鉴订整编,存于该会陈列室中,供县人观览研究。此乃该会编纂组一大贡献。其他人物志主编郑道实,氏族志主编李鸿标,皆以能文著称,至于其他各志如民俗、民系,以及各门目沿在采访时期,并未聘得专家主编,而已上开各志均已次第脱稿待刊矣。
中山文献委员会成立以来,得县人热烈拥护,于文物采集,所得至多。如本县先哲遗著,水产矿物岩石标本,及古物古书艺术品等都分别陈列专室,以供观览及研究。文物中最称法物者,当推沧海龙吟古琴。据县志载:“郑东岩公六世孙鼎所藏,琴为白沙故物,镌沧海龙吟四大字,书法飞舞苍劲,并有石斋两字方印,通体蛇腹断纹,漆色光泽,音韵铿锵,盖灵山张锡封所遗也。“惟是琴辗转易主,为顺德晚闻堂主人马复先生所有,日寇既降,郑道实先生返里,访知原委,托马群夫人黄女士转致马君,请以琴还本县文献委员会珍藏,以重文献。马君概然应允,无条件送还。只殷殷以爱惜珍护期诸县人,马君收藏甚好,好未无损,此尤为县人所当特别感谢者也。其次如陈天觉骨灰昙,虽属陶器而制作极精,以指轻叩之,有金石声。按陈天觉乃本县开县之贤,又为充乡陈氏始祖,卒与夫人罗氏合葬后山,一九三二年,其族裔修墓开?,发现两骨灰坛,始知两人皆系火葬,所惜罗夫人骨灰坛已被掘坏,其族人乃易以新坛,仍葬原?。此系旧坛,想是宋代遗物也。此外礼器有孔庙祭器多种,内分?、?、豆鼎、?、爵、?尊,最古者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制。而本县先贤如陈天觉、马南宝、郑士熙、郑一岳、钟宝、曾望颜等遗像多帧,此外并多县人所作及收藏古物艺术品等,曾于一九四七年十月举行本县文物展览会,一连三天。其后并曾召集本县古物收藏家茶会,以策进古物志征集志料,咸赞成筹备一公私合组文物展览会,并已柬娉本县鉴藏专家来县评审,以搜?志料,会时政日亟而罢。惜哉!
该会并时籍其自己刊物发出徵求文献启事,计达十余次之多。如徵求县名贤遗像,徵求寿香楼旧籍,徵求辛亥革命史实,徵求县人著述,徵求县人艺术作品,徵求金石文字拓片,徵求氏族史料及族谱,徵求抗战史实,徵求古物等,县人咸能应其所求,收获相当丰富。至于征文,如端午民俗徵文,以备风俗志载笔,如武山宋棉特写徵文以备自然志载笔等。因此,鸣谢县人赠借文献资料启事,发布尤多。此可见该会?罗文物,不遗余力之一斑矣。而尤可见县人拥护该会。
所可惜者,累年兵?,文物消沉,徵访虽勤,所得有限,而且厄于经费,事尤多所制肘,以至人之寡,均为该会工作艰苦主因,其主纂新志未获迅速脱稿付印者,想亦因此也。今又于一九五○年一月底,奉这管会停止办公,遣散职员之令。到是,其未完成工作,竟不知何时才告赓续进行矣。
窃以为前内政部公布之各省市县文献委员会组织法令,及修正地方志书纂修等训令,善政也。昔地志专家章实齐氏主张州县政府于各科外,应添设志科为修志根据,其议日:“州县之志不可取办于一时,平时于典史中特立志科,佥典史之稍明文法者以充其选,而且立为成法,俾如法以纪载,略如公牍之公式,则无妄作聪明之弊矣。积数十年之久,则访能文字而通史裁者,笔削以成书。“其实吾国州县重修志书,每有历百数十年而来一为者,是以载笔之士,往往惮精积累,勤加采访,亦苦文献湮没,父老不存,耆硕凋丧,每因陋就简,苟且成书。章氏屡膺州县之聘篡志,往往亲历乡邑,以求访文献,而苦无多得,是以有此主张。今前内政部此令,实为章氏昔所主张者,故余日善政也。
追溯该会肇始为修志办事处而改文献会,维时不暂,即是寇败降后心迄今岁首,亦达六年,其初则困于经费无着,不能如当局之理想展拓其主张使命,而改文献会以来,世变日亟,民生多艰,仍苦不能达到延揽人文,以善厥事之苦。然余终信以本县之富庶,人民公产之丰厚,而解放军事行将结束,以会规复乃旦夕间事耳。倘他日规复,复得贤明当局之拓划予以经费人才之助,则新志杀青,余将及见耳。
原作于一九五0年八月二十四日
一九八六年四月修订
注:作者现年七十四岁。原任中山县文献会雇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