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简 记 李 硕 卿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郭浩如  
硕卿氏李,名名麟,字陶礼,硕卿其号也。曾祖紫亭,祖惠人,于诸孙,独钟爱之。少受知于长沙张治秋宗师,与从叔灃川同案进夙以文著誉,为时贤乡彦推重。初受邑绅梁吕俦为西席。旋就上海广肇堂之聘,任汉文教席。其先,曾考入两广高等学校肄业,以病未毕业。久任县中学文史教师,桑梓新秀,多承其教益。并与余师曾氏兄弟,同称儒宗,为乡党所敬重。迨后,与从叔灃川,兄隧轩创办竞修学舍,及门成材以去者,不可屈指数。 硕卿躯体魁梧,精明强干,生徒咸敬畏之。一堂逾百人,彼在,无敢乱动叫嚣者。平生于宦情甚淡,民二,任邑议长;八年,兼任县公署教育实业科长;九年,任东莞教育实业科长;十三年,任县教育局长,兼图书馆馆长;廿年,任副镇长;廿三年,复任县教育局局长。均不久于任,而始终以教育为职志。闲云出岫,非有心,只为桑梓服务计耳。 硕卿之学,于史有深造,有传其授徒以廿五史期年,都掩卷默念,不遗一句一字。所出课题,亦以史论为多。且每题都自撰一篇以资示范。余尝从其及门士得彼撰著一篇,圈点评语,俱其自为,盖手稿也。隧录之。 淝水一战,为苻秦灭亡之机,然使苻坚听王猛之言,不举兵伐晋,究可保其全盛之局不?试按当时情形,详举以对: 胜败,兵家之常事也;至若一败涂地,致全盛之局至于(关系)败亡,则必有其致败之道,蕴蓄于中不徒于用兵与否也。(总冒)吾观苻坚当日,囊括江北,骄心顿起。王猛已殁无辅弼之良臣,异族之潜滋,伏肘腋之隐患,(按切当时情形,以见全盛之局不可保。)即不举兵伐晋,为内乱必生,全盛之局,亦岌岌不可终日。幸而支持旦夕,亦等诸秦皇晋武,再世而倾颓矣。(推尽一层,意更周密。) 若谓坚不伐晋,可以持盈保秦,与东晋南北对峙,久立不败,夫谁信之?(反掉作败,针对题旨,简而明。)此虽小文,为生徒示范作。然而可以管窥硕卿史识之一斑也。 硕卿卒于一九四七年七月一日。得年七十有五。当时于其祖宅治丧,门联以“典宜祭社,书痛遗楹。”识者以为未免?夸为憾云。 邑彦郑道实以联挽之云:“劫后记初归,也曾杯酒言欢,已觉晨星怜旧侣;课余伤迁逝,此后?歌辍响,何堪多士失名师。其从叔灃川亦挽之,联云:“同案已届五十年,方期一纪再加,泮水重游齐并驾;讲学回忆册六载,闻道中途永诀,竹林远望倍伤心。”李供林挽联则云:“悲举世泯棼污浊,吾将安归?名拂求显著春秋,罹劫空前还有我;念先公道德文章,君能继起,天竟不憋遗一老,尊师今后更何人?”张汝翘亦挽之以联云:“砚席忆髫年,夜雨青登,楼上题诗让崔景;玄歌丁淑世,春风降帐,亭边问字泣侯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