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卿与竟修学校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高云
竟修学校是石歧最早设立的一间私立学校,创办于一九一八年,即民国七年,原名竟修学舍,校址在石歧孙文东路原里宴如。解放后,该处已拆建为石歧第一中学宿舍。竟修开办的三十年中,人才辈出,在中山教育界中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这些成绩的得来,是有着先叔父硕卿的一番心血的。
竟修学舍的创办人是李澧川,教员有李硕卿、李锐进、李树庭、李贡山、等,开办时大、中、小三个班,并设寄宿,从规模看,已具有学堂的雏型。当时一般私塾学费只收白银十多元,但竞修学费昂贵,大班收三十元,中班二十元,小班收十五元,寄宿收七元。教员皆饱学名儒,国学造诣甚深,敌人皆称竞修为“大馆”,意思是学费高,教员好的名学馆。当时慕名就读者日众,曾多至三百余人,在石岐是罕见的,学生中除石岐人外,亦有来自东、西各乡,如大环、白沙湾、张家边、南萌、榄边、溪角、大涌、白石、濠冲、龙头环等。
一九二三年,即民过十二年,李澧川离竞修赴广州工作,由李硕卿接长。教员有李贡山、李步仙、李树庭等,设有国民专修和小学部。国文专修科即过去的大班,以讲国学著称,课文皆选自经典名篇,《楚辞》、《诗经》、《左传快读》、《东莱博议》、《昭明文选》、《易知录》、《古文评注》、《古文笔法百篇》、《对类引端》、《小仓山房尺牍》、《秋水轩尺牍》等都选作教材,小学部还增设算术课。
一九二五年,即民国十四年,由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潮流,竞修学舍改名竞修学校,继续开设国文专修科,并将小学部改为高小级。专修科主要课程均由李硕卿亲自任教,同时,为了一部分华侨子弟出国的需要,增设英语和数学。这段时间,先后聘缪伯钧教英语,李启语、李啸雪教数学,周克明教党义,黄鼎彝教地理,李守彝教体育,郑韩伯教历史兼任舍监。宿舍、膳堂、操场、阅书报室着手扩建,教学设施日臻善。
李硕卿教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循循善诱,视之如子侄。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多读多写,每讲一文,必先释题疏通文意,然后讲布局谋篇,字斟句酌,最后用较多时间带领学生朗读。他朗读时抑扬顿挫,声韵感情融于一体,深受学生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每天清早校内书声琅琅,人人准备着第一堂的背诵课。读书风气浓厚,这是竞修的优良学风。
他很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特别是每周一次的命题作文,要求严格,人人勤学苦练,这又是竞修的优良学风。每次出题后,学生作,老师也作,课堂气氛浓厚。到发文时,老师的范文和学生一样优秀文章一起贴在课堂内,供学生学习、观摩,有时又选出一篇学生文章供师生公评,学生兴趣很大。因为在学校时不断磨练,当时竞修学生报考中山县立中学,许多都以文章取胜。入学后,他们的文章常得老师的好评,在学生中争相传阅,说:“写这篇文章的某某是在竞修毕业的。”最近我仿问过两位现已年逾古稀的当年竞修学生,他俩都津津乐道李硕卿的教学,说:“我的古文基础就是硕卿老师给我打下的。”又说:“我现在对古代名家名作还能念的出,都是那时硕卿老师严格要求背诵的结果。”竞修的确是以“教学得法、严格、认真”受邑人称赞。人们提起竞修,都以这八个字给予评论。
竞修学生的体育活动也颇活跃,当时的体育教师李守?是石岐坛中健将,他组织学生成立“凌飞”球队,并积极领导学生参加每年一欠在石岐大较场举行的中小学运动会,获淆不少。每次运动会,李硕卿都亲自前往参观,慰问运动员。
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爆发后,李硕卿的思想已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他在自编的国文课本中选入《饮冰室合集》的文章如《少年中国说》,以及五四时期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他曾多次对学生说:“余认为当今世界有三大伟人,即中国孙逸仙、印度之甘地、俄国之李宁(列宁)”,他去世后,由于翻印他的遗著,我在他的书箧中捡出了他书写的列宁语录。当时“五卅惨案“、”省港工人大罢工”先后爆发,中山学生运动正在兴起,竞修学生踊跃参加宣传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国,抵制日货,并赴大涌、三乡等地宣传。结束归校后,向全校学生报告宣传活动经过。以后,竞修学生加入了中山县学生联合会,当选为副会长,对于学生的爱国行动,李硕卿都表示关心和支持。
李硕卿办学尽心竭力,视校如家。每日清早即步行到校,风雨不改,从不缺课,从学生的读书到生活膳食,都关心备至。每日放学后,必亲自到饭堂察看学生的饮食,学校虽设有社监,但他还常常到晚饭后,到校巡视宿生的自修,查询宿生的作息情况。刘友廉、刘国群任香山县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时,李硕卿受聘任教务主任,仍掌管竞修工作。邑人梁鸿光人中山县县长时,李硕卿应聘出任教育局长,并兼任县立简师校长,工作繁忙但仍不离竞修,对学校工作不稍松。抗战刚胜利,李硕卿即将被日语学校占用的校舍收回,准备复校。县参议院陈思危却要霸占竞修校址作民教馆馆址,陈原是竞修学生,李硕卿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愤怒,立即撕去贴在校门口的官牌,并带着我一起到陈家,斥责陈的专横霸道,陈慑于李硕卿的声望,迫得登门向老师认错。一九四李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将石歧镇各私立学校改名为“国民学校”许多私校都更改了校名,但李硕卿对这个“指令”就是不执行,他对我说:“竞修学校这个校名一定要保存,几十年的名誉不能不要。”当时的教育局岁三审五令,但对竞修亦无可奈何。
中山光复后一个月,竞修复校。但是百废待举,校务纠繁,先叔父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要培养后代,故将教务交我负责。这个时期,除继续开设国文专修之外,并扩充小学班额,设一至六年级。当时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币值一日数跌,故专修科学费收白米二百斤,另港币二十元,高小收白米一百二十斤,另港币二十元,初小收白米八十斤,令港币二十元,当时石歧各私立学校收费,以竞修最高,即使如此,邑人仍纷纷送子女就读,单是李硕卿主持国文专修科一班,须额和就多达九十多人,座无虚席。竞修一向只收男生,复校后才男女生兼收。所开设的《诗经》、《四书集注》、《左传快牍》、《古文评注》、《唐诗三百首》、《秋水轩尺牍》等课,都由李硕卿主讲,他白天教学,晚上还要在暗弱的灯光下批改作文至十时许。他教书又教人,亲自制定“勤、诚、和、毅”四字为校训,最勉诸生,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又给于减免学费。他谢绝一切应酬,国民党政府想聘他当顾问,他婉言辞谢。国民党教育局班给“模范教师”奖状,他一笑置之。
他生活简朴,夏天穿白麻长衫,或白竹纱衫裤,冬天穿灰布长袍,严寒就罩上棉袍,一年四季都穿白袜,黑布鞋,这些服装成了他老人家的生活特征。他很赞赏《朱柏庐治家格言》,亲自将格言全文用正楷书写好,并请裱画师傅装裱好悬于厅堂,常常以朱子在格言中所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教育子侄辈。平日粗茶淡饭,不讲究饮食,从不涉足茶楼酒肆。七十一岁寿辰亦不许家人他祝寿,更不宜扬。但寿辰那天上午,他的早年学生却联名送来寿屏、寿面、寿桃、贺老师寿。
一九四七年七月,这位受学生爱戴,邑人敬重的教育界老前辈,一代师表,因患脑溢血,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五岁。李硕卿毕生以作育英才为乐事,春风化雨,教十年如一日,在逝世前一个星期还到校上课,可谓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临终前,遗嘱不言家事,只吩咐一定要继续办好竞修。噩耗传来,师生旧雨,同声哀悼,前往吊唁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竞修学校为表悼念,特编印了《李故校长硕卿先生哀思录》,刊出李硕卿遗像、生平事迹、遗著,以及挽联、唁电等。海内外的校友闻讯,纷纷函索,可惜当时纸张缺乏,印刷条件不足,印数不多,未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深表歉意。
一九五三年,中山县人民政府接管石岐各私立学校,竞修学校移交政府。
李硕卿字名麟,出生于封建社会,受过封建科举教育,民国以后,逐步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立志办学,三十年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办好竞修,桃李满门解放前,凡是从海内外回乡的校友,必来探望老师。解放后,直至最近几年,有的从海外回乡探亲、旅游的老校友,都询问竞修学校的情况,查访老师的后代,有的还亲自到母校旧址看看。我曾访问过一个现己七十多岁的老校友,他高兴他说:“硕卿夫子虽己谢世,但今日能见到他的后人,就象见到夫子一样。”那种不忘教泽的深厚感情,正是先叔父毕生育人的心血浇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