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毅当中山县长的时候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振兴
杨子毅(1879—1953)乳名绍?,字?朝,又名干周,子毅是他的学名。原中山县第四区起湾乡人(现中山市环城区起湾乡)。1935年2月至 1927年9月曾任中山县县长。
1878年他生于起湾乡一个没落的富农家庭。其祖父名杨灿仁,父亲名杨献初。祖父时原有田地三十亩,除在乡雇工耕种外,在石岐也有银业股份生意。至他父亲时生意失败,田地也卖光。那时家里很贫,父亲已无正业,母陈氏早丧。有兄弟两人,他居长。他少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家里生活不继,常靠外婆及旅美国的堂兄子朝资助。读完书塾,考到石岐读高等学堂,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由于亲友的鼓励资助,考入当时设在广州的官办两广方言学堂读德文。毕业后,公费送往德国留学,就读于“布来司劳”大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未及毕业便离校回国。
回国后,曾被派往东北防疫处任职员。后经同学郑道实介绍,认识伍延芳,被推荐在外交部任秘书。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任财政部秘书长。随着财政郑鸿年离职,他被委为代理财政部长。1922年冬,陈炯明叛变,局势非常混乱,总统府部门人员各自疏散。1923年2月赶走陈炯明后,他对财款保护完整,毫未受损,交还国库,据说当时深受孙中山的赞扬和器重。1926年前后,曾任代中大校长。1927年任番禺县县长。1928年至1932年曾任浙江省府秘书,宁波市长。1933年起在交通部任秘书长。1935年2月至1937年9月任中山县县长。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在重庆时,常与周恩来,吴玉章等接触,受到一定影响。1947年告老回中山家乡闲居。解放初期,被推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叶剑英,古大存,方方等称他为民主人士。1952年土改,在乡划为官僚地主。是年由广州回乡接受批斗,并被拘留,于1953年因糖尿症病死狱中,终年75岁。
在中山县成为“模范县”时,杨子毅是训政委员之一。他认为县内机构重叠,开支庞大,文化教育落后,农业停滞不前,烟赌林立,治安?乱,要把中山办成“模范县”阻力很大,困难很多。但他当了县长之后,正如他在当时的《中山县市政年刊》序言里写的:“……我国训政实施委员会于民国十六年奉命组成,其时人心奋发,朝气蓬勃。推行迄今,倏已八年。检讨过去,上未符设置模范本旨,下未符人民求治之望。而鄙人走马上任,即带优良谷种……以来。适值模范县被摧残之时,经常费由××万而减少×万元;县兵由五大队而缩编两中队。财力不足以应度支,兵力不足以图自卫。而压抑制肘者更日俟于其旁,区区之意,又以做事为前提,雅不愿有限精神以应酬,微独不与土豪劣绅打成一片,分肥相安,反欲澄清而振作之。违俗忤时,实事求是,联成社会秩序,增加群众生产,提高文化程度,使全县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但难以虑始,古今同慨!……。”因此,在他任职期内,虽阻力甚大,仍有建树。施政革新的约有以下几方面。
一、裁局改科,精简编制,短缩开支。
县内当时有六个局(公安,土地,建设,教育,卫生,财政),局内的官员,多的超
百人,少的也几十人。有些局的职权闹独立,常不受县的调遣。也有秉职秉薪,暗吃空额。如朱卓文任土地局长,又以朱式武名字兼任建设局长。杨子毅到任不久,裁局改科,把原有的局长,科长,缩编为科长,主任。那时经费仍不足,在职人员一律九折支薪。这一措施的执行,直接损害科局人员的利益,曾遭受阻挠和反对。如朱卓文等不愿就任,又拖延时日,久不交代。但裁局改科,雷厉风行,结果,经费大减,开支已趋平衡了。
杨任科长是:公安杨桐?,土地郑伟夫,建设刘成武,教育陈兆南,卫生杨绍震,财政李次松。
二、禁烟赌,清理积案,稳定治安。
1.在任前,省设“禁烟局”,县设“戒烟局”,各区分设“戒烟所”。这些都是层层冒牌专利售卖鸦片的机构。县内各处赌馆也是承商开设的,并美其名叫“俱乐部”。到任时,随即把烟赌两项专利权废除,对烟赌犯拘留重罚,包烟庇赌的判以重刑。在禁烟方面,还采取如下措施;分区设立“戒严收容所”,着令各乡村镇长调查,凡染上烟瘾的,依期到收容所集中戒烟。逾期不到的即拘留强迫戒烟。所内派驻医疗人员,每天发戒烟药物,监督服用。所内还设备乐器及文娱用具,定期进行娱乐活动。戒烟者经医生检验证明确已断瘾的才能出所。有些地区开办戒烟收容所甚为积极,事前经过劝捐或演戏筹款。对来所戒烟的供给膳食。如六区下栅?收容所因筹得款项较多,食宿供给完善。各乡烟民都主动乐意来所戒烟。厉行戒烟一事,老一辈的人都说杨子毅这个县长,行了善,积了德。
2.处决恶霸马湘。马湘是一区沙涌乡人,多年来,结伙横行于沙涌,竹秀园,恒美,渡头一带,打单勒索,强奸掳掠,无所不为。各乡民众畏之如虎,恨之入骨。可是当地乡警不敢惹他,有一次大队县兵围捕都被逃脱。杨子毅到职后,当地旅港乡亲联名请求除此大害。侦悉他每次作案,劫掠得巨款,便逃往港澳,待挥霍净尽,又潜回乡下作案如故。便使人诱他到石岐来,在天字码头进行逮捕,当场结果了他,为群众除一大害。
3.前任遗留了不少诉讼纠纷及劫杀案,要乘机?一帮钱是大有机会的,但杨都拒绝贿赂,依法秉公进行解决。如当日五区北山,南屏两乡发生乡族公款地界纷争,多年不得妥善解决。他曾亲自到乡侦察调停,结果双方都得满意和解。乡众甚感其德,曾在两乡之间建一亭以纪念他。又如唐家杨桥记的劫杀案。原案发生在前任期间,当时杨桥记在唐家开设匹头店,兼营金银兑换。一天晚上,唐家乡唐远叠之妾串通一匪徒,潜入杨桥记(唐妾原与杨桥有契亲关系)行劫,将杨桥的妻儿子女杀死。事发不久,虽两名凶犯被逮入狱,但由于唐远叠贿通执法机关,多年该案未处理。杨桥正感含冤申诉无门之际,杨子毅到任不久,便把这两名凶杀犯处以极刑。
在职期内,社会秩序也较安静。他密切与当日的五县联防主任袁带配合,肃清盘踞县内沙田区勒收行水,禾票的游散股匪。抗日初期,培训出壮丁自卫队训练员,到各乡组织乡村壮丁自卫队。轮回下乡进行检阅,加强了乡村自卫力量。因此,各地治安亦较平静。匪徒拦劫和打单勒索等案情,那时是极少听到的。
三、开展乡村建设,提高群众文化。
1、裁局改科和精简机构的同时,增设一个由县组织领导的“中山县乡村建设委员会”。
会长由郑?裳担任。会内聘请富有乡村建设经验的干事多人,每天分别轮回下乡宣传县政实施计划,调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推广优良品种,猪种,组织试实验区,取得经验便向各乡推广。
1936年“乡建会”(乡村建设委员会的简称),将四区起湾乡划为实验区。实验区内常驻专职人员,大学毕业的四名,分别在乡进行优良谷种,猪种推广实验;举办民众夜校,宣传卫生保健常识。区内设有公猪配种站,内有大黑公猪和白公猪,为本区和邻近乡村的母猪杂交配种。夜校分甲,乙班,免费入学,供给课本。甲班则另发油印教材,内容有时事讲述,农业知识,卫生常识,歌曲等。夜校教员中四人是北方人,以普通话教学,那时也是创举。有时也开晚会,联同日校老师宣传抗日,演出话剧。发动群众大搞环境卫生,清理渠道。街道上设置水泥垃圾池,公共场所绘上抗日爱国壁画,挂上木牌标语。编办《起湾乡报》,于1936年8月创刊。主要内容除报道乡情外,还设“照事论事”专栏,表扬乡内好事,批评坏事,偷窃和打架等事也列为内容,做到有闻必录。乡小学改为县立小学,教员大多数是曾经被派往河北省定县考察学习过的。所以学校的组织制度和教学方法,很多都仿照定县办平民教育的一套。学生组织是大中小队,师生互相称呼大朋友,小朋友。学生见老师那么平易近人,有时称呼得更亲切,叫“阿哥”,叫“阿家”。如“德裕哥”,“敏元哥”,“金爱家”,“绮卿家”等。学习上有小组讨论,师生在小组会上可互相提意见。学习空气活泼,民主友爱,新景象到处可见。
2、举办乡村建设人员养成所,培训义务教育短期小学师资。
1935年8月,设办了一期乡村建设人员养成所,招考员一班约五十人,训练时间六个月。课程有农林生产,果木栽种,卫生保健和平民教育等。后期一个月,在林场实习育苗管理,果树嫁接,绿肥实验等。毕业后选拔十多人往河北定县考察平民教育,回来分别派往各区县立小学任教员;其他把部分学员,任为短期小学校长。
短期小学教员只得一人(也是校长)。是为了照顾穷乡无小学设办或儿童较多无力入学的乡村而设的。入学者免收学杂费,学习期一年,采用初小低年级课本。学校是流动的,一般一年一个乡。有些大乡因自然村分散,乡中虽有小学,也有被派两所短期小学的(如当时永丰乡有十一个自然村)。但这类小学很少,平均每区只得三间上下,受惠者不多。
3、修建中山图书馆,设修志馆,重修县志。杨一接长县政,即去函檀香山邀请德高望重的郑彼岸先生回国共商革新大业,让他专责编修《中山县志》并兼任图书馆馆长。在郑先生的建议下,于1936年建成一座三层楼房的中山图书馆。扩大了图书阅览室,添置了大批书刊。增派管理员,订定借阅图书的简便制度,使群众看书阅报更为方便。1937年春,又从香港商务印书馆购回《万有文库》四套(每套二千多元港币),其中一套作充实图书馆藏书。其余三套分发给县立一小,周崧学校和起湾小学(起湾小学的已于1950年移交濠头中学)。
4、1937年8月举办暑期乡村建设讲习会。这是在职的短期小学校长和各乡选派的教师参加的暑期讲习班。会址设于石岐,讲习内容有农林知识,保健救护常识及防疫注射实习等,为后来各乡开展抗日救护工作打下基础。
5.增办农林场,推广优良谷种,猪种。中山原有模范林场一个,位于六区大金顶后山,为了适应各乡农林建设需要,杨到任后除把模范林场扩大育苗面积外,在当日一区老旷屋后山和大沙墩土地一带开辟一新农场,把模范林场改名为“中山第一林场”,新辟的名为“中山第二林场”。两场都直属建设科领导。从中山大学聘请具有农林业专长的吴广泽为农场主任。两个场都扩大苗圃基地和水稻,甘蔗和试验田。繁育个中桉树及美化环境的风景树,引进了挡横司认为产高质优的“金山粘”,“青梗蓝”,“七担种”等优良谷种。甘蔗种有“爪哇蔗”,“黑蔗”等。引进外来猪种有“约赛亚”,“波兰支那”,“大黑”等公猪。经过实验对比证明,这些公猪与本地猪杂交的新一代,都比本地猪易大,长膘快,抗病力强。场里设推广员多人,把优良谷种,猪种推广到各乡去。在场内还培训见习生一班,进行果树繁殖和助理推广工作。因此解放前很长时间都插种这些稻谷品种,那时也是中山各乡改善杂交猪的开端。
6.其它如举办(中山县首届)集体结婚,疏通河道,整顿石岐市容,修建公厕等,也是那时革新县政的创举。但开投公厕,粪便统一处理,禁止郊区各乡农民到石岐收买粪尿,曾引起郊区农民强烈反对。
1946—1949年,杨从重庆告老回中山起湾乡闲居。在乡期内,他曾发动群众组织建校委员会,新建起湾小学一所。在校内聘有女接生医生一名,专为乡内妇女接生及儿童保健治病工作。组织乡事调解委员,为群众排难解纷。1947年拟在族产抽拨部分田地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因族人意见不一,未得实现。
他一生置有出租田三十亩(是买回他先祖出卖的田),广州买有楼房一座。土改是划为官僚地主。1952年土改斗争,乡中贫下中农斗争他的焦点,除出租剥削外,做县长时禁止农民到石岐收买粪尿,建校时出公工剥削劳力等。斗争后被判入狱,1953年病故狱中,终年七十五岁。死后遗孀(续婚)旅檀香山,今尚健在,儿子三人,女一人。他们有的是大学教师,有的是总工程师,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