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创始人郭氏家族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迪华
香港永安郭氏家族,始于本市竹秀园乡旅澳洲华侨郭乐、郭泉、郭葵、郭浩、郭顺五兄弟。十九世纪末,郭氏兄弟先为名,故有永安郭氏或郭氏永安集团之称。在旧中国,外忧内患,百业凋零,郭氏兄弟团结澳洲和港澳的乡亲,回国投资工商业,对振兴民族经济,贡献甚大,体现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忱。
郭氏兄弟是继他们的长兄郭炳辉之后到澳洲谋生。郭炳辉年青时已住澳洲,早殁。郭乐居次,原随父郭沛勋在乡务农。一八九二年,洪水为患,田园失收,时郭乐年仅十八岁,迫于生活,远赴澳洲谋生。翌年,郭泉亦往檀香山。郭乐到澳洲后,初在悉尼市郊菜园佣工,后改业蔬菜小贩,不久转作批发。数年后,有所积蓄,与同乡合资开设永安果栏,以经营香蕉为主,郭乐被推为司理。永安果栏又与永生、永泰两果栏联合为安泰果栏。为了开辟货源,生安泰果栏在澳洲斐济小岛设有一个几百亩的果园,大量种植香蕉水果。郭到檀香山后,先后在一律师及英领事馆佣工,学会说英语后,自营生意,不久回家乡转到澳洲,任生安泰果栏经理。随后郭葵、郭浩和郭顺也到澳洲,兄弟间合力经营。
永安果栏除经营当地果品外,兼营澳洲与中国进出口贸易,主要是中国的炮仗、花生、核桃和荔枝干等土产和澳洲的木材、牛皮等。经营越来越多,资历本也越增,成为永安郭氏家族的经济基础。
郭氏兄弟在澳洲时,对外国人经营的百货商店分赞羡。这些百货商店商品齐备,明码实价,买卖称便。因而有回国开设百货公司之意。除自筹资金外,还向澳洲华侨捐股。海外华侨向来就有振兴祖国、落叶归根的强烈愿望,对郭氏兄弟回香港开办永安百货公司,甚表赞许。且郭乐为人诚实敦厚,深得在澳洲华侨信任,一倡集股,就得港币十六万元。是以郭氏永安集团佣有雄厚的投资力量,有赖华侨员工约六十人,郭乐任董事局主席,郭泉任总经理。永安百货公司经销商品有钟表、时装、化妆品、衣料、洋酒、烟草、乐器、厨具、家私、玩具和体育用品。不久,又投资兴建永安货仓和大东酒店,以及出租的商业楼宇和住宅。
一九一五年,郭氏兄弟集资六十一万港币,成立“永安水火保险有限公司”,经营火、水、劳工、汽车等保险业务。一九二五年,又投资人寿保险,更设分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城市,这样,形成了经营百货、地产、保险和银行等业务的郭氏永安集团。
郭氏永安集团在香港的经营大有所获,于是又把投资目标伸延到当时号称中国第一大都市的上海,一九一五年,郭葵往上海筹办永安百货公司,原定资本为港币五十万元,后因华侨踊跃认股,增至港币二百万元,郭葵在上海一年,因病去世,由郭乐亲自主持,继续筹办,一九一七年,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开业,并纤营大东旅社和天韵楼。
一九二一年,郭氏永安集团决定在上海投资织纺工业,筹办永安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一度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尤其上纺织工业乘机兴起,战后仍跃向发展,郭氏永安集团为使积累起来的商业资本获得出路,于是便向纺织工业投资,且原料供应充足,市场广阔,又有大批一价劳动力可以庸用。大有发展前途,永安纱厂的资本额初定三百万元,一九二一年开始集股,每股一万元,共分三万股,因华侨认股人多,决定将资本额增至六百万元,一九二二年,永安纱厂成立,郭顺任总经理,当时全厂约有三万多纱锭,五百台织布机,一千多工人,一九二五年,收买了具有四万五千纱锭的大中华纱厂,改为永安二厂,一九二八年,又买进具有三万八千纱锭,二百四十台织布机的鸿俗纱厂,定为永安三厂,一九三二年,在永安二厂附近新建了有七万纱锭的永安四厂,一九三四年,又买了有三万纱锭的纬通纱厂,定为永安五厂,在永安纱厂从一间发展到五间的同时,永安纺织公司成立起来了,为了解决五间纱厂的漂白,染色和印花等问题,一九三五年又新建成一间日染印四千匹布的大华染印厂,抗日战争前,永安纺织公司具有五间纱厂,一间印染厂,二十五万纱锭,一千五百多台织布机,一万三千多工人,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私营纺织企业。
郭氏家族一贯爱国爱乡,本世纪初,郭氏兄弟团结澳洲华侨和港澳同胞,回国兴办工商企业,为振兴民族经济作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郭家后商部郭概活先生以其高度的爱国热忱,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在社会上享有盛名,郭氏家族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一向关心,早在一九四五年,郭顺就倡议为家乡竹秀园公益事业集姿港币五十万元,修建乡中春水库、街道和下水道。新中国成立后,郭家后商郭开豁,郭林爽以香港永安郭家名义捐助竹秀园电动排灌站修建费人民币五万五千元,捐助中山华侨中学建校费人民币五万元,一九八0年,郭开豁又以永安郭氏名义捐助华侨中学复校经费人民币十万元,捐助竹秀园学校人民币十五万元,一九八一年,郭乐之孙郭志安捐助了人民币十五万元在竹秀园家乡建设的遗愿。现侨居国外和港澳地区的郭家后接连回国观光,对祖国四化和家乡建设,甚表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