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认识的袁世根同志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谭则刚  
袁世根同志,海洲乡人。一九二九年考入中山县立乡村师范就读。值大革命失败,时论纷纭,一九三一年夏,与同班同学林天任、谭则刚、袁文结等七、八人成立ABC学术研究会,每周日午论说各人读书心得,出版壁报,成为他在学三年间该校唯一的读书会组织。未几,“九·一八”事变发生,世根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自是抱有大志。一九三二年秋毕业后会海洲乡校任教务主任,脯修所得,大部购买进步书刊。而国难日亟,益对“中国往何处去?”有深入的探索。于是,广结同气,探论民主救国道理。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他便以乡校为据点,团结全校师生,组织各项抗日救亡活动,并与小榄下基小学密切联系到附近县、乡开展宣传工作。同年秋,得读《共产党宣言》,接受共产主义启蒙教育,乃定了航向。 这期间,袁世根做了不少工作,如发动全体师生慰问三灶岛逃来难民,免费收容难童就学;在壮丁训练工作中灌输抗战思想教育,与教师谭则刚、袁文结发动高年纪学生组织“小先生制”的乡村救亡教育;还以口语出版街坊墙报等,使抗日救亡思想深入家户老儒。他曾立愿要把校门推展到乡门去。适中山县开办乡长培训班,他入班学习毕业后回乡兼任乡长,乡、校结合,救亡热潮愈益沸腾。 一九三七年十月,中山县三区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袁世根代表乡校教师,到小榄出席汇报该校抗日救亡活动情况,大得与会同志赞扬,并在广州《民族日报》:妇女与儿童:副刊专问报导海洲乡校抗日救亡活动情况;而大型壁画的宣传,又得广州民间刊物《游击队》的赞扬;“小先生制”的工作也得到中山县教育局传令嘉奖。 一九三八年十月,袁世根拟与三区青抗会同志谭则敏(谈倍德)、古寿珠、郭旷良、李琼仪、顺德黄有权等同志动身北上陕北、临行前,因执赌与本乡包庇烟赌的警察派出所长发生纠纷,世根被扣押,故未能同行,继续留下坚持抗日救亡活动。 一九三九年,袁世根参加中山县抗日救亡先锋队,并发动本乡青年参加。是年八月日寇第二次在横门登陆时,他也曾发动少先队员(乡校学生)奔赴前线做救护慰劳工作。不久,中山陷敌,他被迫出走广西桂、柳,寻求革命组织和军事知识,未有所获。 一九四○年间,他任罗定县民众教育馆长,并主持《新罗日报》宣传抗战。为了实现他在离乡前发生的“故乡,我决不能与你沦亡”的誓言,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安排下,他回到海洲乡工作,重掌乡政,并从事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活动。其家后成为中顺边委重要联络点。他利用了国民党乡长身份为掩护,实质是支持抗日,积极从事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一九四四年,他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大力建立地下武装,坚持抗战,并在海洲、古镇、曹步三乡合并为邦平乡后建立了“白皮红心”的革命政权。 十月,珠江纵队挺进粤中,路经中山县三区时他巧妙地掩护队伍顺利、安全抵达河塘。 一九四五年,在袁家掩护下出版《持正报》宣传抗日,同时在乡举办各种青年学习班,他善于发展同统一战线,为保护乡民利益,为党的革命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当海洲乡处于日敌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包围之下,他们仍能很好地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解放初期,他曾任中山县第三区区长之职务。后蒙冤而死,一九八一年获得平反昭雪,恢复中共党员与荣誉、抚恤遗孀,忠魂慰矣。 注:“小先生制”是宋庆龄在一九三五年提出的抗战备战时期儿童教育的一部分。当时在华北五省由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