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万里回乡为桑梓 捐资兴学育英才

——记美籍华人谢月瑛女士事迹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高民川  
一九八六年三月九日下午,中山市各界人士在南蓢区石门乡会堂举行追悼会,沉痛悼念关心桑梓,贡献良多的旅美 乡亲谢月瑛女士。 参加谢月瑛女士追悼会的有中山市的领导人,各界代表,港澳同胞,乡中父老及学校师生等一千多人。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省、市侨务部门,南蓢区和石门乡政府等单位,以及谢女士的亲属和生前友好、港澳同胞均副主席林藻致悼词,他代表家乡父老和各界人士对谢月瑛女士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怀念。 谢月瑛女士生于一九一七年四月,因患癌症于一九八六 年二月二十四日在美籍檀香山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她出生 于美国一位爱国华侨家庭,六岁返回祖籍中山县石门乡读 书,十三岁重返美国。 谢月瑛女士自幼受父母影响和中华传统教育,对故国家园怀有深厚的感情。数十年来,她对故土萦怀莫释,憧憬回乡报效有日。从一九七六年起,她如愿以偿重返故里。特别在她回祖籍中看到,近年神州大地,拨乱反正,政通人和,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景况后,更为中华腾飞,振兴有望而欣喜异常;家乡的山山水水,乡村父老的叙旧情谊,也使她爱乡爱校之情,油然而生。她曾多次来到自己受启蒙教育,有六十年代历史的石门小学,表示要不遗余力,兴学育才。首先她捐资廿五万元,为母校建起了十个标准科室和一个体育活动室,并添置一大批教学设备,大大改善了故乡的办学条件。接着,她为鼓励石门小学的师生勤教勤学,和积累学校的办学资金。于一九八一年上半年,再捐款五十四万港元,进口一套机械设备,开办一间塑料厂,利用工厂的生产收入增加学校的经费。她筹谋深远,建厂养校之举,深受乡人称颂。她为了把校办工厂搞好,还毅然商请其侄谢国华先生,搁置在美业务,回乡主持厂务,培训工人掌握生产技术,并负责管理,很快收到经济效益,第一年便获得利润。按照谢女士的意见,塑料厂所得的利润,除一半留厂作扩大再生产外,另一半的百分之六十五作为学校奖教奖学金和其他经费,凡考上重点中学的。均奖给学费和生活补贴;百分之五作为乡侨联经费。由于她捐资建厂养学校,又得到工厂获得利润对学校的支持,石门小学的经费不断得到补充,教工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谢月瑛女士不但捐资建校,办厂养校,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十分关心。近年她经常回乡,每次都到学校详细地询问情况,到课堂听课,参加学生家长会。她还亲自给考上市华侨中学的学生颁奖。一次,她听说石门小学有二名学生考上了市华侨中华,便立即约见了他们,询问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即时表示全部承担这两位同学的学习生活费用,并与他们合影留念,以鼓励他们继续上进。 石门小学在谢月瑛女士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乡凡六岁的儿童都进入学前班学习,适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一百,巩固率达百分之九十九,连续多年得到市普及初等教育奖。学校的教育质量也逐步提高。几年来,向市重点中学输送了一批学生。现在,这些受过谢女士关怀的学生,已经逐步成长,当他们听到月瑛姑婆逝世消息后,无不感到痛心。在追悼会场一百多个花圈中,有一个由获得谢女士奖学金考上中山纪念中学和华侨中学的甘燕婷、甘海波等九名学生,自己动手,用鲜花扎成的小花圈,中间写着一个寄托无限哀思的“悼”字,两旁分别写着“月瑛姑婆永垂不朽,纪中、侨中供读生同輓”,花圈外边两旁还有一副輓联,上面写着“建立千秋大业,留传百世芳史”。这小小的花圈和輓联,凝聚着九名受惠学生对谢女士的一片悼念之情,也表达了石门乡其他师生对谢女士的永久怀念。学生甘海波的父亲甘国强心情沉重地说:“月瑛姑婆不幸与世长辞,是我门家乡的一大损失,太可惜了!她关心家乡,关心学生的学业。每次回乡都向学校了解情况。尤其对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更是关怀备至,除每人奖给六十元之外,还全部供给伙食、服装、学杂等费用,每人每年供给四百多元。她每次回乡还带回饼干、原子笔等送给学生,并谆谆教导学生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建设祖国。月瑛姑婆真是好啊!” 谢月瑛女士在美国克勤克俭,艰苦创业,对故乡的建设却是慷慨捐输。她为尽炎黄子孙振兴中华之责,除了捐资办学,捐资办厂养校之外,一九八四年还捐资在家乡兴建了一座面积为一千二百多平方米的石门会堂,供故乡人民作文娱乐活动场所。在会堂落成后,她又与侄儿谢国华合资捐建了一千平方米的石门乡政府办公室和侨联招待所。所有这些善举,都体现了海外赤字的一片丹心,谢月瑛女士说:“我的祖先在中国,我的血统是中国的,我忘不了祖根,忠心希望故国四化建设的更快更好,这就是我最的愿望!” 谢月瑛女士,您对故国的期望和祝愿是一定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