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冷观传略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甄振进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邑人中蜚声文坛,名扬报业的,论者总会提起黄冷观其人。黄是香山县长洲乡人,为举人黄屺香次子。平生编过报著过书,办过教育,搞过实业,还做过官。但他足以为世人称道的是什么?他的知交郑珣(即彼岸)在他逝世时,亲撰一联挽之,联日:
办报介民族主义,距今已三十余年。近看暴敌凭陵,病榻弥留饮恨!
著书多小说家言,计置有数千万字。为部先生老去,文坛继起更何人?
此联单从“办报”和“著书”二者着笔,不褒不贬,要言不烦,概括了黄冷观本质的一生。黄在九泉有知,当亦慨吧日:“知我者,郑君也”。
黄冷观(1883—1938)讳显成,字君达,别字仲弢,冷观是他的号,伟世时都有用此号,有时也用别号“昆化”。其父屺香既是吾粤大儒,并以经只词间之学著,耳提面命之下,冷嘲热讽观所学,青出于蓝,为侪辈赞许,并受知于学使朱祖谋,汇考之日,面誉其文思英隽,为后起之秀,冷观其时年仅十八。
清末,彼岸(当时叫“岸父”)办《香山旬报》,主持笔政者,便有黄冷观在。香山光复后一年,《香山旬报》改名为《香山纯报》(日报),黄冷观担任编辑兼发行人。其时袁世凯窃国,将谋称帝,由于该报坚持反对帝制、提倡共和的立场,黄氏著文声讨,义正词严,致为粤督龙济光所忌,下令封禁,乃易名日《岐江日报》(编者按:本刊上期《中山报业史略》文中所述与此有出入,待核实),黄氏仍持正不挠,抨击帝制,较前尤烈,终至被逮下狱,时维民国四年(1913)九月。迨袁败龙逃,黄氏始于1916年3月获释。
在将及三年的铁窗生活中,黄氏泰然自若,日惟从事著述。《十年旧梦》、《廿年心影录》和《军狱琐记》三书,即其狱中哎心沥血之作。
冷观出狱后,来香港任党报事,不久,返邑主持《民华报》,及后再返港,担任《大光报》主编,兼司《香港晨报》笔政,同时还常为《华字日报》、《循环日报》、《中华民报》、《中和日报》和《超然报》撰文。
黄氏著作等身,三十余年。少年时写的东府歌谣,迭经丧乱,已无存稿。丙以后写的多是小说,不下三百,为当世所称。其中如《大侠青芙蓉》、《沧溟侠影》、《里巷伟人传》等写游侠的约占十分之四;如《青萍芟恨记》、《桃花山计》、《鸳鸯枪》、《情坎记》、《幽兰怀馨记》、《今妇人传奇》等言情的约占十分之二。这类作品,虽不脱时下风沿,但与当时一些宣扬封建迷信、贩志色情肉感的旧小说相比,却不可同日而语;反之,由于其书颇有新意,情文兼至,受到读者欢迎。此外,黄氏所著,则社会小说和闾里?闻居多;如《剑庵稗?》、《梼杌新史》、《畸人独行传》、《人禽之判》、《诗人绿萍》等,虽非力作,却不失为针时砭俗、颇有时代感的好书。“九·一八”后,黄氏文风,也随时代骤变,我们读到他的《野火》、《狼烟鹃泪》、《黄海之血》、《白狼河北》和《红楼紫塞记》诸篇,便觉壮怀激烈,同仇敌忾、情见乎辞。由此可见,作为旧知识分子,黄氏不开倒车,不随流俗,其爱国主义思想却不因时移势易,而有所变更,诚属可贵!
黄氏所著说部,多为文言,间亦有白话作品,如《太平山之秋》、《牧人与犬》等,不下数十种;言近旨远,流丽安详,绝非时流支离褊浅之词,粗制滥造之作,所能望其肩背。
黄区治学甚勤,涉猎甚广,举凡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和国际部题,他都有所研究;诸如九流百家之言,古今中外之说,他也有得必读,读必慎思,因此,他为报纸写起社论来,得心应手,评骘政治的得夫,经济的利病,社会的臧否,国际的离合,人事的是非,无不特具卓识,几成舆论权威。
对于诗,冷观既有家学渊源,复浸淫诗海,多方取法,驰骋词坛,穷而愈工。其古体多豪迈奔腾,于李(白)苏(轼)为近;律绝诸作,早年绮丽,晚年则以深远闲淡为意。有《昆化室诗草》未及会梓,只散见于报章,存量亦远远不及半数。现就其遗稿中摘录三五,以飨读者:
《满江红·读指南后录》,朔北秋深,天尽处暮支凝碧。回首望汉家陵阙,顿成今昔。枨触当年无限事,唾壶冰泪都有成赤。仗昆奴古剑定狂潮,涛千尺。空磨灭,江郎笔,?凄绝,桓伊笛。竟咏歌无益,牢愁何极!遗挥残日。
《孤剑行》郁郁复郁郁,丰城焕奇气。沉埋匪所遇,扬辉亦多事。会当飞去凌秋烟,漫天风雪寒无边。淬党砺魄无河前,神采焕发仙乎向。飞狐头鬼夜泣,朔北饿狼作人立。神京风物已蓬蒿,寒蛩夜咽西风急。昨宵宝铗蛟鼍鸣,脱鞘掷地金石声。誓扫中靖胡虏,岂能长此埋精英?东南此日方多故,大好河山莫轻负。归来再斩月氏头,休令腥膻竟终古!
《读文文山正气歌》两间正气久纵横,犴狴孤臣有哭声。宋祚已随沧海去,诗怀犹续岭去平。悲歌不入金楼子,墨沈长留玉带生。珍重开篇百回读,心香一瓣愿抒诚。
《供菊》折得黄花供短瓶,伴教奇石喜双清。病中于此得佳趣,一枕幽香午梦醒。(此乃冷观病中作,亦最后遗稿也。——笔者)
对于黄冷观作为文土的一生,上述当可觇其梗概,但是,黄氏贡献于世的还不止此。
辛亥功成,民国建立,不少党内文人,弹冠相庆,表功干禄,却有少数人不愿同流合污,纷纷远离2途,黄冷观即其中之一。大无帅孙公任为参议,靖国联军总司令唐公聘为顾部,均不愿就,只遥领虚衔而已。不过,他一生还算做过官。时在民国十年(1921),北伐军兴,邑人吴铁城建东路讨贼军之节,黄与吴素有交情,乃“入幕”为之决策筹饷,但不久便脱离戎马生涯,遄返香港,重操旧业。
初黄氏主《香山旬报》笔政时,曾受县令郑朴荪(编者按:本刊上期《县官表》无其人,是否遗漏,抑此处有误,待查证核实)之聘,返乡任烟洲两等小学校校长职,并创办“长洲纺织工业传习所”,于民二年招生开课,学员五十名,一年毕业,可获得普通织染技能,开办费则是从变卖学田得来。该学田有数十亩,原属私房少数人(冷观有份)所有,全部拿出来推广职业教育,嘉惠全乡大众,实属难能可贵。惟以国事日非,自身难保,乡村建设,半途而废,惜哉!
冷观再到香港约为民国十五年的春天,不久,办了一所中学,命名“中华中学”,以“博学笃行”四字做校训,并为文述其办学动机。文中说:“港居以来,时苦伊郁,而目不谐于俗,性行复与世相乖。……故欲息影为童蒙之求,以稍弥其过而慰其情,乃有中华中学之设。”作为师表,他是毫无愧色的。他曾向人介绍其教学经验,说“教之为道无他,日真日慎日勤而已。”
冷观体格魁梧,精力充沛,非文弱书生可此,无奈既受过缧绁之苦,更因频年卖文讲学,劳疾交困,竟于民国二十七年(1936)一月十三日,病殁于香港,年公五十三岁。遗孀姓杨,隆都人,儿子七,长男祖芬(也嗣伯你伯英)现仍居港,是香港华革新协会主席,香港育才文化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对乡邦建设的热心和踊跃输将,有乃父风。四男祖耀,就是闻名于国内的美术家和书法家苗子。女二,一适顺德,一适南海。
冷观葬于香港他华人永远坟场,若是死而有灵,他想见素所梦寐以求的民主共和国已在四十年代末崛起东方,他所定居的香港也将于本世纪末重归祖国,大概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篇来的。
再录挽联数则殿本文未:
报界名宿,教育大家,讣耗自香江,宁独黄宗挥痛泪,民党中坚,革命先进,盖筹曾借箸,忍忘风雨共危舟。(黄仲榆)
建军德立言,自表高节;教纯守素,独遗虚荣。(李仙根)
慨慷忆当年,倚马策勋传露布;艰虞方此日,思贤挥泪寄江云。(吴铁城)
具生花妙笔,作月量公评,不怕死,不畏强,?载辛勤如一日;本革命精神,创新闻事业,非求名,非为利,终身淡泊足千秋。(张惠长)
烟雨忆同堂,半生梗断蓬飞,客邸几回艰一面;文章足千古,?载耳提面命,天南多士失名师。(郑道实)
异地重逢,午夜倾谈余感慨,万方多难,儿童相识渐凋零。(杨子毅)
君岂以文传?竟以文传。为九天鸾奏,为沧海龙吟,偏逢倭寇侵疆,肯于火坑宅中更捱半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菩萨心肠,是英雄肝胆,莫惮修罗当道,且向鬼门关里再走一遭。(郑?闻、郑哲园)
(笔者附记:本稿系从黄弥谦同志提供的香港名儒马小进撰写的《黄冷观先生传》(并附补充材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