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思复先生传略(1884—1915年)

——纪念刘思复先生诞生100周年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何文广  
先生讳(后改为“师”复),字寓生,号子麟,别号抱蜀居士,丹水、寥士及净慧居士皆其笔名也。姓刘氏,为香山望族。因壬子(注一)在广州发起“心社”、规定十二戒约之六;“不称族姓”为实践其戒律,自是署名均不书姓氏。当时吴稚晖与之通函,于是名前冠以‘刘’字;大为不快,即去函正之。其先人于南宋末由南雄迁于香山,聚族于县城之西郊隆都,曾祖纯公迁居石岐东门之水楼。楼本高氏尝产,让于刘氏;先生即诞行于此,时清光绪甲申十年五月初七(公元1884年6月7日)也。 父鼎?,字炳常,生于清同治甲子,为光绪?未庠生。好学能文,历?文牍书记等职,以贤明廉洁见称。先生少聪颖,刻苦勤学,年十五应童子试,补传士弟子员(秀才)。时国人言新学者,莫不斥八股为国家积弱不振之源,先生深为感动;乃不事帖括,放弃科学,,致力于小学,诸子及科学,精研古代数学,如天元八线等。先生常与人交谈,“不甚谈时事,必与之谈,则唯一极简单主义?‘敢死’。轻死生者,能独善,能救国,能度众生;能世间,能出世间。殆无往而不利者也”。(注二)平生慕顾炎武、颜元之为人。“欲取顾亭林所揭之‘知耻’、‘厚重’、‘耿介’、‘贵廉’,颜元所倡之‘苦行’,益处‘必信’等六事,为对治之药” (注三)其能面对现实,敢于牺牲之精神,实基于此。 癸卯(1903)在石岐与堂兄樾杭阅书报社(注四)提倡改革,邑人青年从之者,大不乏人。时风气未开,不许女子入学堂,先生不顾守旧者之反抗,毅然以振兴女学为己任,复创女学堂,成效卓著,论者推为石岐女子教育之先河。甲辰(1904)(注五)先生东渡日本留学。知非实革命,推翻满清。旋至横滨从惠州李植生学制炸药。乙?(1905)吴樾炸五大臣于北京正阳东站殉难,冯夏威抵制美货在上海美领事馆自杀,陈天华愤国事日非,蹈海以警国人。香山各界人士在石岐为冯、陈二人开追悼会。先生挽联云:“京津车站间亦大有人,(注:指吴樾炸伤载泽事)痛寂寂无闻;独二公享此馨香,?能瞑目?支那本部内久非吾士,叹哀哀 癸丑(1913)八月龙济光入粤,封闭“晦鸣学社”,迁往澳门,又被封禁。最后终于上海复刊《民声》杂志,继续鼓吹无政府主义。又因国际间未审进行之情况,于《民声》中特设“世界语”部,作为国与国间通讯之媒介。但因经费支绌,无法雇工、先生亲操印刷,仅以右手排字摇机。同居友人为之饮助。某有联云:“稚晖五体投地,(有吴稚晖致先生函中语)思复只手回天”,盖纪实也。时上海发生漆业工人大罢工风潮,先生曾撰文,指示中国劳动运动进行方针,而归结于革命工团主义,惜文未刊行,先生谢世。年仅三十二;民社诸同志葬先生遗骸于西湖烟霞洞。著有《思复文存》《狱中札记》《粤语解》《伏虎集》《心社析疑录》等。 [注]: (一)冯自由《心社创作人刘思复》不写明心社何时创立。此据佩刚《刘思复年谱》。 (二)《寒柏斋?言》 (三)同上 (四)冯文作“壬寅同邑士徐桂及族史樾杭等发起演说社于石岐城”《中山文献》第二期转载冯文,编者校云:“壬寅当是癸卯之误。演说社当是阅报社之误。徐桂并未参加该社,樾杭系思复堂兄。”今从之。 (五)《年谱》作壬寅(1902)年留学日本。冯文作甲辰(1904)。按同盟会于乙巳(1905)年夏始于东京成立。而思复在日本留学不过二年,如壬寅留学,则不可能在日本参加同盟会。且《中山文献》编者对此变不校改,故当从冯文作甲辰(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