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邑早期的革命家刘师复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刘杰  
十九世纪以来,欧洲社会民主革命运动高涨,以暗杀作为促进革命的手段之一,此在俄国尤为盛行,风气所至,我国革命志士亦受其影响。因而有吴樾在京津车站炸清朝大臣戴鸿慈、史坚如在广州炸巡抚德寿,徐锡麟在安庆枪杀巡抚铭恩等壮烈事件发生,其为人所歌颂,不亚于荆轲之刺秦皇也。爱国志士刘思复(即师复)对先烈英勇表现(指采取暗杀手段)非常敬仰。1904年春,在石岐开会追悼著名爱国作家《民报》记者陈天华及冯夏威两烈士时,思复曾献抚联云:“京津车站中,亦大有人,痛寂寂无闻,独二公享此馨香,曷能瞑目?支那本部内,早非吾土,叹哀哀亡国,问我辈具何面目,来赋招魂!”他认为反对万恶统治者的斗争,不应该采用消极的懦夫态度,应该象吴樾那样激烈地冲击。 一九O年孙中山在日本创立同盟会,刘思复与其堂兄刘樾航,挚友征彼岸等恰在东京留学,成为第一批老同盟会员,同时又结识了一批俄国革命者,思复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制造炸药和炸弹。 一九O六年春,刘回国,宣传革命,联络各方爱国人士,积极准备条件,伺机起义。同时在广州仓边街某试馆内,设立据点,开始进行暗杀活动,那时广东水师提督李?,阴险凶恶,多次残酷镇压革命起义,破坏地下组织,人民恨之入骨,为了打开局面,思复认为非先除此獠不可。 为此,思复亲自炸李?,不幸失慎炸伤手腕而被捕。刘在关押期间伪称是三水县人李德山,后被李?的一个同僚郑荣识破,主张将刘判死。此时各亲友多方奔走,设法营救,李?为了涣散革命党人斗志,瓦解人心,将思复押解香山县监狱监禁。 刘在狱中。十分关心外间革命工作的进展,同时也抓紧时间进行自学、著述,著有“粤语解”、“佛山大意”、“聊斋笔记”等,投登于在石岐出版的《香山旬报》。《香山旬报》是郑彼岸主办的,作为同盟会在石岐的地下机关。当时岑春任春煊两广总督,为收买人心,树立个人威信,在某些方面故作姿态,有多少改良措施,其中对于监狱管理方面,曾命各县加以改良。彼岸怂恿留上呈《改良监狱议》,另方面又加紧运动 县官和广州绅士江殷等来营救他,思复遂于一九O九年冬得释,即赴香港。 刘到港,革命党在跑马地愉园集会欢迎。他就住于同盟会南方支部(干诺道捷发办庄三楼)和谢英伯一起主持工作。一九O年庚戍正月广东新军起义失败后,许多同志逃港,刘多方设法置照料,解决同志们生活问题,或经休整后重新派回内地。不久新军被改编,调离了广州,有一部分驻扎在香山县前山。同盟会迅速与之建立联系,派人打入军中,发展组织。 一九一O年春,刘在罗便臣道另租一寓所,邀集一些人员秘密组织“支那暗杀团”,团员有:刘思复、李熙斌、朱述堂、高剑父、谢英伯、陈自觉、丁湘田(女)、程克、郑彼岸、郑佩刚等。该团之开办经费是李熙斌变卖家产来支持的。郑佩刚当时在美孚火油公司任职,联系接头不致惹人注意,有人欲访思复,必须先得佩刚安排时间地点才能会晤,为了不露行踪,平日非必要时,大家很少直接到团部,只是思复和程克驻在团部担任工作,或轮流外出活动,李熙斌、朱述堂担任侦察任务,经常来往省港间。程克是河南人,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由汪精卫介绍与刘相识,1910年冬汪精卫、黄复生僧谋杀摄政王载?不成,被捕下狱。思复决定再由“支那暗杀团”继续进行,务杀清酋,遂安顿好团部事务,由刘亲自指挥丁湘田、程克等北上,合力除贼。此时团中经费支绌,由岐同乡肖楚碧挪来一百元作北上旅费。1911年初,先由程克携带炸弹北上,程穿和服和日语,化装为日本人,易于瞒骗检查过关,程去后消息杳然。那时郑彼岸在北京主编《京津日报》,刘托他调查程之下落,亦无结果,后始悉程当时已变节。程与袁世凯是同乡,投靠袁世凯,在北洋军阀中,程先后任内政部次长,天津市长等要职。由于程之变节,北京警备森严,不可能再派人去硬干,而广东正积极筹划起义,刘紧布置在广东方面的革命工作。 同年三月廿九日,广州起义失败,“革命精华付之一炬“(孙中山语)。当时总督张鸣岐对革命党人确有顾忌,颇欲网开一面,尽量减少杀戮,但李?则死硬顽固,反动透顶,不肯丝毫再饶恕的,必须加以铲除。“支那暗杀团“在刘领导下,开了几次会,讨论暗杀计划,决定由侦察员李熙斌、朱述堂担任,主要执行员则由林阿庸自告奋勇担当,恨无机会。高剑父在乡下进行革命宣传教育、发展组织时,阿庸是顺德农民,自幼饱受官兵敲诈、凌辱,满怀愤恨,恨无机会。高剑父在乡下进行革命宣传教育、发展组织时,阿庸受到启发,就离家跟高剑父到香港,加入了“支那暗杀团”,住在团部,担任勤务工作,对思复帮助很大。 辛亥闰六月,林阿庸、朱述堂、潘赋西、陈教岳先后到广州,先由朱述堂探听李?出行日期和所经路线,十九日午间林阿庸用一茶箩盛炸弹两枚,守候在双门底一书摊,蹲着作翻书状。果然不久就见一簇人马,打着水师提督旗号,前呼后拥,鸣锣喝道而来,林向李?乘轿掷一炸弹,不响,跟着再掷一弹,一声巨响,重创狗官,李?从轿中?出,昏迷过去。卫队亦被炸死炸伤多人。其余兵勇乱枪齐发,林阿庸额上不幸中弹,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至于另一执行员陈教岳,是分派在另一条路上埋伏的,当他听到李?被炸,就急忙找路回联络点,因他是华侨,对广州路途不熟,又不通广州话,身穿西装,又是剪掉辫的,遂被警探郑家森截获,搜出所携木箱内之炸弹,被捕就义。 李?被炸后,报章没有发表执行此役者谁人,于是一时传说纷纭.甚至有卖膏药之崩牙成为出风头,竟不怕死,对人夸耀是他干的.鱼目混珠,辱没英灵.刘忍无可忍,遂作《林冠慈传》公布于世。林阿庸尚有老母在乡,平日事母至孝。出发前曾力嘱如不幸牺牲,切勿让他母亲知道,怕她伤心,故刘迟迟未公布其事。 革命风暴,越来越烈,声势浩大,遍及各省。1911年9月(新历)四川借铁路风潮,酝酿独立。广东省为革命策源压革命,加强华南的统治,那时张鸣岐、李?已成惊弓之鸟,无法控制局势,革命决定对凤山来一个迎头痛击,迫使清廷在广东的势力再度下降。凤山经上海时,住在泰山栈,同盟会员林直勉拟在那里把他结果,奈无机会。后查悉他于某日乘招商局某轮来粤,特拍一电报给刘思复,电文是:“货由某轮来”,佩刚将此密语电报交思复。他马上布置“支那暗杀团”准备行动,分头派人侦察,运输弹药,设埋伏点,联络点。刘当时将特制的重型五磅炸弹,藏于风琴内,由香港运入广州。 凤山一向专横跋扈,不可一世。九月四日到广州时,毫无忌惮,仍威风凛凛,大摇大摆,由天字码头上岸,经接官亭去将军衙门上任。沿途五步一岗,全由旗下兵弁护卫,警戒森严。革命党人早已布下陷阱绞索,只等大虫入洞,有的在大南城门,摆下鞋箩,乔装补鞋,有的混入行人中间伺机行事,有的在惠爱中至将军衙门附近伺候,有的在仓前街(今南关电影院附近)一小商店设下埋伏。这小店有前后门可通两路,炸弹置于一块木板上,板的一端系以长绳,悬在后门?檐角。凤山的八人大轿刚到前门街心,埋伏者把绳一扯,将木板牵动,炸弹倾下,轰然一声,硝烟冲天,路面崩裂。这个清廷为台柱,妄想挽狂澜于既倒的铁血将军当场被炸死。此役执行者是年仅十七岁之青年,名叫李沛基(李援),是黄兴的姨甥,徐慕兰之子,李应生之弟。炸弹响后,沛基由另一门从容逸去。从此革命声威大振,街上的旗人走路都低声下气,不敢抬头,李?自从被炸伤后,更是魂飞魄散,伤处医治数月始愈。他受过这次血的惩罚,非常害怕,凶焰稍敛。凤山死后,他对革命形势和革命力量,有较明确的估计,频频派人与革命党接洽,谋求后路。 思复等在狠狠地给敌人几次巨大打击之后,辛亥年秋,刘按孙中山先生指示到东江一带联络,组织各地群众武装、策动起义。十一月间,全省光复后,他到广州,在东郊永胜寺为林冠慈烈士开追悼会,并为林烈士重新装殓,安葬于红花岗,那天到会的全体“支那暗杀团”团员,同盟军政府人员及各届人士,备极肃穆、热烈、盛大和隆重。 辛亥冬、华中、华东、江南各省先后光复,清廷尚盘踞北方顽抗,各起义反正军队由于各种原因,进展不快,一时受阻,光复大业,尚未完成。刘遂与郑彼岸、丁湘田三人,辞却那时在军政府中各项要职,乘见汪精卫,汪那时刚从北京出狱,他对刘说:现在正与北京谈判,和议时代,清廷将被迫退位,不必再北上了。从此,间就解散了“支那暗杀团”,停止了暗杀活动,先后建立“共产主义同盟”、“世界语学会”并办“民声报”,从事宣传伐工作。因积劳成疾,根据师复墓表上之记载,师复是在撰文时呕血于书案上,伏案而死的。葬于杭州西湖,其墓表为勉刚撰,思翁书(思翁是当年西湖烟霞洞之僧)。 附师复墓表 师复为人道主义者,又为世界语学者。生平谋炸悍将,厉行革命,被锢三年冬而组织东方谋杀团。辛亥以后,舍其单纯破坏,转而为自由社会主义之宣传,创“晦鸣学舍”、“世界语研究会”及“心社”;旋发刊《民声杂志》、淬砺自刻,尽瘁其主义,呕血以死。死年才三十有一,不终其纪。痛哉!君以公元一八八四年六月廿七日生于东亚之广东香山县;以一九一五年三月廿七日殁于上海。同年葬于渐江西湖之烟霞洞,越四年而修其墓,以志不忘!新世纪二十一年一月十日。佩刚作表,思翁书。 (笔者在穗,得郑佩刚先生(彼岸先生胞弟)令媛德菱女士之助,将佩刚先生为《文史哲》而写的有关师复史料见赠,特稍加整理,并附墓表,投寄本刊发表。笔者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