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檀香山中山华侨同乡会组织的史料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檀香山本名夏威夷群岛,简称夏威夷。夏威夷盛产檀香木,从十八世界末野,檀香山人和中国商人贩运檀香木至广州发卖,并成为当时的一项重要贸易,故华侨就将夏威夷统称为檀香木,现其首府火奴鲁鲁仍为一般人城作檀香山。旅居檀香山的华侨,不少是广东中山县(现为中山市)人。中山籍华侨什么首到达檀香山,已无从考究。但据《温哥华航游记》所载,一七九四年已有华人足迹,当时全檀香山仅有外国人十二名,其中华人有一名。后因夏威夷各岛发展糖业,需用工人,从一八二O发起便有大批华人到达檀香山。旅檀华侨发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耐劳的精神,在夏威夷个岛斩荆棘棘,辟草莱,垦植甘蔗,发展经济,为把夏威夷建成“太平洋之乐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檀香山也是我国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甲午战争后,孙中山先生就到檀香山倡导革命,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旅檀华侨“捐躯就义,输财出力,何可胜数”。
据《中山侨刊》第七期《美国檀香山与中山人》文称:“檀香山近百个华人团体,按其结构,是以血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组成的。在这些团体中,不少同原籍中山的人有关,按其名称,有二十多个纯粹为中山人的组织,尤以地缘的同乡会为最多。清代至民初,中山县以‘都’划分区域,其范围比今天的区还大,直到现在檀香山以‘都’建立的同乡会就有良都、隆都、谷都、得能都、四大都、恭常都、黄梁都,几乎包括了全中山的侨乡,其中隆都从善堂已有会员万人。此外,还有以乡或组织的同乡会,有的以姓氏组成的宗亲会。……”为使邑人了解旅居檀香山的中山籍华侨同乡会的成立历史,现将旅檀香山中山籍华侨同乡会馆的史料摘录如下:
[center][B]中华总会馆[/B][/center]
早在一八八O年,我先侨曾创立“华人联合会”,是时借用华人五号消防局为临时会所。至一八八四年,始由先侨程利、古今辉、芦岳为代表,与西人买下京街之第二、第三两地段,该价银二千八百元,当时以领有准照,采用“中华会馆”之称,于一八八五年动工兴建,费时数月,全馆建成,乃于一八八六年二月三日(即夏历元旦)举行开幕典礼。但于四月十九日华埠首次火灾,不幸本会馆同遭回禄。乃召集会议,即席表决,向侨胞劝捐得款数千元,重建会所。迨至一九二八年,向檀省政府立案,成为檀香山之慈善机构。直至一九五三年六月十日,中华总会馆协理举行首次会议,主席杨刚存提出重建新会所,众皆赞助,并即席委任伍君实为建筑委员会主任,两会连同两馆主席工共十二人组成联合会协商办理。此项重建合共需八万一千三百六十六元,后经中华总会馆协理会议决定。由中华总会馆负责向银行按揭三万元,后继续向侨胞募捐,乃完成此一大楼之建筑计划,于以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廿一日举行开幕典礼,是即今天本会之会址。
由于中山人在檀?人数众多,故历届主席及协理等多次由中山人担任。
侨胞在美国,虽然归化入籍,浸缅于西方文化之中,但亦保持我国之文化传统及习俗,并在海外发扬。过去先侨处在逆境,呼救无门,乃组织团体,共谋自保而赖以生存,以迄于今已届百年矣。
[center][B]中山同乡会[/B][/center]
在檀香山之华侨,大多数是广东中山人。在一九四九年,经过七个都会馆代表协商后,中山同乡会乃于一九五O年五月二十日成立。一九五三年十月卅一日,制订会规,订定为一个不牟利之社团。本会宗旨是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发扬互勉互助精神,为会友排难解纷,提倡我国传统孝道。本会虽无有形之会址,但每年举行一次会员大会及于春节期间举行春宴。
[center][B]隆都从善堂[/B][/center]
远在一八九一年,檀香山就有隆都人移居,他们初来时人地生疏,入蔗场工作或作农工,或饲养鱼类,终日胼手胝足,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筚路褴褛,乃思有一组织,互相联络,互相帮助。故于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五年间,常假座火车头李杞之鸭寮,问拿居街郑福之万隆,或在京街刘炳林之昌记,而为集会之所。迨至一八九五年四月十日,由我都先辈郑凤岐、杨沛雄、林合、刘颖芳(即刘球)、刘尧诸君发起,买受固圭街木楼一所,空地一段,时值一千五百元,即首所会址。及至一九六五年因政府发展市区,征收该地段,因而改在荷梯利北一五九号重建会址,以迄于今。因会务发达,会友众多(约有一万余人)人人鼎力,经济充裕,遂置产业,而会务更为扩大,除协助有急需之会友外,更参加社会各种活动,捐助慈善团体,过去每五年执拾先侨遗骸回国一次,今更在万那山地以作坟场。(按:隆都即原中山二区,现沙溪、大涌区)
[center][B]得都会馆[/B][/center]
会馆成立于一九O六年,初名得都寄庐,后改今名,并一九三六年奉准立案,成立一个不牟利之团体。以举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为宗旨。现有两层楼之会址一栋,会友约二千人。(按:得都即原中山四区,现张家边区)
[center][B]恭常都会馆[/B][/center]
一九三O年原中山六、七区之旅檀都侨友识之士卢明英、胡四良、冯燕平、卢益及卓麟等发起组织,其宗旨为促进乡情,增进社会福利,颁发奖学金,资助吧罗罗安老院等。(按:恭常都即原中山六、七区,现为珠海市)
[center][B]良都会馆[/B][/center]
良都会馆原良镇寄庐,起源于一九O七年,领导人是刘志成,正是成立于一九一三年四月十二日,一九二二年发动筹款建筑会馆,一九二三年开幕。在一九六O年因城市发展计划,改良市区需要,良都会馆迁到文化广场。后因经济问题将会馆转卖,因而现时没有会址。(按:良都即原中山一区,先为环城区)
[center][B]四大都会馆[/B][/center]
一九O五年五月一小对中山县四都与大都的旅檀侨胞,假河边街一所楼宇集会,组成四大都会馆。并发动会友捐助,于一九一O年购买黄兆坚学校校址改为初期四大都会馆馆址,由于会员激增,乃再迁往一所两层楼之馆址,同时购买附近的产业改建成公寓,收租以充经费,迄一九三O年会员以近千人。至一九五O年有建立一座半中式之新馆址,有商店位及办公室出租,经济收入更丰。迨至一九六一年,政府征用该地段,又在固圭街与科街之接角处兴建一三层楼大厦,楼宇雄伟,地点适中,岛上华人皆引以为荣,于一九六三年正式开幕启用(按:四大都即原中山六区,现南?区)
[center][B]黄梁都积善堂[/B][/center]
黄梁都为中山县第七、八区,由该地区移民来檀者颇多,为联络乡亲,互相协助,于一九O二年成立黄梁都积善堂。(按:黄梁都际中山七、八区,现为斗门县)
[center][B]谷都三乡同乡会[/B][/center]
旅檀中山谷都、平岚、乌石、桥头侨梓于一九五二年二月十日假明伦学校礼堂举行联欢宴会,议决筹备成立三乡同乡会。一九五三年召开三乡会体会员大会,正式成立谷都三乡同乡会,确定以联络感情,团结互助及赞助慈善公益为宗旨。会员至一九八三年有七百二十四人。(按:谷都即中山五区,现三乡区)
[center][B]北台同乡会[/B][/center]
约在百年前即已有北台村民移民来檀,北台同乡会成立于一八八五年初,名北台二庙,至一九一五年才改今名,于一九四六年申请立案,一九四八年获批准,会址建在温逸街北五七二号,于一九五七年八月正式开幕。
[center][B]下泽同乡会[/B][/center]
一九二○年旅檀下泽乡人陈宽曾捐巨款回乡建立学校,后下泽乡亲义不后有,亦捐寺为该校经常费。一九七七年在檀下泽乡人决定利用乡校舍剩下不的经常费创办下泽同乡会,遂于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二日正式成立。
[center][B]港头同乡会[/B][/center]
本会创立于一九四三年,其宗旨为联络乡亲,促进社会公益,发扬及保存人国传统文化。会址在庇天弥街北六十五号,因新会址有三单位出租,有相当租金收入,乃于夏威夷纪念陵园购有墓地数幅,以便清贫会友需用。
[center][B]岭后坑彭氏同宗会[/B][/center]
远在一八八中年岭后坑村的彭姓人氏使不到檀香山谋生,一九四二年二月十日彭姓人氏成立岭后坑彭氏同宗会,得到批准立案。其宗旨是努力为会友提高生活素质及扩大其对社会慈善团体的贡献。
[center][B]申明亭同乡会[/B][/center]
移民来檀的申明亭子弟多是执业文教界从士、中医生、经商等,只有少数人作劳工。一九四六年成立申明亭同乡会,其日的在求推广会友互相爱护,参加社会活动,提倡慈善事业等。目下申明亭会友在社会各行业中,颇有名望者大不乏人。
[center][B]龙头环同乡会[/B][/center]
为提倡会益,联络乡谊,于一九二六年召集旅檀同乡成立龙头环同乡会。
[center][B]安堂同乡会[/B][/center]
一九○○年安堂村即有人不到檀香山,其中有十个人共食同住,一九二六年这十个人中有五位同意组织安堂同乡会,后于一九三七年获准立案。现在温逸街北五四四号有一所两层楼会址。现有会员二百余人。
[center][B]乌石寄庐[/B][/center]
成立于一八九七年,创办人为郑翼良及郑电生两君,郑翼良以五十元购得溃圭街吉地一段,送与乌石寄庐,同时建筑两层木楼一座,楼上作议事厅,楼下建有住房数间,供各梓里出埠时寄宿,因早年梓里来檀都是在山里做农工,故每月出埠买东西都寄宿该处,故名乌石寄庐。
[center][B]翠亨同乡会[/B][/center]
成立于三十年前。
[center][B]程氏同宗会[/B][/center]
由来自中山县安定、田边、亨美、赤坎,西村等乡程姓乡亲组成,于一九四九年三月正式注册成立。以联络宗亲感情,促进社会公益为宗旨。
以上由郑嘉锐摘录自《檀香山中华总会馆一百周年纪念特邗》(1984年)
[center][B]小隐群策社[/B][/center]
小隐群策社为广东中山县四都小隐乡旅檀梓友于一九二一年设立。发起人姚祖光、阮福玉、阮霖、阮炎、姚中民、黄钦祥等。其宗旨专办理乡内公益事业。(一)扶助教育。(二)革除陋习。(三)提倡实业。社址在澳华胡米磨公司背后。会友人数约五六十名,有常备金千余元。历任社长有姚祖光、阮炎、黄棣有。总社在本乡。旧金山方面亦设有分社一所。
[center][B]惟博社[/B][/center]
惟博社为广东中山县东镇茶园、蒲山、圣堂、三乡陈族侨民所组织。一九二七年创立。发起人为陈国梅、陈栋求、陈珍求。以互助为宗旨。首任总理陈畅永、副总理陈吉崇。英文书记陈庆旗、华文书记陈珍求、司库陈国梅、管数陈栋求、查数陈恭光、监督陈植求。社址在士篾街及秘利天弥街楼上。会员一百十余名。会费每年三元。
[center][B]毛氏同乡会[/B][/center]
毛氏同乡会,为中山恭常都神前乡毛性所组织。毛有木、毛锦城、毛义泰、毛荣芳、毛关有等均曾任主席。
以上由钟政业摘录于一九二九年檀香山华侨编篡的《檀香山华侨》等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