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区民主建政拉杂谈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欧曼宽
滨海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党领导下、继五桂山之后、在平原地带(以原四区为基地)进行民主建政的一个区。它的建立是先有武装而后搞政权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一点不假!
一九四四年初,四区区委书记吴?仁同志带领着一班“开荒牛”,在区间展开游击活动,开辟了好些个“处女地”。建政前,便以掌握了“榄七集结中队”这支挂着自卫队招牌的武装,加强了领导之后,便积极在平原地区展开抗日宣传工作,发动和组织群众,同时协助区内各乡整顿和建立真正能够成为抗日武装力量的自卫队。
中山县行政督导处曾举办了两个训练班——汀泗桥训练班和纽约桥训练班,培养干部,为民主建政作好了思想和、上、组织上的准备。训练班学员,每个班大约是三十至四十人是从部队中和各乡群众中挑选骨干来参加的。他们一边学,一边深入各乡开展宣传活动,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在一九四四年夏秋之间,我们开始分别协助一些有基础的乡村建立民主乡政府。民主政权当时建制是“三三制”,即部队工作人员占三分一,进步群众占三一,开明乡绅或知名人土占三分一。先由部队与当地进步群众、开明士绅协商提名,产生代表,然后通过选举,产生乡委组成乡政府的民主机构,定名为“某某乡乡事委员会”,简称“乡委会”。
乡委会成立后,在一九四四年冬天,于原属五区的石莹桥乡如开滨海区群众代表大会,会上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区民主政权,定名为“滨海区政务委员会”,一般通称“滨海区政府”。
代表大会的代表是通过下列两个途经产生的:一、己建立了乡委会的乡村就由乡委会与有关方面协商解决代表选;二、未建立民主政权的地方,就由郑队派出的工作人员与当地进步人士协商,物色适当人选。
代表要求具有代表性(在群众中有威信,坚决抗日),也要具有广泛性(包括各阶层)。还有物邀代表,如孙姑太(孙中山之胞姊)、李家源(岐山乡人)等。(孙姑太因事没有出席)。
代表中的知名人士,记得有欧晓山(曾在上海招商局供职,颇有声望)、梁忠应(香港译务人员,常与我地下党接近)和陈昆庆(侨属)等。
通过代表大会的选举,结果,吴孑仁、欧曼宽、程志坚(女)、许清、谭志雄、梁子文、欧晓山、梁志应、陈昆庆、简润、郑振、林宁、吴浩生、陈鉴雄……等,被选为滨海区政务委员会委员。
大会闭幕后,第一次区政务会议在左步头乡如开,进行分工并研究如何开展工作。会上决定政务委员会(即区政府)设主席一人,由吴孑仁担任;秘书一人,由欧曼宽担任;下设政务股、宣传股、财务后勤股、群运股、武装股、文教股等,由各委员分别负责。
于是,区内便存在三种政权了。我们是人民政权;另外有以何文中为区长是日伪区政府,是公开露出狰狞面目来统治人民的汉奸政府;还有以吴守一为区长的国民党区政府,是偷偷摸摸地活动的流亡政府。三者之间各自运用其不同的力量、不同的方式,进行错综复杂、你死我活的斗争。
在开展工作当中,有几个会议是值得一提的。
在涌口乡,由许清、欧曼宽主持,召开了一个反抽剥会议,由各乡派出代表参加。会上号召各乡坚决反对敌伪、顽的苛捐杂税,如当时敌伪征收的所谓军谷、用民利公司名义的各种乌七八糟他伍勒收的种种式式禾票、田亩捐等。同时,我们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开展减租运动,并合理征收军粮。会上议决各乡成立反抽剥委员会,负责该项工作。
田边小学,由程志坚主持,召开一个教师代表会议主要是对知识分子进行团结教育和争取工作,号召教师用汉奸课本做幌子、用抗日课本来进行教学;同时研究在一些学校里安排革命力量,巩固教育阵地,进行地下活动。经过这个会议之后,云?、南?和左步头等校都安插了我们的同志。
在左步小学,由吴孑仁主持,召开了一个国事座谈会,会上,县督导处阮洪川、山区部队杨子江讲了话,到会的代表也有人讲话(区政务委员会的陈昆庆也作了发言)。座谈目的主要是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和分析国内外当前形势,也谈了中山县当时的形势。到会的约百多人,都是各乡代表和知名人士。
在左步头乡,由程志坚主持当年的“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会”,会后还有文艺节目。
滨海区政务委员没有固定点办公,领导机构常驻的地方则是左步头、王屋、涌口、崖口、南塘、大车等乡村。
滨海区辖境,除少数乡村划归五桂山区外,包括旧四区全部,计有山际尾、细柏山、大柏山、土瓜岭、牛起湾、老富头、濠头、(曾缩编为“五凤乡”)上陂充、(建成乡)张家边、窈窕、沙边、泗门、(仑山乡)柏庙、萌尾新村、萌尾、上巷、陵冈、大岭、宫花、西桠、江尾头、(尚武乡)大环、东桠、神涌、小隐、珊洲、关塘埔、土草萌、(横门乡)湖头山、榄边、莆山、茶西、茶东、赤坎、西江里、大车、(丰阜乡)南萌、亨美、田边、安定、西村、大?头、左步头、涌口、(建治乡)泮沙、崖口、龙穴头,(云梯乡)还加上原属六区的翠亨,共五十七条乡村。
滨海区产生过不少革命者。其中有翠亨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他的战友陆皓东;有翠亨的大革命领导者和中共中央领导者之一的杨殷;有在县上作为最早的党领导人、树起第一面起义大旗的麻子乡人李华?;有在村中(麻子)建立起中山第一个农民协会的陈帝灿等以及传奇人物似的麻子人梁纯义(注一)还涌现众多的政界人物,曾经在国内和县上产生过这样那样影响的如曾是我们的统战对象当过抗先队长也是中山县长的张惠长(大环乡人);曾经先后当过中山县长的朱卓文(西桠人)、许翥(泮沙人)、李禄超(岐山人)、杨子毅(牛起湾人)、吴飞(张家边人)、孙乾(翠亨人);当中山第一任汉奸县长的欧大庆;曾经当过北洋舰队司令的程璧光(田边人)、当过广州市市长的程天固(还做过驻墨西哥大使,安定人)和欧阳驹,抗战胜利后做过广州《中山日报》社长、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林伯雅,(西江里人)更有官职特别高的行政院院长王云五(泮沙人)、以及历史上的所谓名臣濠头人郑藻如和郑一岳。
滨海区位于中山的东西,是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怪不得什么样的人才都有。科技方面:温XX(温惠庭之兄)东桠人,美国航天地勤工程师;袁永安,左步人,是美国高速公路工程师;教育方面:袁永生,左步人,美国夏威夷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明哲,茶东人,美国历史学教授;林叠、大车人,美国XX博士;陆华灿,崖口人,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外交方面:严仲明,濠涌人,巴拿马国一九四九年驻香港副领事;金融方面:黄关有,大环人,美国檀香山银行界巨子;欧万光,左步人,美国檀香山共和银行经理;实业方面:黄暖、上陂头人,檀香山著名的芋酱王,大实业家(注二);法律方面:谢惠源,南萌人,名律师,在檀香山和香港都设有律师事务所。
(注一)梁于大革命失败后去了千里达,一九五九年曾回国参观,到广州时,我曾接待过他。据陪同人员反映,他到农民讲习所时,非常激动,热泪盈眶。在北京,受到廖承同志的接见。当时他向廖表示不返千里达,要留在祖国,廖说还是回去好,在那过工作也是重要的,做好海外侨团结工作,扩大影响,作用更大。梁在千里达,开了一间大酒家,名叫“延安大酒家”,祖国解放后,改名“北京大酒家”。请了当地华侨,举行酒会,表示庆祝酒家改名。他还有一件轰动海外的新闻: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千里达时,他立刻组织了一班华侨去接收当时国民党政府驻千里达的领事馆。此事与酒家改名之举,当地华侨至今传诵不衰。(注②)黄于一九0八年在檀香山经营了许多芋塘,并开设芋酱厂,成为当地的芋酱王。后来檀香山城市建设扩展郊区,黄即将所有芋塘变卖,改营其他实业,成为檀香山当时的大实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