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记中山新学生社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黄云苏  
处于大革命时期的一九二五年九月,广州新学生社中山支部成立,作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掩护体(今日的术语是“外围组织”),嗣因各县团组织蓬勃发展,基于革命需要,一九二六年就向中国国民党中央青年部(具有国共合作性质)申请登记,成为新学生,次第建立中山、五华、东莞等县分社;团组织亦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XX支部,同时以新学生社XX县分作为掩护体。中山县分社,经过调整,并取得中央青年部同意,由部长丁维汾致函中山县长许翥,请予协助发展组织;从此新学生社在中山便成为合法的青年组织,得以在附城各校及各乡获得顺利进展。这固有其本身的鼓动宣传力量,亦未尝不由于具有县政当局的默认(等于支持)这一积极因素。 一九二五年八月和一九二六年三月,新学生社帝分别召开过社员大会两次,社员人数由组织开始时三十多人,发展到张家、白石、神湾、树涌、北澳、马溪等乡支部,也使共青团组织同时获得发展。各县分社,可以召开代表大会一次,并规定:“社员一百人以上的分社,可以召开代表大会”,选举七至九人,互选主任一人,书记一人,组成执行委员会,由主任和书记负责日常工作。惟第一届执委自一九二五年八月选出,迄于一九二六年二月,时仅半年,因情况变化,即于一九二六年三月提前开第二次社员大会,选举第二届执委。第二届执委会产生后,复因特殊原因,在一九二六年七月、一九二七年一月两次由执委会决定调整负责常务的主任和书记,领导力量从而得到加强和巩固。当时负责赏委的有下列入选: 第一届执委(25年8月于26年4月)刘广生、黄如城、黄弥谦、黎奋生、刘梓材、高宗濂、孙一艺、李镇南和马庚庵。主任黄弥谦,书记黄如城。 26年7月至12月主任是刘广生,书记是黄弥谦。 27年1月主任是黄如城,书记是刘梓材。 一九二六年七月新学生社执委员会调整组织时,团总支召开一次团员大会,改组县团委,结果由选举产徨黄如诚、黄弥谦、高宗濂、黎奋生、马庚庵、刘梓材、李镇南七人为县团委,由上级党组织指定黄弥谦为书记。 中山县在一九二五年八月间,就有中共小组及共青团小组的建立,当时系以新学生社中山分社作掩护。新学生社在广州,原来就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灵魂,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组为共青团后,亦隐蔽在新学生社里,当时共青团在中山,也是一样做法,不过在中山更多一层任务,就是作为中共小组的外围,一切活动,都在党组织(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由新学舌功能社出面公开进行。 一九二六年三月,在党组织提出“农工学大联合”的号召下,由于新学生社成员多方鼓动和大力进行,结果,由中山农民协会、县总工会以及全县学生联合会,新学生社中山分社(县学联和新学生社,合为一单位参加)共三方,每方各派代表若于人,召开代表会议,产生执行委员二十七人组成执行委员会,互选常务委员三人,负责日常工作。中山县农工学协会组成了,常委由李华炤(县农协代表)、冯光(县总工会代表)和黄弥谦(新学生社代表)三人负责。迄于一九二七年二月,党组织因鉴于环境变化,形势恶劣,一部份同志,必须转移阵地,遂调黄弥谦等落乡工作,农工学协会常委及县团委书记职务,均交刘梓材负责。当时全县学联会尚由刘梓材(县立中学)、刘淑婉(县立女师)等主持,迨及“四·三”起义失败后,广州反动当局继于四月十五日发动所谓“清党运动”,中山县即由郑鸣?等组成中山县党部清党委员会,随即发表黄君泽、杨钧直等为全县学联会改组委员会。省党部同时又派何一戎、吴世桢、梁栋等为县农民协会改组委员会委员,进行反共布置。 当时出面主持改组学联的黄君泽、杨钧直两人,均系县立师范学生,早已露出反动面目。一九二六年,黄等代表县立师范出席第一次全县学生代表大会时,他们反对学习社会主义,疾视共产党,对于一部分思想较幼稚的代表,多方进行欺骗恐吓,说共产党主义好象洪水猛兽,接近不得。清当事发后,他们得遂其阴谋,并彻头彻尾地走向革命的反面。 一九二六年三月至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虽在国共合作时期,但中国国民党中山县党部,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落在反动派肖干老、郑少一、苏华、杜炳、林天椒等人手里,他们在群众团体中搞分裂,使“中山全县总工会”和“中山县学生联合会”对立起来,形成两个工人运动领导机构。全县中造谣挑拨,大肆捣乱。只有“中山县农民协会”,在广东省农民协会领导下,始终团结在共产党周围,签于形势急剧变化,因此,于1926年3月间,成立中山县农工学协会,把一向在中山县总工会领导下的各个可靠单位,以及学联中的革命力量重新集结起来,加强对付反革命的进攻力量。但形势越来越恶劣了,上级领导有见及此,便在1926年3月至1926年12月,由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派出何仿泉、叶毓年两同志到中山调整组织,发展新升力量,并组成四个特种委员会,即“组织宣传委员会”、“农工运动委员会”、“青年妇女运动委员会”、和“商民运动委员会”,带行执行委员会职权,只留空头的常务委员领衔,处理日常事务。四个特种委员会成员,完全是新学生社社员,(包括当时的中共党员在内)但是整理工作,尚未得到预期小古,局势恶化,四个特种委员会随之结束,新学生社也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走上新的革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