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山会馆创立经过及其对乡亲之关怀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冯乔
新加坡中山会馆始创于一八二一年,初名香公司,一八二四年改为香山公司,一八三八年八月八日正式成立,其会馆的组织史以此算起,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追溯其创办人,乃邑侨之先贤梁公亚胜。
梁亚胜又“寿公”,与英人莱佛士(英国东印度公司雇员)开辟新加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梁出国之前,香山县的澳门已为葡人所占。欧洲各国之与我国贸易者多从此处,外国帆船不少停泊于澳门。梁公出国,料亦由澳门搭乘外船出国,先抵槟城,然后受莱佛士之聘为船上厨拂夫。一八一九年一月廿八日(一说卅日),梁与莱佛士,由槟城乘英国泥鳅号巡洋舰到新加坡海口棋樟山,然后改乘平底船登陆新加坡,莱佛士建立新加坡殖民地政府后,委任梁公亚胜为新加坡首任警长。他率领警员维持新加坡治安之余,关心香山县旅新加坡同乡,筹募款项,购置永久会所,联结梓谊,初以竹筏杉木建会址于海滨,用荷兰银四盾之值,购得牙兰一纸号码为一百二十八号,时为清道光十二年(即一八三二年)。该会初名为香公司和香山公司,一八三八年八月八日作成立纪念活动,后又易名香邑公司,首任值理除梁亚胜外,还有陈维先生。当时会所规模狭少,入会人数和经费收入也不多,全赖梁公出钱出力,其功绩已载入同乡会史册。
道光?五年(即一八四五年),改名为香邑馆,为何太史?所书,总理仍为梁亚胜,协理有黄瑞舟等。至光绪已卯年(一八七九年)张春田、何竹轩被选为总理及财政,黄有成协理。后经黄业良等重修后,更名为香山会馆,馆址中国街十二号二楼,逐后迁至北京街二十二号为会所。宣统二年(一九一○年)由张振南担任总理,并连任三届,经手购置豆腐街六十六号为为会馆产业。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陈天送、郑星,扩充会所购置豆腐街十二号会址,翌年迁入。
一九三七年,香山会馆再改为中山会馆,以与家乡纪念孙中山先生,将香山县改为中山县齐名。中山会馆五易其名,其宗旨均为促进乡亲团结,共谋乡亲福利,发扬互助精神,并爱护其他民族,大家和平共处。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发动南侵,新加坡于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沦陷,中山会馆所积存百多年的史记文件及议案(产业地契除外),均付诸一炬,言之痛心。
一九四八年中山会馆获得豁免社团注册,至一九六○年,按新加坡自治政府公布规定,重新注册,亦获批准。
一九五四年,中山会馆与马来亚各州乡会,成立“马来亚中山会馆联合会”,一九六五年改为“马来亚曁新加坡中山会馆联合会”,翌年又改为“马来亚曁新加坡中山会馆联合会”,其会员成员有:新加坡中山会馆、雪兰莪中山同乡会、吡叻中山会馆、森美兰中山同乡会、槟城中山会馆、吗六甲五邑会馆中山组、吉打中山公会、沙巴上打根中山公会.每年轮值举行代表大会一次,每会选派代表五名.至一九七三年,马来西亚政府通令,凡国外之团体,不得参与国内社团共事,因此新加坡中山会馆即退出了该联合会.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新加坡中山会馆积极推动会务,一九四七年成立互助会,一九五八年设会员帛金组,一九七○年设奖学金,一九七四年设福利救济基金.一九六○年因会所残旧不堪利用,经倡议重修.于一九六四年末落成剪彩,敦请劳工部长易润堂先生主持开幕典礼.
中山会馆成立以来,每年均有纪念活动,三十周年,六十周年,九十周年,一百周年,一百四十周年等都举行大庆活动.六十周年时,我国清朝驻新加坡总领事刘玉麟,向会馆赠送"威振南天"的匾额:九十周年时,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唐榴(中山人)亦到会祝贺,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新加坡独立后,旅新加坡华侨已成为该国公民,与各民族和谐共处,中山会馆一百三十周年大庆时,该国文化部政务部长李烔中到会祝贺,一九七七年一百四十周年纪念时,庆祝更为热烈,举行一连七天活动.香港,九龙,新界,台北及马来西亚中山会馆联合会暨各地属会均选派亲代表参加庆祝活动.中山会馆属下五间同乡会――榄镇,海州,曹步,古镇,隆镇等均设宴联欢,会馆音乐部莅临现场演奏音乐助兴.新加坡劳工部长暨直落亚逸区国会议员王邦文在献词中说:在新加坡一百八十三个氏族团体中,中山会馆算是具有历史悠久的住址之一,能够源远流长地存在,全靠会馆领导人能秉着先贤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承先启后地教导下一代,使他们也能不辞劳苦,不分彼此地协助国家推行公益事业。
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一百多年来,对联系乡亲,互相帮助,致力与社会及会员之公益,传播中华文化,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等,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联系乡亲,加深梓谊。新加坡中山会馆自创立之日起,就一联系旅新加坡同乡、造福乡亲,致力与身会及会员之公益为宗旨,因而一百多年来能吸引众多乡亲入会。至一九五○年,入会的同乡达到八百八十三人。一九七七年时,会员增至九百八十六人(男会员五百零一人,女会员四百八十五人)。现在中山会馆下属的榄镇、海洲、曹步、古镇、隆镇等五个同乡会,还拥有一批会员。如一九四○年成立的曹步同乡会,多为女界,当时入会的侨胞达三百余人。会馆把乡亲联系起来,共叙梓谊,推进会务。
二、互助互济。中山会馆成立后,对入会会员和乡亲十分关心,同乡的生老病去,会馆经常开展募捐,筹集一笔基金,帮助解决那些年老无靠或贫病交迫者的困难。一九七四年,会馆福利基金委员会修改了章程,明确“以帮助本会会员,于遭受天灾横祸或贫病交迫时及失业者,使他们渡过难关为宗旨”,并订定了资助办法和基金来源。根据章程,会馆帮助了不少乡亲解决了各种困难。
会馆还购置了土地建有碧山亭总坟场,妥善安葬去世同乡。每年清明时节,会馆同乡还到总坟场拜祭,凭吊故亲。
三、兴学育才,传播中华文化。会馆对旅居新加坡的乡亲子女教育十分热心,坚持兴学育才,初时创办了广福学校,后扩建了中山学校。邑人康召伯还创办了武吉梳现代商业簿记学习班,为乡亲子女和当地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会馆还帮助旅新乡亲举办书画展、组织邑人举办戏剧、音乐、体育演出活动等,传播中华文化。邑人刘楚材(小榄人),擅长诗画,曾举办过松竹画展,中山宦官一一三周年纪念时,刘先生撰辑香山诗选三十一首和他的诗作《三木草堂诗》四十首发表。一九五○年六月廿五日,会馆戏剧部以郑汝良为领队,应马来亚广播电台之邀请,播送《岳母训子》,并将报酬三十元捐入会馆作经费,邑人卢炜昌先生(下栅乡人),是上海精武体育会创办人之一。他到了马来亚后,积极在各地创设精武会,数十年来致力提倡精武,传播中华武术。
新加坡独立后,中山会馆于一九七八年八月修订了奖、助学金简则,鼓励会员子女努力求学,对属下五同乡会之子女就学,也同样奖励。会馆对华夏之文化仍重视保存和发扬,一九八○年八月八日出版的纪念特刊,发表诗人于沫我(杜又明)的《缘庐诗词》中,对故乡中山抒发了深厚的桑梓情谊。诗云:“荼薇酒美蛋卷香,盛矣名花意味长,齿颊留芳堪赞许,物犹人也倍思乡。”
四、支持孙中山革命,发扬孙中山精神。中山会馆历史上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如民国建立初时,财政贫乏,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和南洋佛教社曾发起支持募捐,中山会馆会员也积极捐资。新加坡独立后,中山会馆会员对孙中山先生和他的革命事业和精神,特别景仰爱戴,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实践和推广孙中山先生的那种不辞劳苦,不计个人得失,敢破旧立新与力求进步的精神,建设新兴的新加坡国家。
(本文参阅新加坡中山会馆出版的纪念特刊写成)
[center][B]附旅居新加坡乡亲诗作二首[/B][/center]
[center][B]种菊有怀[/B][/center][center]刘楚材[/center]
愁染芳新总未消,
编篱栽菊扶新苗。
每怀云社东西路,
重忆故园十二桥。
(云社东西路及十二桥皆故乡地名,以种菊著称)
零落黄花人渐老,
凄其秋雨画难描。
遥知彭泽重阳近,
可有白衣慰寂寥。
[center][B]点绛唇[/B][/center][center]中山米酒[/center]
[center]杜又明[/center]
酿自中山,交海外城倾盖,唱酬无碍,夸量吞海。醉倒何妨,醒觉
依然在,晴难再,纵乡音改,未变吾心爱。
[center][B]旅居新加坡华侨俗联二对[/B][/center]
(俗联引用中山名区乡村名称,足见旅新加坡乡亲对故乡的怀念)
[center]其一[/center]
北太古鹤榄边飞非越桥蹲外堂
东岸凤凰背望望穿涌尾眺前山
[center]其二[/center]
鸡拍唐家登灶背
风环李屋觅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