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黄联安
在市政协四届三次常委扩大会议的工作意见中,曾提出要贯彻省政协关于做好文史工作的决定,注意征集编写华侨和港澳知名人士或同乡会、社团等有关史料,更好地为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服务。为此,我们在这一期中,根据上述决定,曾经组织人力,征集和编写了沙涌马氏家族和竹秀园郭氏家族的事迹和发家史。他们以华侨之身,怀着赤子之心,不甘心祖国的贫困,以独有的魄力和才干,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创办了省港沪驰名的先驰公司和永安公司。他们为振兴中华,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精神和宝贵经验,对于今天发展国家经验,建设四化,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是一切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华侨和港澳同胞历来有爱祖国,爱家乡的优良传统。马、郭两家族,不仅具有振兴民族工商业的热情,而且对家乡建设也不遗余力。马氏在沙涌乡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先施学校,郭家的后代郭棣活先生也慨捐巨款,资助兴办我市华侨中学。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中山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影响和倡导下,涌现了不少爱国志士和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迹。这一期发表了杨殷、刘师复的革命事迹,可以从这些侧面中,反映了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民主的自我牺牲精神。从民主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过程中,杨殷则是一位代表性的人物,他原是孙中山的副官,但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军事部长。孙中山的晚年,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把三民主义发展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可见,他在历史的接力跑中,已经跑完了民主革命的赛程,遗憾的是在转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赛程中,不久,他法幸去世了。而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革命委员的一批老革命家,则是接过孙中山的接力棒跑完了这一赛程的继承者。这就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通过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在反动的统冶者的统冶下,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而这些有志之士,却起来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主和解放,他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这些,都是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材,它将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到四化建设、统一祖国的伟大斗争中来。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写道:“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我们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这些史料都是很可贵的。
我们的祖国具有几千年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批判还是继承,都有待进一步去整理和发扬。旧的一代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之方面作出了贡献。我们这里发扬了郑彼岸、郑道实、黄冷观、彭炳纲、钟荣光……的事迹,既可看到他们的贡献,也可看到他们走的道路,他们虽然出身各异,信仰不同,但都具有商尚的情操,光明正大,为后世所钦敬。
这里,我们还发表了几篇体育方面的史料,一篇是转载《体育报》的《昨天的球星孙乾》,一篇是《三十年代中山排球活动一瞥》,另一篇则是《回忆荣高棠同志在中山》。上了年纪的人,都不难回忆在中国近代中外长期被讥讽为“东亚病夫”的耻辱。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指引下,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人才辈出。今年,我国体育健儿在23届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充分地说明这点。为什么我们的国家会跃上了体育强国的行列呢?外国报刊有不少评论,但是,日本《产经周刊》的评价是较为中肯的。他们说中国建立了无一遗漏地把分散在地方的优秀苗子吸收到中央来的体制,以及国家关心运动员是中国体育强盛起来的最大秘密。从荣高棠在中山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体委领导人,是如何关心地方的体育运动的。当他年纪老了,在退居第二线的时候,还担当我国参加奥运会体育代表团的顾问。日本《产经周刊》的论征,确是有根有据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旧中国体育的落后,并非我们中国人天生是弱者,《昨日的球星孙乾》不是有力的说明吗?主要的,是没有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尽管孙乾在球坛中显赫一时,也不外是昙花一现而已。
我们今天转载孙乾的这段历史,还在于鼓励后者,只要有为国争光之心,刻苦锻炼,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中山抗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抗日组织,也是我党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肩负着抗日救亡的重任,成为珠江三角洲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进步的旗帜。这部分史料,本来是属于党史研究室征集的,但根据第四次全国文史工作会议决定,仍可由政协文史组征集出版。
征集史料的下限,也是要弄清楚的。过去我们曾提到是由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但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决定,将文史资料的征集下限改段期间,仍属征集范围。这段时间,资料是不少的,希望大家行动起来,通过亲友、同志,积极征集和编写,共同办好这一刊物。
最后,我们再一次奉告和寄望我们的全体政协委员:我们这个刊物,固然不妨说是属于我们中山全体市民的,更其应该说是属于关系尤为密切的我们全体政协委员的。关心它、爱护它,积极扶植它,实在是我们全体政协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除对于市政协副主席黄华健和委员余菊庵、刘杰等同志为这一辑积极撰搞、深表欢迎之外,我们特别吁请委员们给予本刊力所能及的支持,提供稿件,寄赠资料!我们不少委员年事已高,阅历丰富,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和各式各样的斗争生活,只要肯动脑筋,动笔墨,一定是写得出很多很多有价值的材料来,这对乡邦文献,将是何等可贵的贡献,对我们的工作,将是何等可贵的推动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