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籍主教何明华与翠享、银坑难民营
发布时间:
2005年09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陈文
[B]一、何明华的身份[/B]
何明华,英国人,1932年起任香港圣公会第七任主教。圣公会亦名安立甘会,是英国国教,因此,在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地位是很高的。凡英籍主教都是上议院的议员;如派到殖民地教区,同时又是该殖民是总督的终身顾部。何明华在香港有他的会督府,与香港总督促、海军提督并称三督。
解放以前,何明华又是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的主教,因此,他常以巡视教务为名,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他还派出过许多外国传教士到中山县搞活经济难民救济事业。曾接办过石岐的侨立医院、举办过翠亨难民营和银坑难民营,还利用石岐圣公会办过妇孺收容所。战后国民政府认为他“有功党国”,赠以勋章、奖状,并聘为行政院顾问。
[B]二、接办石岐侨立医院经过[/B]
石岐侨立医院是香港中山同乡会开办的。1937年,医院的董事会扫托圣公会临时接办。何明华趁这个机会由增城派英籍澳洲人屈定伯接管该院为院长,在医院屋顶涂制英国国旗。
屈接管该院后,除经费方面仍由香港中山同乡会津贴外,其他一切院务都直接受何明华控制。因此,他曾调澳门圣公会华籍教师麦彼得到院专门负责教务工作。同时,石岐圣公会也藉口教堂破烂,把教堂迁到该院内部。此时有一德籍犹太人名温德生者,由德国到上海,何接受上海圣公会英籍教主的介绍派温为该院的院务主任。
直到1941年日寇接管该院改名博爱医院。
[B]三、翠亨难民营[/B]
翠亨难民营开办于1938年。当时行政院长孙科因怕翠亨中山纪念中学被炸,乃将校舍交给何明华办难民营,名为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翠亨妇孺救济院(但所收容的不限妇孺),简称翠亨难民营。该营经费由行政院及中央赈济会拨给(拨款数目不详)。
何办理该营,曾购有田地为生产园地。入营难民分自费与供给两种,供给是由营供给伙食,而自费的仅由营供给住宿而不供给伙食。当时入营难民很复杂,中山、顺德、南海、广州,甚至外省各地的难民都有,全营共有千余人。但由于流动性大,并以自费入营者居多,因此,营的经费除用于职员工资之外,真正用于难民身上者不多。
该营由屈定伯兼主任,地方绅士杨灿文为秘书兼总务。营内设有所谓医院,亦由屈兼院长,温德生兼院务主任。又设有小学和幼稚园,学生以在营内居信的儿童为对象,上的是圣经课。营内的主要活动乃宗教活动,派有驻营牧师黄福平、麦彼得,男女传道潘兼三、郑泳思等对难民大搞个人布道。因此,先后入教者百多人。
1940年,中山沦陷,何明华、屈定伯二人即同日军订约,不收容青年、壮丁与“花姑娘”而日军亦对该营取得谅解,同意其设立。同时,行政院长孙科亦曾电令中山县长张惠长对该营负责“保护”。因此,该营由1938年开办直至1941年结束之前没有受到任何方面影响,而屈定伯、温德生等亦随便在翠亨、石岐、银坑之间来往走动。
该营常以生产为名,组织难民种植蔬菜,当时营内伙食很差。有个时期竟以粗糠和米煮成烂糊给难民吃。难民患病者极多,主要是恶性疟疾,没有药给吃,对病人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故死亡率很高。因此,有不少难民患病也不敢声张,偷偷地到附近山头找草药吃,间有支持不信死在山头的。现在中山纪念中学附近的山头,仍埋葬着当年不少病死者的骸骨。
[B]四、银坑难民营[/B]
翠亨难民营设立不久,何明华又取得美援华会、英援华会及万国红十字会拨款支持,于1939年在中山县境接近澳门的银坑开办新的难民营,称为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银坑难民收容院,简称银坑难民营。
银坑营成立后,何派屈定伯兼主任,派浸信会教徒马保罗为秘书兼总务。
这里收容的难民,一部分是由翠亨营转来,一部分是新招收的,以三乡、三灶岛等地群众为多,全营共约有五、六百人。吃的多是猪糠糊,每天晨早五时就被赶到田头劳动,连身体衰弱和有病的也不能例外。因此,许多难民见状逐渐离营他去,难民数目由初期限的五、六百人逐渐减少到只有二百多人。后何派美籍传教士刘信恩驻营为主任,约一个月后,刘离开,何又调南宁圣公英籍传教士蔡道生为主任,蔡搞了三个月返国,何又派一澳洲人李某接充。
银坑营的规模不及翠亨营,该营也没有驻营牧师,先后由麦彼得、蔡道生及李添媛(澳门圣公会华籍女牧师)等担任。
1941年3月,何明华到银坑巡视,当时全营难民只有二百二十三人,其中一百三十九人是儿童。何企图将银坑营改组为儿童教育团,把成年难民和难童的父母遣散,专搞儿童。但因难民不肯与自己骨肉分离,群起反对,未遂。
1941年5月12日,日寇宣布银坑为封锁区,到6月11日复禁止该营办下去,至此该营乃告结束。原有难民大部遣散,小部迁往澳门。
[center][B]五、石岐妇孺收容所[/B][/center]
石岐妇孺收容所是在1940年6月以后设立的。当时,檀香山的中山同乡会曾筹募了港币一万元救济石岐难民,这笔款汇到香港华商会职员杨少泉处。杨是圣公会的教徒,乃向何明华请示,何因集中精神搞翠亨、银坑难民营,乃叫杨将款交与石岐圣公会黄福平搞妇孺收容所。黄乃以圣公会与石岐各教会联合办理,成立委员会。参加委会的有金巴伦长老会、浸信会、中华基督教会、循道会、美以美会等。但实际上一切都由黄掌握,由黄向何明华汇报。
该所原以受过日寇侮辱之妇女为收容对象,但在铁蹄践踏下,那些受过侮辱的妇女那敢申诉,结果改为收容一般妇孺,共收容了八十多人,其中以儿童占多数,所址设在石岐照壁传街。
当时黄曾安排其表妹宋爱伦为所长。收容所内有一危墙,难民曾向黄及宋提出请求拆卸,宋不接纳,反要难民去。
该所办了不够一年,约在1941年6月间,檀香山同乡会汇返的一万元港币已经用完,该所亦把难民遣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