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银业的回忆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94285][IMG]../data/photo/Others/tn_200592216465169449.jpg[/IMG][/URL][/align] 金。不独米业,其他行商也可将货揭款,囤积居奇。这两间银业部常运用其雄厚的资本,开展商业活动。同时,它们又和美国三藩市、檀香山以及新加坡、澳洲等大埠有直接联系。随时将收入的黄金白银运出香港套利,这时黄金白银尚没有统制,各银店也有这样做。惟营运的数量,则瞠乎其后了。 银业行和银业同业公会:我国商业,向以业务区别,各自联成一个集团,名之日“行”。银店有银业行,以玄坛神为祖师,订有行规,互相遵守,并负责向本行收集税捐,代向政府交纳,名为“坐厘”。至1924年石岐银业行扩大组织,成立银业同业公会,改订新会章,报由县商会转报政府备案。 1932年(民国21年)在银业公会楼上(即现时孙文西路217号楼上连两间)开市买卖黄金、金币、港币。每天早午两市,由各银店的买卖手,俗称“行街”,负责入市买卖。只只凭他个人签字。即作为成盘交易。所谓买卖的都是期单,分为三天、五天、七天的期限,到期即做数算帐。结算盈亏,由所代表的银店负责。但亦有的大银铺,自己设有银仓,稳扎稳打,多用实物成交的。又困投机炒卖的人,不特银业界,其他商店或私人也有通过银店加入炒卖的,故这时银店业务,空前高涨,各店也多陆续增加资本。造成一种虚假繁荣的现象。总的来说是华侨汇款日多,游资泛滥于市面,没有正当出路。当时有一个突出反常现象,如英国在香港汇丰银行,对华侨存款不给利息,租赁银仓存款,还要缴纳仓租,故华侨游资都转向家乡的银业投资。 发出凭单的滥觞和演变:大商店代客开发凭单的办法,来源甚远,银业和杂行均有。因数额大买卖,白银携带不便,早期限凭单的手续是先将白银交存一间有信誉的殷实商店,由这店照相馆数填发凭单。辛亥前以两数为单位,凭单注明九九八平,即一百两在兑交时扣出二钱或三钱白银,以为秤用,限期在一个月内提取。提取后,凭单即时涂销作废,当时这种办法尚没发现什么流弊。且必须交收双方所同意,乃一时的权宜手续。但在辛亥后,大小军阀混战,政府银行发出的钞票,随时贬值停兑,成为废纸,群众损失甚巨,尤其是本省在军阀龙济光,桂系和陈炯明等几次战乱之后,群众对政府钞票,失去信心。但社会上经济交收白银实感不便,故石岐商店和银店仿照汕头银店发出“汕票”办法,于1922年陆续开发凭单。初时只开发100元以上的,后来滥发50元、20元、10元小面额凭单,末期竟有5元面额的凭单出现。这种凭单已被视作钞票货币,任意在市面上行使。造成这种现象,还有另一个原因,这就是由于白银硬币的缺乏。本来清代的毫银分2毫、1毫两种,由广东官钱银局铸造,质量的成色甚高。辛亥后将之收回,由广东造厂改铸,惟成色比不上旧币。因政府收购旧币银业高人就从中抢购,偷运出走港澳图利,后来新币也被视为偷运出口图利的目标。白银外流,数量甚巨,于是硬币日少。尤其突出的,滇桂军踞粤东时,私铸银币,即俗称“十三年银”,成色低劣,私人偷铸的也多,劣币泛滥市面,群众不愿使用。至前民国18年始一律收回,另行改铸18年版的新毫币。因连年币制紊乱,就愈助长石岐的银店滥发凭单。这种凭单的发出,没有固定的基金黄色,故时时发生挤兑。资历本雄厚的,随来随兑,即可压息,否则因周转不灵,就会随之倒闭。且滥发凭单,也助长买空卖空和炒卖物业。因此一间银店倒闲,牵连别家随之倒闭歇业者,事所常见。 当年最鲜明的事例,是广衡银号的倒闭。它是由一个有名的资本家开设的,因司理人郭炽云炒买币,损失很大,他以期骗的手法,向同业的泗德银号借出了很多金币和黄金。泗德银号乃澳门资历本家黄豫樵所开设,向来稳扎稳打,不做投机买卖,但误信同业,致被拖累,损失了几十万元。同时拖累瑞升银号损失了四十二万元。泗德银号东家由澳门汇回二十余万元还债,瑞升银号交出产业,开投变价得款三十七万元还债。同时,合源兴银号也跟着倒闭。还有给银号一个致命的打击,是县长唐绍仪有公私款二、三十万元分存各银号,挤兑风潮一起,他即向银号提取存款。故造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经过这场风波之后,凭单就得不到市民的信用了。 [center][B]三、石岐的私人银行和官办银行[/B][/center] 石岐的银钱业,主要是银钱店形式,民办银行只有过一家,且是昙花一现。这家民办银行开办于1924年,是由澳洲归国华侨郭泗泉开办的,行址设在孙文西路(即现石岐旅店旧址)名为“香山银行”,雇李翰辰为行长,开业一年,因业务不佳,由华侨李文枢加入资历本,接充司理,改名为“华美银行”,业务也不能展开,经过两年,自行停业。以后再没有民办银行开设了。 至于官办银行,主要是1929年西南政务委员会的广东省银行,该行在石岐设立在中山分行,以欧阳南为行长。省银行自己发行一种银毫券,和当时国民党中央银行的大洋券对立。省银毫券的信用颇好,一直使至沦陷前夕,与大洋券同时流通于石岐市面。 此外不成还有一家官办银行,叫中山民众实业银行,办至沦陷前。该行也是设立于1929年,当时民国政府把中山县称为模范县,成立了一个“训政实施委员会”,该会又组织了一间所谓“民众实业公司”,按田亩每亩征收2元为资本基金,该民众实业银毛就是这样产生的。 [center][B]四、战后银业的回光返照和遭殃[/B][/center] 沦陷期间,石岐的银钱店大都有停业,战后复业的有蚨源、永升、钧隆、罗勤记、信记隆、合源兴等十多间,当时由于法币不断贬值,早晚时价不同。群众不愿贮存法币,投机商人纷纷抢购黄金港币,或抢购谷物,所以这时银号实无正常业务经营。只有代客揸札炒卖,买空卖空以图利。 这时官僚资本大量渗入,银号的后台老板,大多数是地方上的军政人员和大天二投资合作。同时由于币值一天数跌,所有军政机关、学校、团体在月初领到的经费,以及税收机关收到的税款都即时交银号照时值购换港币黄金存贮,待需用时卖出,购回大洋券来报解税款或发放工资。因此套购炒卖大洋,已成为普遍现象,对大洋券的起落行情就成为银号天天关心和勾心斗角的问题。当时许多银号都依靠无线电报来传达广州、香港、佛山、江门各地情来进行投机活动。 1948年夏间,大洋券币值有如狂澜溃决,不可收拾,民国政府于是年9月1日发行金元券,规定大洋券三百万元,兑金元券1元。在这个消息预先传到广州时,商人已大叫吃亏,南京、上海物价,一时回跌,只有广东反见狂涨。银号则被勒令暂停营业,进一步将所有大洋券封存,待通知兑换日期后携赴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兑取金元券。也有的银号用金钱勾通银行内线,先将金元券领出,代向持券人兑换,收取手续费以图利。这次改换通货,不特一般银业界受到损失,全国群众均同受其祸害。金元券发毛后,既不能安定金融,反而愈形混乱,投机炒卖之风,尤其疯狂。石岐银号,表面上无业可营,实则转向地下活动。各店各显神通,私设无线电台,以为操纵控制。由这年9月1日至中旬的短短二十天中,私人的无线电台和省府的无线电台传递行情案件,迭被破获,最早被获的有本市龙王庙东街5号2楼和凤鸣路永兴商5楼两个私设电台,搜出了各银业来往电讯的单据甚多,震骇了社会人士的耳目。 尤其是省府中山无线电分后,收受商店贿赂,代为秘密传递金融黑市行情,被揭露后,该台长唐处竹培被捕。同时,在这分台搜出一切来往单据账部,所炒卖黑市金融的银号,毕露无遗,这样又为警探开辟一条勒索的路。他们就将账部有列名的银号,大肆恐吓,每店勒索港币2千元,全市银号大为骚动,纷挽有力者向县府控告,始得遏止。但有部分银号已被勒索了。此事发生后,各银号不敢公开买卖港币,改为暗中交易。孙文西路罗勤记银号,是有名富商,为警察局侦知其内幕,派警探队化装一个乡人持港币到换。待其交收之际,一声暗号,伏在店外的便衣警探,汹涌入店将颗伴方某拘捕,其东家罗耀生闻声逃避。卒被勒索港币万元,始予释放。罗勤记也从停业了。 以后一个短暂时期,尚有银元券和硬币大洋的炒买炒卖,直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