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理女子中学简史
发布时间:
2005年09月2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年英 李月眉 梁瑞霞
1896年,有黄信神者(华籍人)自称为美国入碧其能女医生的忠仆,奉其主子之命在小榄宣传基督教,,到1900年,有美籍人李连生,舒嘉理、汪怡备夫妇、萧士达·、关宝华、老恩慈,苏维新等相继来榄传教和办学,及至1913年有淑德女子学校者,由广州河南迁来小榄,初时在小榄市边涌一间旧大屋(军门第)内为校址。据说有美国人名美理师奶者“热诚”捐助多金,准备建筑一间新校舍,故把校名改为美理。新校舍于1917年在小榄基尾坊建成,包括两座堂皇华丽的洋楼,一作课室,一作宿舍,还有运动场、种植场等,这所新校舍,当时在全省女校中算是有名的建筑物。该校初时只设小学,不收男生,故名美理女子小学,及立案后,增设中学和幼稚园,小学始收男生,但中学仍不收男生,故又名美理女子中学。
该校的上层领导有正、副校长和监学等。正、副校长都是美籍人,初由米嘉珍任正校长,贺宝钿任副校长,至于监学则是美国教会的华籍人陈芙韵。在分工上,米嘉珍主外,贺宝钿主内。后来米嘉珍回国,正、副校长分别由美籍人贺宝钿、白佩莲、汪长仁(即汪怡备之女)、李芙芬等继任。及至该校立案时才推出华籍人马仪英做校长,而实权仍在美籍人李芙芬手上,所以马不久便辞职。是时因贺宝钿亦已返国,白佩莲病死,故由陈芙韵继任校长。日寇南侵,小榄沦陷时,该校曾一度停办。到1946年光复后,该校又由广东协会派罗和平前来接收,而汪长仁、萧士达、李芙芬等亦重来小榄,李芙芬主持校务,萧土达主持医院(小榄同寅医院),汪长仁财主持教会。
该校在管理上严格区分男女界限,故能迎合当时学生家长的心理,使学生家长放心其子女在校读书。同时该校还对瞳入学和升级十分苛求,往往一班二十多个学生,到毕业时淘汰到只剩半数,故毕业生的文化程度较高,又使之能直升广州协和师范、真光女中、柔济医院和博济医院的护士班等,以此之故,该校在社会上曾博取过一时盛名,甚至引动广州附近各县和港澳地区的富有家庭,也将其子女送到该校寄宿就读。
美理学校成立有宗教事务委员会,主持宗教活动。该会以李芙芬为主任,每月召开会议,内容研究什么,局外人难以知道。
在教师方面,规定每逢星期五晚举行一次家庭祈祷会,轮流在外宿的教师家内举行,说是加强教师的灵性培养,因此,不论入教和未入教的教师均需参加。
在学生方面,规定圣经是主要的学科,每逢星期三,五早晨,由已入教的教师带领学生做早祷、讲读圣经,每逢星期六大唱耶苏诗歌。对幼稚生则每天教唱感恩歌、晚祷歌以及讲宗教故事等,说是培养幼小灵性。同时在学生中还有各种不同名目的组织:如初中生有圣光团组织,小学五、‘六年级女生有美光团组织,男生有少光团组织:三、四年级男女生有真光团组织,各团还设有团长、团副和书记等职务。此外,学校还经常在各个宗教节日送给学生一些外国用品、玩具、糖果等,说是美国朋友送来的。
在社会方面,每逢星期日集合初中学生做礼拜、听讲圣经后则出发到小榄镇内各街道,如舍人街、下基、大榄,东庙等地散发彩色宗教图片,对儿童进行宗教宣传。每逢感恩节、圣诞节、耶苏受难节、耶苏复活节等节日,更特别隆重,如在感恩节向学生募捐白米、旧衣服和现金等送给贫苦的教徒。同时对部分贫苦教徒的子女给予免费入学,当苦学生,即边做苦工、边读书。但这些苦学生常常受到人格上的歧视。
由于该校学生大都出身富有家庭,进校以后,又经常受到宗教思想教育,因此,亲美、羡美思想十分浓厚。苏维新返国前夕,曾开过惜别会,对学生进行临别赠言,其中说,“独愚顽的人,才说无神”等等,使学生大受影响。
总计,该校毕业生到解放前已有三十多届,中学生和幼稚园生毕业届数未详。该校中学毕业生的出路一般是,少数留校任教师,其余考师范、高中或护士,但她们毕业后,又多数回小榄服务于学校和医院(同寅医院),少数做传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