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名馔与家乡小菜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4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李逻通  
  邑人讲究食物风味与营养,好奇珍异馔,勿论石岐城或乡下,酒楼茶肆常设各娄名肴美点,供客享用,从每款只费数角之星期美点,至席掷百以至千金之丰盛餐宴俱备。人们在秀下宴客,雇请民间厨从炮制之菜式,其色气味亦非平凡。食在中山,不亚于食在广州,言之不谬。中山人讲究饮食之根由,首先当与地方之开拓发展有关,早于汉代以前,仍处于近海岛屿状之五桂山、卓旗山等周围地带之开拓者多来自闽南;南宋未成立香山县以后,从邻近县划入黄杨山周围村落以及北部西部水网地区,其原聚居之民饮食习惯风味与原香山镇(寨)人有所不周,共时始,当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之举。其次,香山地方出仕者历来众多,志书记载:汉代永建年间,武人陈临,官至苍梧太守,后升为廷尉;唐代文宗年间,文人郑愚,官至礼部待郎;宋至清代,香山科举功名甲州郡,任京官司者亦非鲜有;出仕者眷恋家乡,告老返乡颐养者为烽不少,而外县外省人士来香山任文武官员者亦从。是以饮食款式风味品种亦必然增多改进。再者,邑人旅居海外风早已兴盛,从澳门乘帆船下南洋之先贤梁亚胜,于一八一九年一月卅日在槟城登岸,转去新加坡任事,一八二一年创立新加坡香山同乡会之前身香山会所。梁是否出洋最早之列,未曾查考,惟至今已一百六十八年,在此长时期内,邑人往返国外者,当以百万计,侨胞返里,当有外族食物校味带返。综上述,中山地方之食物风味,可谓集国内东南西北佳馔奇味之大成,融会国外异族珍品之精味;加之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滩涂广袤,面临南海,粮米豆蔬渔获养殖皆丰,查得益彰。 试叙曾经品尝或曾试烹之家乡肴馔数款,聊作抛砖引玉,与好此道者共同商榷。               其一、滋补珍馔   鸡鲍翅。用鸡肉、鲍鱼佐煲鱼翅,汤汁鲜甘无比,翅条爽滑芳香。鱼翅本身味极淡,必佐以鸡鲍始可调出其独特风味。以真材实料,味道奇特,烹饪技术精巧蜚声于世之澳门西南饭店所烹鸡鲍翅,常见香港豪客、各国官绅商贾,慕其名专程前往品尝。该店东主汤福荣先生是中山曹步人士,以烹制具有独特风味名肴见著,其长子被香港半岛国际酒楼集团聘任为高级烹饪顾问。香港的美国麻省高级酒楼新同乐鱼翅酒家和泗利鱼翅公司东主、先贤袁杰先生也是中山海洲人士,其长子袁兆英经营之台湾新同乐餐厅、香港九龙福升阁、福满楼、太子阁等酒家,也称鱼翅酒家,供客之菜肴点心,样样配佐鱼翅,特别名贵,深得各国食家喜爱。中山人士在洪澳经营酒楼业,且善烹全翅羹肴者,以千百计。鱼翅乃产于海洋之鲨鱼翼翅骨鲠间相夹之软体条状物,一般乾用。鲍鱼是生于咸水海水下五米左右处之贝娄,肉贴付于礁石上,单片扁园形硬壳为保护层,密实封盖其上,其味鲜甘带咸,鲜用或于用或罐藏均可。若烹制单一之鲍鱼肴,不放任何调料,啖来亦觉鲜美。其性平补心益县肝、滋阴明目之功,又可治骨蒸劳热。名贵的眼科要药“石决明”,即鲍鱼硬壳研磨而成之粉未。中山渔业历程来兴盛,鲨鱼鱼翅产量丰富;古代珠江口内冲积平原形成前,鲍鱼产量当亦丰盛。惟近代冲积平原来断扩展,水质淡化,时至今日,仅珠海市万山、担干等岛屿有产,但由于岛小势陡,且缺少湾坳,适合鲍鱼成长和采捕条件较差,故近代产量不多。   蚝鼓、蚝油皆中山历史名产,以之为主料烹制之各款菜式,如炸?鲜蚝、发菜蚝鼓、蚝豉肉汤、蚝油鲜菇等,皆滋补珍品。蚝学名牡蛎,附生于咸味零点五波美度左右之临近淡水河地带滩涂石块等什物上,最宜于潮涨浸没,潮退短时露阳之外,忌淡水亦忌过咸。古代,香山东、西、北部各地冲积平原未成之前,皆盛产鲜蚝,冲积带临形成时,泥浆积淤掩盖和水味谈化,不适应牡蛎生长以至死亡。今于沙田和经济作地区,常见人们于池塘泥下或水田泥层数尺下采掘蚝壳作烧灰原料,有的称之蚝工作地所在,因地带淡人,不能继续养殖,故意择取蚝场地逐渐向珠江口外推移,今仅珠海之唐家、淇澳、香洲、银坑、三灶等地尚有蚝产。俗称发展蚝业为“一本万利”之业,牡蛎乃粗生之物,只要水质适宜,则可正常生长,开始时投以石块砖瓦等物于水中,蚝苗自为附生其上,投放后三年便可收获, 后年年采收,取蚝后将其壳复投水中,任其自然附生再长。近二十年来,人们改用水泥预制条状物,插植滩涂上,附生蚝苗更从,产量倍增。蚝味甘,性平,有滋阴养血,宁心除烦,治失眠虚损、妇人血亏、清肺等功能,男女老幼皆宜。右鲜用,也可晾乾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