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迹考·飞驼岭下的古村落遗址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4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陈锦昌
飞驼岭在中山市小榄镇的西南面,由于它的形状像一颗园溜溜的橄榄,所以又称大榄山。这山高不过五十米,方园不及两公里,外貌不算雄伟,但它的地理环境异常优美:它坐落在一望无际绿浪沉浮的田园中,左有落霞山衬托,右有撒网崗点缀,北面又有波光如镜的大河相辉映,有如玉泉吐珠,又似翠盘托玉。难怪古人选中这如梦幻境的地方立业安家,这就是飞驼岭古村落遗址。
据考究,飞驼岭从宋代起便有人在这山坡上定居,到了明清时代,已发展成炊烟缕缕的村落了。遗址显示:村落的气派不凡,在进入飞驼岭的路口上,建造了闸门。门的两边,由一条条有丈余高的石板并排竖起筑成的围墙。门况均用石板?嵌而成,门楣正中,刻有“寨前”两字。踏入寨门,便是松竹掩影,房屋错落的村寨。村寨的西面是撒网崗,崗边开挖着一大群水井。村寨西侧有梅花泉,距梅花泉约半公里,就是在飞驼左边的落霞山下的开元寺,寺旁有开元泉。飞驼岭的后面有林?酒家。村寨依山背水向平原,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村民们以种田、捕鱼为生,过着安逸的生活。
古时候的飞驼岭,曾吸引过许多名人雅士和书香子弟。明朝曾任翰林院侍诏的伍瑞隆,曾在飞驼岭下开辟过玉溪园。据说梅花泉也是伍瑞隆在辟园时所发现。由于泉边栽有梅花,且泉水“味如梅花”故得名。泉口用石版嵌砌,并立了泉碑。落霞山下的开元泉,则为伍瑞隆之弟伍有开和傅元子所发现,所以,泉名便以他俩的名字缀合而定。明万厉己末进士,崇祯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何吾驺游开元泉时,在品赏了用该泉泡沏的清茶之后,曾写过《开元泉记》,赞扬开元泉水“其色如雪,其香如兰”。当时,何吾驺还看重飞驼岭这块宝地,他的祖父何世睿死后便安葬那里,而且在墓地上立起了一对长近三米,直径为三十七公分的石蜡烛,和安放了一对用整块石凿成的高一米多,直径为八十公分的石灯笼,以祈光宗耀祖。
斗转星移,随着时光的流逝,飞驼岭村寨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慢慢地消失了。它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还可以看到飞驼岭的变迁。一九八五年五月,中山市文物普查小组在飞驼岭的山坡上曾发现一处贝丘遗址,方横近十平方米,堆积层近一米厚,在大量的螺、?壳中,捡到了宋代的突花瓦和布纹瓦,以及宋、明、清各时代的瓷片。飞驼岭的最后一户居民究竟何时离开村寨?实在无从考究。但观察文化层分析,这个村落显然是在清代中厚期渐渐地消失的。
从飞驼岭村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我市小榄在宋、明、清时代的文化是很发达的。如小榄镇人民开发飞驼岭时出土的、造型优美的宋代陶制绳纹酱釉云?,明代陶制高颈云?,以及在林埔酒家遗址出土的龙泉莲瓣形瓷碗、瓷碟,据说还出土了两枚玉印,这些珍贵的文物都是很好的见证。小榄镇政府已将出土的云?、瓷碗、瓷碟等文物送到中山市博物馆陈列。但很可惜,飞驼岭的文物古迹,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已失存了。如此刻有《寨前》的石门楣,那梅花泉石碑,还有出土的那两枚玉印等都散失了。如今,石油何吾驺祖父墓地上的两只石灯笼仍然保存着,远远望去,就像两颗圆圆的钮扣鑲在飞驼岭上。这可算是古村寨的唯一“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