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侨创立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经过史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4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李承基
编者按:作者是前上海新新公司总经理李敏周之子,本文转载自1984年6月《星岛日报(澳洲版)》,本刊略有删节。
[center]一、前言——创业之动力[/center]
本文之目的,纯系缅怀旅澳先贤,创业之艰苦、成就之彪炳。对其“筚路蓝缕”之斗志,“披荆斩棘”之坚毅,深致无限的崇敬与钦佩。并鼓舞下一代,来者勿忘,继续先贤之精神,幸望“余绪不替”,加以发扬、加以光大,为无量之颂祷。
本文所提及的四大公司,乃系:
(1)上海先施公司 (3)上海新新公司
(2)上海永安公司 (4)上海大新公司
倘在一九四九年之前到中国上海,对此著名之四大百货公司,必有所闻。或曾光临惠顾。此四座庞大之新型建筑、皆楼高六七层,占地四五亩。望门对宇,栉比鳞次。巍峨矗立于上海最热闹之南京路中段。
名公司之布置,瑰丽堂皇,新颖美观,陈列中外货品,分门别类,井井有条。且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而包罗万有。就此现状与规模,若以现代眼光为准绳,似乎“司空见惯”,不足认为新奇。倘时光若能倒流重回到七十年前的时代,在中国落后社会,若亲历其境,面对如此巍峨大厦。如此宏伟商场。岂能不认为是“天方夜谭”之奇迹(因为昔日在上海之商店,皆系木楼或砖楼,最高者不过三层而已)。
[center]四大公司 妇孺皆知[/center]
在夕阳西下,玉免初升之际。四大公司之整座大厦,均有五彩灯饰。闪亮灿烂,目迷五色,倘乘火车来上海,当低达近郊之时,或乘轮船来上海,当进入黄浦江之时。如举目远眺,即可遥见四大公司之顶楼之灯饰,“光射斗牛”,直冲霄汉,如天边之星光,影耀四方,如此夺目之标记,在上海是妇孺皆知,亦成为四大公司最成功之宣传广告。
现在,回国观光,如道经上海,不妨到南京路一游,藉此瞻仰陈迹。虽然,建筑乃系七十年前之旧物,但规模仍在,雄风犹存,媲美现代之建设,不遑多让。
由此可见,当日先贤创业之伟大,流过不少血与汗,经过种种考验与深思熟虑,始有如此之结晶。
[center]综合百业 包罗万有[/center]
我国商业,自古以来,多以“独沽一味”为宗旨,以“只此一家”为号召。从来未有以“综合百业、包罗万有”为经商目标之百货公司,所以,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乃创我国百货业之先河。尤为难能可贵者,完成此杰作之创办人,皆是澳洲华侨,皆是广东中山县之乡亲邻里。事似巧合,但亦有其因!在一八四二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中国自鸦片战败,开放“五口通商”,于是西风东渐,沿海省份,如广东福建,受到影响最先,中山一县,地接珠江,毗邻港澳(香港澳门)。对于西方文化及革命思想,尤得风气之先。中山县原名香山县,因国父孙中山先生,诞生于此,遂改为“中山模范县”,以纪念其开国?令丰功伟绩留存百世。中山县邑人,如沙涌、恒美、竹秀园、曹边等,多富进取雄心及冒险精神,叔伯兄弟、乡党邻里、互助提携、扶助指引,由此传统浓厚家乡观念,亲切关怀,无形之中,结合而成一股“患难相依”之合作精神,及“乳水交融”之团结力量。四大公司之创立乃由此发轫而长成。
[center]半肩行李 一颗雄心[/center]
当前辈先贤初到澳洲,仅半肩行李,毫无凭藉,只怀一颗雄心,满腔热望,于是开始,在此“言俗俱殊”之新环境中,‘胼手胝足’挣扎前途,历尽艰辛,饱受歧视,始能将勤俭积来之血汗,带回祖国,谋求发展。昔日之中国,政治混乱,内战不息,对于工商之投资,政府毫无奖励,更无保障,局面动荡如斯,彼等竟能创立我国空前未有之百货企业。其魄力、精神、智慧、斗志。足资为后人矜式,永垂不朽。
在今日时代,我辈华侨来澳奋斗,亦遭遇同样之困难,但是,现代政治相当开明,环境多已改善,有人权之保障,有福利之照顾。虽身处异国,亦感“吾道不孤”.较之昔日先贤所处之恶劣情况,诚有天壤之别。今昔相比,优劣立见,后来者,能不加勉!
以不仅将四大公司、创立及成长之史略,逐一加以概述,作提纲挈领之介绍。
[center]二、上海先施百货公司之创立[/center]
[center]经过(一九一四)[/center]
在澳洲雪梨之“永生公司”,乃是“先施公司”之前身。由旅澳前辈马应彪、马焕彪、马永灿等所创办,专以经营蔬菜生果杂货为业。通力合作,很有成就。遂回国谋求发展。昔日之货侨,出外谋生,一向不作久居民国之计,只要小有盈余,多数回乡,作“落叶归根”之打算。
在一九○○年,马应彪抵达香港,会合郑干生、陈霞、欧彬、黄焕南等澳洲归侨,在皇后大道中,创立“香港先施百货公司”。初期试办,规模很小,乃一间铺位之雏形商店,但“麻雀虽小,五脏具全”。其经售物品,多由欧西输入,款色新奇,确能吸引不少顾客。业务渐渐展开,陈容亦趋壮大,各股东之信心,遂日益增强。乃再接再厉,积极扩充,置业造楼,成为具有规模之大型百货公司。此即现在德辅道中之地点,今日之建筑,并非旧店,经已改造,焕然一新。
‘先施’之名。由英文SINCERE一字译音而来,乃“诚实可靠”之意。甚为新颖。有欧西之时尚,又符合中国经商之铁律一“诚实可靠,童叟无欺”。如此中西合璧,毫不守旧。先施公司在香港记注册,成为英商(即英国公司)。
[center]冒险家乐园[/center]
先施公司在香港,“小试牛刀”之后,奠定了良好经济基础,及各股东力谋拓展业务之雄心大志。先施当局,高瞻远瞩,独具慧眼,对于中国上少海,充满信心,认为前途大有可为。
上海自开埠以来,发展神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都市,由于国内频年战祸,各地富豪,多来定居,视上海为避世桃源,因此游资云集。加以华洋杂处,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业鼎盛。故“蕞尔渺小”之“十里洋场”,竟有“冒险家乐园”之称,亦是具有购买力之宠大消费市场。
有此种种优条件,先施当局,遂向上海进展,在最热闹之南京路中及浙江路口之交角(俗称日异楼)。建立一座水泥钢骨之六层大厦,面积系九万多平方英尺。于一九一四年完竣,正式开幕。由于阵容容荡,故先声夺人,轰动远东。展开中国百货光荣历史之第一页。盱衡世界,能追上进展之潮流,有接受“新的挑战”之勇气。先贤之创业精神,诚充满朝气,干劲十足。
[center]各种玩意包罗万有[/center]
先施公司以经营百货为主力,还有附设之“东亚旅店”“东亚洒楼”,及“先施乐园”。该“乐园”是设在先施公司之顶楼。包含有欧西之电影、歌舞,及中国各地之“玩意”(即娱乐),如话剧、说书、大鼓、双簧、相声、申曲、京剧等等,虽然花样繁多,节目丰富,但入门只收一次门票,便可流连终日,随意欣赏,此种大众化及经济化之游乐,确具有吸引力。于是,各地顾客,少长咸集,纷然沓至。其来也,皆抱“乘兴而来”之心情。其去也,皆得到“尽兴而返”之满足。此“先施乐园”虽属先施副业之一部,但间接之宣传,为先施百货招?不少生意,“举一反三”,先贤之经商手法,皆能“出奇制胜”,不同凡响。(按,此时之美国“迪士尼乐园”,尚未开始)。
[center]赚钱容易驶钱难[/center]
关于马应彪先生,为人相当风趣,曾有一句非常精妙绝伦之名言:
“赚钱容易,驶钱难”(广东俗语,驶钱即花费金钱之谓)。
此语,与一般常情相反。照世俗之见解,赚钱乃不容易而花费金钱乃绝非难事。若出于别人之口,似是荒谬,近于夸大。但出之于马翁之口,确是事实,是真情。由于一手创立先施,马翁控制相当股权。先施生意,欣欣向荣,一日千里。每年该身富豪,仍自奉俭朴,生活简素,咸鱼青菜,乃家常便饭。既无不良嗜好,更无奢侈陋习,故以其个人之消费用度,的确无法能花尽此源源而来之财富收益,乃有感而发,出此妙语。其克勤克俭,刻苦律已,富而不忘不原有本色之作风。求诸淑世,至属难能,足资矜式。
马翁对开帮乡——沙涌——之建设,皆莫不大力捐助,梓里亲邻,照顾无间,与邻村——竹秀园之郭氏兄弟,互相媲美。
[center]三、上海永安百货公司之创立经过[/center]
[center](一九一八)[/center]
郭炳辉(郭标)先生,广东中山县竹秀园乡人,在光绪八年,远涉重洋,到澳洲雪梨谋生,不久,其二弟郭鸾(郭乐),亦接踵而至,方冀兄弟同心,共创出路。不幸,炳辉先生英年早逝。郭乐乃孑然一身,独力挣扎,备尝艰苦。但郭乐为人,耐劳勤恳,经营有术。在一八九七年,毅然独资创立“永安果栏”。其友好梁创,马祖星皆醵资赞助,以玉其成。当时之资本乃一千四百澳镑,“果栏”生意,乃生果蔬批发门沽,以表面观之,似乎微小琐碎,但是利注比率很高。永安业务经郭乐惨淡经营,日有进步,迨后,其四弟郭镒辉(郭葵)、五弟郭源辉(郭浩)、六弟郭和辉(郭顺),先后由广东家乡抵达雪梨。于是兄弟友好,殚精竭智,戮力同心,?助合作,永安业务,在同业中渐露头角,争得领导地位。
郭乐之三弟郭凤辉(郭泉),初赴檀香山,在英国领事馆服务,随后,亦到澳洲会合,共同努力。郭氏兄弟初期环境,与一般华侨无异,度其刻苦生活。向茫茫前途迈进,但郭乐与郭泉,智慧超人,崭然出众,皆具有精明卓越之远见。为了竞争和解决货源问题,遂在斐济岛成立“生安泰”公司,由郭泉主理,该公司除经营百货生意之外,并开辟数百亩香蕉园,生产香蕉,专供雪梨永安果栏经售。于是,斐济与雪济两店,“桴鼓相应”。既能“把握生产”,又能“控制倾销”。由此观之,郭氏兄弟对于新社会主义之“控制”与“统销”手段,早已会“活学活用”。
[center]回港创立永安公司[/center]
在一九○七年,郭泉由澳洲回到澳港,创立“香港永安百货公司”。旅澳华侨参加者,有杜泽文、李根、李彦祥、孙智兴、欧阳?堂、杨金华、杜泽生等,此皆系将来永安系之主干人物。
香港永安百货公司,初期开设于皇后大道,后以营业顺利,乃迁至德铺道中,即今日永安之铺址。
永安之资本领,系港币一十六万元。向英国政府登记注册(上海之永安,后改向美国政府注册)。
“永安”之命名,乃“永保安宁”之意,寓义于善颂善祷。在此七十年之历程中,永安公司,虽然经历不少因难与挫折。但是“薪火相传”,直至今日,已历三代,仍能在香港“一枝独秀”,诚不辜负创业人之期望。
[center]再到上海图谋发展[/center]
永安公司在香港奠定基础之后,在一九一五年,即筹备在上海开拓之计划。在一九一八年,上海永安百货公司,正式启业,其地点亦在南京与浙江路之交角。占地六千多平方英尺,楼高七层,与先施公司门当户时,“旗鼓相当”,“分庭抗礼”,热闹之南京路,比之往昔,更为繁盛。
在永安公司组织之内,附设有“大东旅店”、“大东洒楼”。其尤著者乃“永安天韵楼游乐场”,规模宏大,不让先施乐园专美于前。
上海永安公司之资本额,系二百万元港币,香港永安占最大股权。在一九一九年增资至二百五十万元,直到一九三○年。永安公司所累积之利润,竟达港币一千零七十万之钜。如此璀灿成果,昭著业绩,在当时之华资企业中,实属罕见。
香港永安公司之主持人系郭泉,而上海永安公司,则由郭乐以“临督”名义,指挥一切,而两公司之董事会,设在香港,统筹全局,为发令之枢纽总部。
[center]振兴实业筹设纱厂[/center]
永安公司,在经营百货之外,另设立规模宏大之“永安纺织厂”。此亦具有伟大魄力之表观,而值得称道。昔日我国在列强蚕食之下,远东市场及工业,多为外商把持,视为“襄中之物”。工业一项,技术基础,更“瞠乎其后”。在如此“相形见拙”形势之下,实难与外商对抗。但是,永安当局,排除万难,竟“挽狂澜于既倒”。现在引用“郭泉自传”内之一段话:“一九二一年,余赴沪考察纺织工业,?于我国实业之不振,利权之外溢,乃与二兄郭乐,筹设纱厂,以挽回利权,而上海永安纺织厂,于以成立,时为一九二二年六月也”。
由此一片宗旨,充份表现郭氏兄弟创立纺织厂,之目的,而爱国之热忱,亦溢乎言表。
永安纺织厂,共分五厂,第一厂及第五厂(漂染)在上海杨树浦。第二厂及第四厂在吴淞。第三厂在市区麦根路。主其事者,乃系郭棣活。现仍在陆,系我国著名之工业家。在一九七九年,曾委任为广东副省长(以上引用之年份日期乃数字,乃根据郭志权世兄由港寄来之“永安精神之发轫及其长成史略”一书。顺此致谢)。
[center]四、新新百货公司之创立经过(一九二六)[/center]
上海先施公司及永安公司,皆以香港为其发源地,然后分支而至中国上海。质言之,香港之总公司控制一部份股权,在表面上及组织上,上海之公司系独立公司,在实际上,仍受香港总公司之遥领。
当时,在上海之先施公司由黄焕南,以“临督”名义,领导主持,以经理刘锡基为副,因为反对香港总行会计制度不合理之支配,而有脱离先施,另行自创天下之决心。何以先施公司会计制不合理?因为,由于上述之原因,沪港两公司系“息息相关”,所以每年之总结算,是混合计算。上海之先施公司溢利很高。香港之先施公司,溢利低落。在后半期,还要亏本。由于混合计算法,于是上海先施之溢利,为港方分享。在此“不患寡而患不均”之支配制度,上海先施公司之主持人,起了莫大之反感。
正在刘锡基筹谋“另起炉灶”之际,先父李敏周适由澳洲返国,游览各地,考察商情,在一九二三年,抵达上海与黄焕南会合。
黄焕南乃系我外宜母之兄长,亦是澳洲华侨,由此双层关系。黄翁极力促成先父与刘锡基合作,共创新局面。
[center]任职先施公司 得展鸿鹄壮志[/center]
愿军 刘锡基早年曾到澳洲,在昆土阑省之汤士威卢大埠,为木匠营生,人地生疏,飘零异国,甚不得志,无限沮丧。当黄焕南回港,参加先施公司组织,刘见机而作,追随同返。初在先施公司任职,学习百货生意。但其为人,足智多能,富于进取。不久,已渐露头角,而“青出于蓝”,擢升为主力干部。俟先施公司在上海成立之际,刘遂荣膺经理重位,独当一面,得展鸿鹄壮志,遂其创业之抱负,成为百货业之翘楚。后来,新新公司之诞生,皆由刘锡基一人首创,推动而组成。忠勤擘划,贡献良多。
先父李敏周,广东中山县石岐人,年方弱冠时,得乡亲梁刊和之指引,远涉重洋来澳,图求发展。在汤士威卢之小乡镇AYRE为农工。盖梁翁在此设有一小型农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劳力生活,备极艰苦。虽得“一枝栖身”,温饱无虞,但先父之志不在此。遂缜密计划,寻求出路,先充实个人学识,并克俭储财。数年之后,遂向汤士大埠推进,从事于杂货经营,出入口批发生意。得亲友之支持,故旧之惠顾,及不断努力与求进中,业务遂日趋蓬勃。其多年——“梦寐以求”——之创业愿望,于焉伊始。
[center]上海旧雨重逢 彼此衷诚合作[/center]
在一九一四年,与澳洲好友麦忽臣名律师,合作经营地产,成果璀灿,而获厚利。直至一九二一年,事业基础,更趋稳定。人事资力已“游刃有余”,经验学识亦胜畴昔,且离乡日久,倦鸟知还,遂决心回国。
当先父与刘锡基在上海相见,旧雨重逢,倍感亲切,彼此正届英年,志气相投,乃衷诚合作,慎守信义,终生不渝。
当时统筹新公司之资本,必需要三百万元(银元),照昔日市值,一银元可买得一百只鸡蛋,普通之职工月薪,大约由二十元至三十元之数。如此宠大数目,实非“一蹴可就”。而有意参加投资合股者,已有两支主力:一是“省港集团”,以广东银行李煜堂,及东亚银行李星?为首。一是旅沪粤商财团,以太古洋得陈雪佳,及祥茂洋得陈炳谦为首。但综合两方之投资总额,只能达到二百万之谱,比之原定目标,相差尚远。先父研究之下,估计个人积蓄,加以亲友支持,倘若再回澳洲向各埠华侨招股,甚有希望完成此不足差额。
刘锡基与先父商筹既定,刘锡基坐镇上海,主持筹备工作。先父则重返澳洲,旅行各地,积极进行招股,以冀早日完成任务。结果,以一人之力经募澳洲华侨股本,竟占新新公司资本总额三分之一以上。乡亲父老,相?相助,推爱友持,其亲切之情,于此可见。
[center]上海新新公司 登记正式开业[/center]
上海新新公司,在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正式开业。资本总额系三百二十万银元。每股十元。以“推销中华国产”为营业宗旨,并向中国政府注册登记,成为中国第一间百货公司(因先施,永安,大新,皆向外国政府注册之故)。
迨后,先父李敏周升任新新公司总经理,推广业务,大幅增进,再添招优先股三十二万元。合共三百五十二万元。直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之前,政府统一币制,收回银元,改用纸币(称为法币)。新新亦遵照法令,首先响应。将资产升值,股额改为法币四千万元,每股十元。
新新之命名,出于我国古书——‘汤浩’之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白话解释,即说“我们的事业、随着时代而进展,日日都有新的进步,日日都有新的成就”。顾名思义,既有中国文学之古雅,亦寓时代进步之鼓励,用义深长。
新新公司之地点,亦在南京路中段,与先施公司毗邻。楼高七层,占地四亩多。整座建筑,气派宏伟、新式、坚固、实用。因为有先施及永安两公司,作为参考蓝本,得“取长补短”,而“去芜存菁”。所以新新公司之外型建造,内部布局,均可媲美欧西同业,当时被称为中国最新型之百货公司。
新新公司经营百货之外,附设有“新新旅馆”、“新新洒楼”、“新申剧场”(专上演上海地方戏剧)、“绿宝剧场”(专上演白话剧)、“新新广播电台”、“新都饭店”。
其联营组织:有“新新实业公司”、“新大银行”|“奇美服装厂”、“福安烟厂”。互相联系,不断滋长。
新新一系,创立于上海,故一切事业之扩拓,亦集中于上海一隅。
[center]五、大新百货公司之创立经过(一九三一)[/center]
大新公司乃蔡昌、蔡兴、黄仲林、卓叔和等发起创立,发源地亦在香港之德辅道中。后以业务蒸蒸日上,遂向中国扩展,但其前进目标,不在上海而在广州。
大新公司以广州为面粤省会为各乡各县之出入孔道,极为重视,故在城内惠爱路及西堤,成立两处分公司。其附设之‘大罗天’洒店,当时乃设备最新型、最舒适之旅社,乡亲往来,多以此为居停之所,驰名省(广州)港(香港)澳(澳门)。加以蔡昌‘长袖善舞’,善于交际。以手腕灵活,称誉当时,昔日政府首要,香港名绅,均有联络。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一九二九年,蔡昌见上海之三大公司,业务彰彰昭章,成绩斐然,遂迎头赶上,积极筹立大新公司于上海。其地点则在南京路及西藏路之交角,地势环境,极为热闹,在一九三一年,正式开幕。于是,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遂成为中国百货业之四大支柱,而驰名中外。
在雪梨侨领中,以德高望重见称之刘光福先生(已故),曾出任上海大新公司之第一任英文秘书。对于该公司之创立,亦尽许多力量。
大新公司之命名,有“大展新?”之意。因大新之创立,已有先施及永安两公司,专美于前。但大新当局,认为“各有千秋”,自有抱负,将来仍可“后来居上”,“展我新猷”,竞争一日之长短,乃意中之事耳。
[center]六、后语[/center]
以上概述,关于四大公司之史略,当其开端,有一共同之点——各公司之创办人,全部俱旅澳华侨,全部俱是来扑克广东中山县各乡之乡贤前辈,其“铮铮表表”者有沙涌之马应彪、马永灿、马焕彪、竹秀园之郭乐、郭泉、郭顺。石岐之蔡昌、蔡兴、李敏辕。长洲之黄焕南。
兹简列其发展阶段,及成功因素,藉留存于下一代,作参考借镜。
甲、发展阶段与演变
第一阶段 中国百货公司黄金时代
时期:由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一九一一——一九三七)
地域:由香港创立,而扩展至中国
经过:澳洲华侨先进挟资回国,在香港创立雏形百货公司,作为初步试验,得到满意之成绩。但八十年前之香港,与今日不同,地少人稀,购买力薄,未能大展抱负,遂向上海扩拓,竞求更大之进展。
四大百货大司,先后在上海创立,业绩彪炳,享誉甚隆。此一阶段,可称为面货公司之黄金时代。
营业宗旨:
百货公司之创立,乃打破中国商业之传统,以一间巨型商店,“包罗万有,无物不备”,为营业宗旨。
货品范围
自上海开埠以来,欧美列强,控制整个远东市场,我国工业多是手工,无法与机制竟争,当时各公司之货源;百份之九十以上,乃系来自外洋之“舶来品”,中国国产仍微科其微。
第二阶段 中国国货振兴时代
时期:由(一九四一——一九四五)珍珠港事变之后,至抗日战争胜利。
地域:仍在上海
经过:一九四一年,日本发动太平洋侵略战争,英美势力,退出远东,一切外来货品,无形中断,在上海之工业,因时势之趋移,市场之需求,遂自力更生,努力图强,直至抗战复员之际,百货公司之货品,百份之七十以上,皆系我国自制之国货。亦系我工业振兴之“?矢”。现时在香港之工业(尤其是纺织),其初期多由上海而来之资力、人才、技术。藉此培养,始有今日之果实。
经营方针:
在八年抗战期内,上海一埠,成为孤岛,但游资充足,造成“畸形繁荣”,不过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百货公司为求保本,遂向地产投资发展,经营方针,开始“改弦易辙”。
第三阶段 百货公司之暗淡时期
时期:由(一九四五——一九四九)抗日胜利复员,至大陆易手
地域:上海
经过:此段经过,公短短三年余,然影响重大。由于国内时局混乱,政治失策,经济崩溃,工潮起伏,工商业备受冲击。故资金外流,多以香港为转集中站。百货公司之前途,由盛而衰。
第四阶段 百货公司之革新时代
时期:由)一九四九——一九八四)大陆易手至现在
地域:由上海重回至香港
经营方针:
世界科技进步,经商方式,大异往昔,经济趋势,由“单一而转向多元”。故百货公司之经芝方向,不止于一途,竞向其他企业活动。观乎现代之香港永安一系,乃循此途径,可见梗概。
回顾四大公司之创立、成长、兴衰之全部历程,公(一九一四——一九四九)卅余年,往事成尘,如‘白云苍狗’。此一段沧桑,足以反映一个时代之变化得失,亦可以作为历史之佐证。
[center]乙、四大公司成功之主要因素[/center]
每个组织之成功,并非偶然幸致致,四大百货公司之成就,当有种种条件:当其创立,适逢民国伊始,革命成功,新潮澎湃,所以新事业之兴起,正符合人心趋向新时代之天时。同时,以得上海租界特区之地利。不受国内动乱之影响。但其主要动力,乃由两种精神之融洽,有以致之。一为“团结精神”,一为“自强精神”。观乎四大公司之组合,此两种精神,确能充份表现,发挥无遗。
(1)“团结精神”
四大公司,在上海异军突起,声势浩大,有良好之商誉,有日增之顾客,有雄厚之资力,有杰出之人才。所以,在短短期间,顿成上海百业中之佼佼者。称雄申江,蜚声中外。俨然自成一粤商企业,庞大集团。在表面上,组织上,四大公司,各自为政,各立门户。基于乡土关系,梓里亲情,实则息息相关,联结紧密,均以共同进取这精神,各自扩展本身之业务,均以互相呼应为声援,发挥整体团结之潜力。故上海商界之任何活动,皆以四大公司之‘马首是瞻’。虽在华中财经之领域,四大公司亦占有“举足轻重”之席位。团结乃是力量,证诸事实,乃金玉之言,不逆之理。
至于四大公司之内部组织,另有特色,另有风格。其各级基层干部,多来自广东,皆是同宗兄弟子侄,或同乡邻里,或直接间接亲朋,由此密切之关联,在工作上,有声心相通之了解,“同舟共济”之同心,甚至在生活上,亦有“守望相助”之合力,‘痴病相扶’之亲切,互信互赖,爱护无间。在此种精诚结合之下,四大公司之各级职员,皆能上下一致,如“臂之使指”,“栉风沐雨”,竭智效忠,而各尽其职。群策群力,“众志成城”,而各展其能,视此庞大企业,有如一大家庭之整体。俗语有云“牡丹虽好,犹需绿叶扶持”。领导之英明,至为可贵,干部之用命效忠,更属难能。“团结”、“合作”,乃是任何事业兴替之关键。上海四大面货公司,由开端而至终结,俱能保持此精神于不减,诚足为今日旅外侨团之范式。
(2)‘自强精神’
四大公司之创办,皆是出身寒微,既无机缘获得完整教育,更谈不到进身高深学府,接受工商管理之训练。但是,彼等这思想新颖,并无“守旧”之顽固,更无“崇洋”之自卑,皆能吸收欧西之新潮知识,亦能“活用”此新知,以改进公司之业务,引进“现代化”之设备,以过“日新又新”之境域,令营业方法,日?完善,管理制度,更趋健全。比之有工商管理专家荣衔之洋博干,毫不逊色。试观不列之措施,虽未能“窥其全豹“,但亦可见”一鳞半爪“。
A:如永安公司,是第一间商店,装用“日光灯管”。
如新新公司,是第一间大楼,装有“冷气”设备。亦系第一间公司,附设“广播电台”,专为宣传业务之用。
如大新公快速,系第一间大楼,试用“自动楼梯”(ESC-ALATOR)。
在今日,原子时代,如此设备,并不稀奇。但在半世纪之前,乃是闻所未闻之大胆尝试,非但能追上时代,而且站在新时代之尖端。
B:采用西式会计及商品管理制度
当四大公司开业之始,仍采用中国之旧式记帐方法(即上进下支老法,每页帐册,分上下两段,上段记收入之进数,下段记支出之支数)
且中国数字(壹贰参肆)之写法,笔划繁多,皆用毛笔,并无现代化之阿拉伯数字之简单快捷。
由于业务数目增加,货物品种繁多,四大公司当局,觉得此种毛笔记帐,不合时宜,乃毅然改革,采用西式会计及商品管理制度。在今日,科技昌明,电脑时代,对于此类改进,乃轻而易举,但在昔日,确须相当魄力,决心,然后能实现此革新。盖内部人事改组,配合新制度,训练新血,执行新任务,非一朝一夕,举手之劳,可以办到。
C:采用信用取货制度
现代之信用咕(CREDIT CARD),风行中外,极为普遍。其实在七十年之前,上海之四大百货公司早己采用,虽然,名称各异,形式不同,但是,原则乃是同一原理。
四大公司推行之“信用取货制度”,中式者称为“取货摺”,英文式者称为“PASS BOOS”,乃专供外国顾客用。凭有取货摺者,可以在公司各部购货,不必即时会款,只在货单上签字,手续简化。
中式取货摺,每年会帐三次(即分端午,中秋、年底三节)。
西式取货摺,因适应西方人士习惯,乃每月结帐一次。此类取货摺,并非任何人可以领得,凡是上海之名绅殷商,富豪世家,政府权贵,领事官等等,各公司皆主动送上取货摺,以广招?,而领有者,皆乐于接受,引以为荣。盖当日之四大公司,已誉满申江,执百货业之牛耳,倘能手持有各公司之取货摺,无形之中,表现本人身价与从不同,见微知著可见四大公司当局,对于心理学及招?术,皆深“得其三味”,而运用发挥,淋漓尽致。
参司先贤之行政措施,确实获得许多宝贵之启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欲达到成功之目的,欲实现进步之理想,纯赖“稳扎稳打”之坚毅,“实事求是”之实践,并非徒托虚言,而于事有济。
综上缕陈,多赖一已之记忆,溯本寻源,?没挂漏,俱所难免,深望有关先进,不吝赐教,加以指正,加以补充,是所至盼。本文之作,乃‘抛砖引玉‘而已,幸寡菲陋。
一九八四年 复活节 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