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市中山华侨遗迹考察记事
中山人移居澳大利亚始于何时,暂无从稽考。但从目前在澳不少中山人的事裔已是第三、四代以至第五代来推算,早在一百我年前已有中山人到达澳大利亚,这是无可置疑的。现在,在中山人聚居最多的雪梨(悉尼)市,还遗下了几处中山旅澳华人的遗迹。从这里,也许可以追寻到中山人早年在澳的踪迹。 [center]岩石区和中山同乡会[/center]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雪梨市的喜市场(HAYMARKET)和沙梨山(SURRY HILLS)是华人最早聚居的地方。但根据历史记载,今日佐治街北端的古迹名胜地点岩石区(THE ROCKS)才是早年华人的第一个中国城。 据史料记载,由于岩石区面对雪梨海湾,濒临深海,是当年澳大利亚对外主要交通工具——轮船的停泊处,所以成了雪梨市最早开发的地方。而“卖猪仔”来到澳洲的华人,也多半聚居此地。1877年,雪梨共有华人2232人,到1888年华人已增至4202人,他们绝大部分聚居在岩石区。当年沿佐治街一带,有很多杂货店、入口商等店铺(据载,当年岩石区共有36间店铺)实即是用来安顿刚由南中国贩运抵步的华人“猪仔馆”。如在今天,被列为全球第十二位最佳洒店的高层大夏——丽晶洒店,便是昔日“猪仔馆”的旧址。谁人想到,一百多年前,这里竟是澳华先人的发源地,从这里开始编织起一页早期赴澳华人的血泪史。 可以肯定,早年从香港乘木船来到雪梨的华人中,有相当部分就是中山人。他们就聚居在岩石区一带,以种菜、做工、经商谋生。为了团结、互助,他们在1880年前后,就成立了中山同乡会,为患病和失业的同乡提供援助,协助年老的同乡返乡,对一些客死他乡的同乡,同乡会也为他们收拾骸骨送回祖家。在岩石区佐治街79号,当年有一间名为“天和”(TIN WAR)的杂货店,就是当时中山同乡会的一位会长所开设。他在这里买卖杂货,并且充当“猪仔船”的带水和华人返香港搭乘的轮船公司代理,从1897年直至1898年。而中山同乡会的会址,后来便迁到唐人街(德信街)84号的“广和昌”杂货店。该店的东主李五柳现在还何存着一幅1911年中山同乡会十名委员的合照。从照片看到他们每个人都穿着清朝时代的礼服。照相中有五柳的父亲李临春,因为他是委员之一。这幅珍贵的照片,现已成为华人历史文物了。 [center]喜市场和菜市场[/center] 雪梨市喜市场(HAYMARKET)实际上不是一个市场,而是一个地区,一直以来,这个地区是旅澳华人聚居最多的地方,著名唐人街(德信街)就在这个地区。 这个地区,有一个真正的市场,就是菜蔬市场(VEGETABLE MARKET)。它始建于1909年,位于唐人街附近,是一座庞大建筑物。至今门口上仍有“VEGETABLE MARKET”和“A·D·1909”的字样。唐人街和菜蔬市场,是喜市场地区的两在特点和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有人说:“没有唐人街和菜蔬市场,喜市场就失去了这个地区的特色、历史意义和引人入胜的妩媚。” 十八世纪末期,各地金矿矿苗日渐枯竭,淘金热已经过去,淘金时代亦逐渐结束,原在各地金矿工作的华人,便纷纷离开矿区,辗转流落到各地。由于他们原来多是农民,所以经营菜园,种植蔬菜的人最多。据1891和1901年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人口调查和1911年澳州联邦政府的人口调查,从1891到1900年,从事种菜为生的华人,占两州人口的30%,这个比例一直保持到1911年。到1921年据全澳人口调查,华人菜农仍占华人人口的20%。当年在雪梨的中山人,也多在菜园工作。他们收获到的各种蔬菜,便用马车运送到这个蔬菜市场发售,有的卖给果菜批发商(果菜栏)而成为当地蔬菜的主要供应者。 如今,这个菜蔬市场已不复存在。1982年,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制定了一个发展达令港(DARLING HARBOUR)和喜市场地区的方案,为适应日益发展的果菜生产,另外建立一个更大的费林明顿市场(FLEMINGTONMARKET)来代替这个菜蔬市场。但这座建筑物,则同唐人街起,仍作为雪梨市面上的一个历史古迹,被保存了下来。现在这座建筑物已辟为停车场和杂货摊档。而到唐人街游览的游客,在逛了唐人街之后,也多要到这里凭吊一番。 [center]广和昌和李临春[/center] 在雪梨唐人街84号,有一间店铺,名叫“广和昌”,它是唐人街最古老的字号之一,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广和昌创办于1883年,店主人李临春是中山人,他曾任当年中山同乡会委员。初时,广和昌开设在沙梨山金宝街,后于1911年搬至现址,距今已有七十六年之久了。广和昌过去一向经营华洋杂货,后来兼营金山庄,实际上是专门替华侨收寄家信和赡家汇款的店铺。由于公正诚实,深得侨胞的信赖,所以生意非常兴旺。特别是中山人,大多喜欢帮衬,它无形中就成为旅外游子与祖家联系的纽带。在广和昌的柜台上,有一个大木信插,凡是侨胞汇款回家有回头信寄返,都放在信插上。所以当年凡是踏入广和昌的人,第一眼必然要看看这个信插,看有无自己的信,这成了海外游子希望这所在。广和昌当年也曾是中山同乡会的会址,所以经常有同乡来这里座谈联络。广和昌原有一大木质招牌,挂在大门口,后来被人所盗,只好另制一块用隶书书写的“广和昌”招牌,直至今天仍挂在84号大门口,成为唐人街近百年沧桑的见证。 李临春经营广和昌,属家庭式生意,1954年交给他的儿子李五柳接任经理一职。当年还是壮年的李五柳,今天已是七十四岁的老人了。由于时代的进步,金山庄的生意被银行所代替,而杂货生意也日渐难做。到1969,李五柳不得不结束这杂货店业务,向政府领了洒牌,改为专卖华洋美洒。 直到今年三月间,李五柳由于年事已高,后一辈又后继乏人,所以结束了这间百年老铺。 广和昌历史悠久,里面全是古老陈设,甚至店内所有的内线电话,仍保持三、四十年代那种手摇式驳线的样子.所以当踏入广和昌,令人产生一股思古之情.在广和昌遗下的文物中,最有历史价值的算是一个巨型算盘了。这个算盘长100公分、阔32公分,共有二十一格,比一般商店用的算盘大四五倍。据说,1911年广和昌由沙梨山迁至唐人街时,这大型算盘也同时由中国运到,成为店当时主要的计算工具。据李五柳忆述说:当年经营华洋杂货,这算盘放在门口当眼处,用来正确显示出入货物的数量。所以在街外数十尺处也可看得一清二楚,这正是当年广和昌公正诚实的表现。 [center]永安果栏和郭氏永安集团[/center] 在雪梨市费林明顿农产品场香蕉市场第37号,有一间“永安果栏”。1987年2月,笔者随中山市长汤炳权率领的中山市访问团到雪梨时,曾专程到此访问。我们在果栏内见到一块长125。5公分、阔50公分、厚3。5公分的木质旧招牌,上书“永安果栏”四个金字,下面用英文书上“WINGON & CO。“经东主郭灿彬介绍,这原是驰名海内外的郭氏永安集团的创始人郭乐,于1897年在雪梨开设第一间果栏所用的招牌。经过代代相传,距今已有九十年历史,也是一块有重要历史价什的文物。后经澳洲中山同乡会同郭灿彬商议,他欣然同意将这块招牌送给中山市访问团作为纪念。同年四月,澳洲中山同乡会委托余金晃先生乘飞机把它带到香港,再由香港中山侨商会请肖汉云、肖尧先生乘轮般带返中山。现这块招牌暂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不久将陈列在孙中山纪念堂华侨历史展览馆里,供人参观。 追本溯源,这块招牌有它一段很不寻常的历史。可以说它是近代华人移居澳洲,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 永安集团的创始人是郭氏兄弟:郭标(炳辉)、郭乐(鸾辉)郭泉(凤辉)、郭葵(镒辉)、郭浩(源辉)、郭顺(和辉),原藉中山县竹秀园乡,兄弟自小随父?勋公在家乡务农。长兄郭标早在1882年(光绪八年)即远涉重洋,到澳洲谋生,不久其弟郭乐亦接踵而至。可异郭标英年早逝,郭乐只有独力奋斗。起初在雪梨市郊菜园佣工,后改业贩菜,不久转作批发商。凭着他刻苦经营,不到数年便积蓄了资金,同好友马祖星、欧阳民庆、梁钊、彭容昆等,共集资一千四百澳磅,于1897年创立了“永安果栏”,专营来自昆士兰和斐济的香蕉,其地址就在唐人街附近。永安果栏由郭乐任司理,他秉性诚朴温厚,精明能干,有一次去银行提取现金五百磅,职员误给他一千磅,他当即交还。他这种临财不敬的高尚品德,在中西人士中传颂一时,永安果栏的信誉也因此提高,业务日有发展。不久其弟郭葵、郭浩、郭顺先后由家乡抵澳,三弟郭泉初赴檀香山,在美国领事馆服务,随后也到了澳洲会合。自是兄弟共同努力,惨淡经营,生意蒸蒸日上。1902年,永安果栏又与马应彪氏创办的永生、永泰两果栏联合,在斐济首府苏瓦成立生安泰果栏,由郭泉主理。当时生安泰在斐济拥有350英亩香蕉园,每半月即有一万梳香蕉运到雪梨出售。而在雪梨的永安果栏,除经营果菜外,还兼营澳洲与中国的出口贸易,生意越做越大。由此,雪梨与斐济两店产销结合,逐渐在同业中崭露头角,奠定了郭氏家族永安集团的经济基础。 现今,永安郭氏家族已历三代,在澳洲雪梨的永安果栏仍由其后人郭灿彬经营主理,在香港的永安集团,更是花繁叶茂,业绩昭彰。永安的精神,由永安果栏而发轫,正在薪火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