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香港中山僑商會史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4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高民川  
[center]創始於清末民初[/center]   旅外邑人,遍布世界各地,多有同鄉會組織,旨在團結自保,互助互勉,與當地人和睦共處,,同謀福利。早在清光緒末年,邑人徐仲芬、劉子衡、李供林、鄭肇春、鄭詠燎五人,爲聯絡鄉誼,共謀團結,發起組織《石岐同鄉會》,嗣爲石岐外各區旅港商界名流唐溢川、程名譽、歐彬、陳偑芝、楊舟廷、鄭則苗、王國璇、卓堯峰等所聞,與上述五人研究,以石岐同鄉會僅限於一區,宜擴大爲全縣範圍組織,詢謀僉同,遂決定籌助《香山同鄉會》,先後假達昌辦館二樓、泰安棧、新發公司、鄭肇春醫所爲監時辦事處。卓堯峰爲臨時主席,李供林、徐偑芬分任書記。同鄉會以聯絡鄉情,研究商業,襄辦善舉,維持公益,不涉政治爲宗旨。其時香港社團組織,尚在萌芽時期,入會人數不多,而港府對某某會之名稱,尚多顧慮,未易批准立案。討論再三,定名爲《香邑僑商會所》租賃德輔道西金和棧四樓爲會址,民國元年舉行大會,正式成立,由數百會員公選值理,卓堯峰、陳賡虞、唐溢川爲正副主席。 [center]二易會名[/center]   以後會員日衆,信仰日高,巨賈豪商擁護至力。民國4年(1915年),集衆籌建會所,會衆慷慨解囊,立集巨資,於民國6年(1917年)購得香港中環缽甸乍街2號A爲會址。   民國14年(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故鄉香山縣已易名爲中山縣以紀念,該會亦相應改名爲《旅港中山僑商會所》。民國27年(1938年),集會決議將會名“旅”字改爲“香”,而刪去“所”字,即定名爲《香港中山僑商會》,沿用至今。 [center]性質與同鄉會無異[/center] 該會雖以“僑商會”爲名,但組織並非純以商店爲單位,凡從事商業及政界,文化界,工界及各界鄉親,凡有正當職業,均可參加,其性質與同鄉會無異。20多年前,曾有會衆提議易名爲《中山同鄉會》,嗣以本會曆史悠久,特別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期間,中山及香港淪陷,曾組織中山海外同鄉濟難總會,發動募捐賑濟,世界各地邑僑團體熱烈響應,各埠成立分會,滙來巨款,配合香港同鄉捐獻,使龐大賑濟及資助邑人逃難歸鄉等艱巨工作,得以完成,深得世界各地邑僑稱譽,《香港中山僑商會》之名,馳譽各地,故決定沿用不變。該會已成爲香港曆史最久,組織龐大之中山同鄉組織,20多年前,已擁有會員五千之衆。爲加強組織及健全發展,1967年8月25日呈准港府注冊爲有限公司,成爲香港法團之一,而辦理同鄉慈善福利事業及社會公益,仍抱一貫宗旨,繼承不替,光大發揚。   1968年,該會又遷於自置的中環繁盛之區的德已立街2-12號業豐大廈四樓辦公,1980年重新裝修,1981年會所煥然一新同舉行春節團拜。現仍在該處爲會址。 [center]舉行50週年金禧大慶[/center]   1961年,爲中山僑商會成立50週年,爲珍視半個世紀以來,一貫爲桑梓服務精神,於3月31日晚,假座塘西金陵酒家全座舉行盛大慶祝會。籌備逾月,依期舉行。金陵樓頭,張燈結綵。金碧輝煌,門前高縣逾四丈之電燈花牌,上書“中山僑商會慶祝金禧盛典聯歡大會”字樣,光芒四射,異常壯觀。長逾兩丈之題名錄,爲數逾二千之同鄉,筆走龍蛇,簽滿芳名。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大會由理事長郭順主席致詞,副主席容耀棠報告大會籌備經過,監事長曹克安,顧問鍾境培、楊君澤、陳仲池、李文祺等均先後致詞,還有79高齡之該會創辦人之一的李供林顧問,報述50年前本會創辦 經過,最後副理事長方東來致謝詞。會後抽獎節目完畢後,舉行盛宴,2500人歡聚一堂,盛況空前,深夜始散。   該會還出版“香港中山僑商會金禧紀念特刊”,刊名及發刊詞均爲理事長郭順所寫。發刊詞最後記有本會先賢聯語與諸君共勉,聯日:   “此地爲商戰中心,願諸君奮彼前程,名留香海;   斯會結邑僑團體,勗同心堅其後盾,力挽宗邦。” [center]隆重舉行70週年會慶[/center]   1981年4月11日,香港中山僑商會創辦70週年會慶暨敬老及春節聯歡大會,假座九龍海城酒樓舉行。與會鄉親及嘉賓,濟濟一堂,衣香鬢影,冠蓋雲集。會長梁沛霖作大會致詞,副會長劉鴻漢、阮偉雄先後報告會慶籌備經過及謝詞,來賓中有香港民政署中西區民政主任陳育德太平紳士、鄉彥李東海、餘祿佑、曾正三位太平紳士、警察局長餘達明等致詞和頒贈敬老禮品:同時,星馬各埠同鄉僑領組團來賀,本港各大僑團和鄉僑首長光臨,本會三位老前輩鄭亮鈞、陳星海、張錦波顧問主持切餅儀式。爲尊崇年老鄉親,凡年達70的會員夫婦,均免費招待飲宴,並贈送禮品和利市,還在老 人中選出年紀最大的一位,特別加贈紀念禮品。會慶隆重,氣氛熱烈。   該會還編印“香港中山僑商會慶祝成立70週年紀念會慶特刊”。刊有會長梁沛霖所作的會慶賀詞兩首:   七十週年盛業開,春風流暢阜資財。   故園景茂鄉僑好,勝友如雲祝賀來。   *   *   *   *   同舟共濟,功在鄉邦。群策群力,   光大發揚。達已達人,惠及四方。   聲氣相求,團結自強。互愛互助,   以富以康。爲德日進,福利無疆。   [center]服務鄉親 惠及人群[/center]   該會扶貧濟困,服務鄉親,熱心公益,惠及人群,需款甚巨,除由善長仁翁捐募外,曆年集資添置産業一批,舊樓亦予改建爲,租金所得可觀,經濟基礎雄厚,好事多辦,受惠者衆,服務成績,屢見報端,福利範圍,不勝枚舉,就中犖犖大端者,分述如次。 [center]平糶賑災[/center]   民國8年(1919年),本邑連年水旱,米荒之患,較他邑爲甚,民食不繼。該會主席唐溢川、陳賡虞等人,發動舉辦平糶,熱心僑梓鼎力贊助,成立平糶福利基金委員會,由邑中各都鄉鎮主事人,向該會駐岐代表,領取邑人購米津貼,辦理三個月,終得渡過糧荒。民國28年(1939年)本邑歉收同,該會又撥一萬港元舉辦平糶,並將檀香山濟難分會轉來一百磅莊之白米120包,運回分區發放。民國30年(1941年)邑境淪陷,民不聊生,又撥4萬港元,購糧返邑平糶。另爲鼓勵可邑米商到港採購,以利民食,又訂優待辦法,凡在港購米運岐,每擔由該會津貼2毫5仙,隨後增至4毫,邑人受 惠不少。   在香港日治期間,米價暴漲,貧苦同鄉,生活慘淒,該會又舉辦平糶,每斤麥米只收20元,貽本70元,獲配售者達1125人之多,消息外傳,報章披露,謂不少外縣居民,有“恨不生爲中山人”之感。 又如早年深水涉六村火災、1960年元朗區水災曆次天災人禍,本邑鄉親被災者,均受救助,以渡難關。 [center]施棺爲貧者殮[/center]   凡本邑旅港同鄉,貧苦身故無以爲殮者,均得照章申請該會辦理後事,委託殯儀館潔體化裝,妥善安葬,立碑留念,一切費用由該會支付。據資料統計,由1935年至1961年止,此項受惠者有百數十宗。   該會於民國20年(1931年)成立施棺委員會,委託石岐與善堂代辦施棺。20餘年,未嘗或輟。 [center]淪陷時期 濟難至力[/center]   日軍侵華,人民塗炭。該會發起組織“中山海外同鄉濟難總會“,海外僑梓熱心響應,分會遍設世界各地,輸財輸力,購米回邑施賑,各區計口援糧,按戶助款。設立難童收容所。複於澳門設立難胞收容所十餘處,庇護數萬流亡邑人,供給糧食,曆時半載。據民國35年7月出版的《中山月刊》報導,當年施賑,“邑人賴以存活者不下十萬人”。抗戰勝利後,中山縣冬令救濟會以縣民久受敵人蹂躪,元氣大傷,雖已光複,但嗷嗷待哺者衆,函請該會撥款救濟,該會立即滙款施賑。又如資助邑人歸鄉,救助貧苦等善舉,亦不遣餘力,不勝枚舉。 [center]興學贈醫[/center]   該會曾設有小學及診療所,免收學費,贈醫施藥。可惜小學因教育例所限,已停辦多時,在大角咀開辦多年之夜小學,亦因業主收回校地,至今尚未恢複,而該會對會員子女學業素表關懷,爲獎勵勤奮向學,設立助學、獎學金制度,每年撥出巨款,獎勵成績優良者;和給予家境困難者以助學金,辦理以來,得益者衆。   醫療事務,除特約港九中西醫爲同鄉治病外,並在九龍新蒲崗開設診療所,舉辦謙診,貧病同鄉得以醫治,深得同鄉贊譽。 [center]愛國愛鄉 發揚光大[/center]   近年來,祖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山城鄉變化較大,安居樂業,今勝於昔,旅外鄉親回鄉探親觀光,關懷桑梓者日增,鄉情濃厚,交往頻繁。香港中山僑商會執事諸公,愛國愛鄉熱情高漲,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爲家鄉四化建設多所貢獻。據筆者所知,1980年,該會梁沛霖會長任內,爲僑鄉培養人材起見,經會董議決向中山縣華僑中學捐贈教育基金5萬港元。該會一貫尊敬頤老,當獲悉家鄉在石岐神林山興建中山市頤老院時,亦以100萬港元捐助。1986年11月12日中山市頤老院開幕時,又送來10萬港元賀金,邑人廣泛贊揚。   此外,筆者正在起草本文之際,又從中山市第一中學傳来喜讯,中山侨商会梁?霖会长等不久前曾到市一中参观,获悉该校筹建图书馆,又以该会名义认捐图书馆建筑费10万港元。   香港中山侨商会70多年来,敬恭桑梓,一如既往,贡献良多,爱国爱乡,感人至深。在本文结束之际,谨祝香港中山同乡会发扬光大,长发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