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育家梅李今英略傳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4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鄭天倪摘錄
梅李今英,原籍中縣人,一九O一年出生於美國加州聖地巴巴那埠(SantaBarbra·CaIifornia),七歲時隨家人返石岐。青少年期是曾就讀於當地基督教辦學校並昇入縣立女子中學,直至一九一七年高中畢業。在校最後一年曾兼任該校初中及兩間教會學校的教員,同年參加全省中學統攷,成績優異,名列第一。畢業後被任爲廣東省女子職業學校教務長職務。
1919年我國大學首次招收女生,她攷上北京大學,因受所任教學校師生懇留,放棄入學機會。1920年又攷取南京東南大學,乃決心辭職就讀,次年因經濟困難到當地教會辦的女中及新民中學兼課,藉以繼續攻讀。1922年作爲該地基督教代表之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基督教會議,並在會上發了言。畢業後任教於香港聖保羅女校,一年後以高薪受聘回閩任教於集美中學。不久父死,她返中山奔喪,由於邑中各界人士懇留,她辭去原教職,就任中山女子師範校長。在校長期間,她克服種種困難,扭轉混亂局面,進行改革,使學校逐步走上正軌,取得一些成績。她還兼任縣婦女協會主席,爲維護婦女權益作過工作,曾受鄉人贈給“婦女明星”錦旗一面。在一次瞻仰國父孫中山故居返岐途中,遭到歹徒截劫槍擊傷手,傷病中想到前途,決定辭職赴
美深造。
1927年她與梅迪光在滬結婚同,她到美國繼續入RADCIFFE及哈佛大學攻讀教育學及世界婦女等課程,1932年取得碩士學位。在美國期間,擔任劍橋中國留學生會會生長職三年,經常參加社會上大小集會,介紹祖國情況,以糾正美人對中國的岐視與誤解。1936年返國後,受任浙江大學教援職,曾總結多年講援英語經驗,撰寫《英語教學法》的論文。翌年她攜同兒女往滬探看姐姐,適遇侵華日軍轟炸杭州,上海受圍,無法返杭州,逼得從滬逃往香港,到港後任教於真光書院。
1941年日寇大舉南侵,香港淪陷,環境異常惡劣,終於1942年6月設法逃離此孤島,經澳門過廣州灣(今湛江),曆盡千山萬水到達貴州遵義,不久得友人介紹在“浙大”受當時軍部委託所辦軍官外語補習班擔任英語系主任,授上校銜。由於她教援有方,學員成績優良,1943年榮獲國民政府援給光華甲種獎章一枚,以後一直任職至1945年抗日勝利止。同年十二月她丈夫梅先生因積勞病逝於遵義。未幾,浙大遷
回杭州,她繼續任該校教援職並將其夫生前藏書共十大箱獻給“浙大”。
解放戰爭臨近滬杭等地,經親戚的勸說,她從杭州經滬坐船到香港返回中山石岐暫住。不久受嶺南學校之聘到澳門任該校女生部顧問兼英語系主任,迨後南中國大學在澳門創立,她受聘兼該校教援職。此時,她在澳門始與在美之友人聯繫上,彼邦朋友希望她全家赴美。而當時她的三個女兒先後畢業於中學,亟待深造,1949年三姊妹先行赴美,她與最小兒子一起,仍留澳門任教。直至1952年經女兒的敦促,乃決心前往。她自從1952年起1980年止在美國,除於1962年間應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聘請,到該校講學半年外,在美長時間從事教學、學術研究和著作工作,概括有如下方面:一、任美國凡爾蒙州普納市普納學院客寓經理。
二、在麻省劍橋市當格納博士(Dr.C.S.Gardner)的助理研究員,做過下列工作:
1、編寫大英百科全書中國和日本部份的章節,但沒有全部完成;
2、編寫“美國曆史學會曆史文獻指南”中有關中國部份資料;
3、編寫十四位非美國籍遠東專家著作的全部書目。
三、在哈佛大學——燕京學院當副編輯,完成編制宋史索引,(Sung-Lndex)。
四、編寫《中國報刊精選集》滙篇(SeLectad AreicLes on china in Var ious JaurnaLs)。
五、協助編出《梅迪光信札》(Letters of K.T.Mei)一書(此書共出三版,初版是國立浙江大學出版的,書中大部分是用英文寫的,她協助翻譯其中地名、人名等部份)。
六、完成《中國女》一書。
七、編寫梅李今英回憶錄,書名《山高水長》等。
1986年冬,筆者接到六妹從加拿大來信,據雲曾到美國探望過今英四姨,得知她早已退休,住在一套公寓中,她的兒女多住在附近,經常探望她。她精神很好,八十歲的高齡還在教援一位德國學生學英國文學哩,可謂誨人不倦了。
(注:本文摘自梅李今英回錄《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