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赤子情 丹心報中國
——記澳籍華人、保鮮專家李永申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4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鄭嘉銳
祖籍中山的澳籍人、氣調保鮮專家李永申先生,願抛開他在澳大利亞經營了數十年的事業和家庭,獨自來到中國,把他的聰明才智、理想和技術,貢獻給中國的四化建設事業,這樣一個海外赤子丹心揤效故土的事迹,確實使人感
動!
1987年5月15日,我國首家生産套氣體調節保鮮設備的新型企業——中興保鮮設備有限公限,在廣東省東莞市正式開幕並投入生産。這家公司是由中國包裝總公司、廣東省包裝總公司、武漢鋼鐵公司、東莞市工業公司和李永申先生在澳大利亞的CEPEC公司合資經營的中外合資企業。這座占地面積達八萬平方米,擁有先進的多種專業設備,採用當前國內外的先進技術生産的企業,將向國內外提供組合式保鮮冷藏庫和獨特的“C.A.”氣體調節保鮮設備(年産能力爲500噸級保鮮冷藏庫1000套)。這在我國目前尚是第一家。
這座現代化的企業從1985年7月動工興建到全面投産,雖然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但從它的發起、定點、設計和建成,都是近十年來李永申先生嘔心瀝血,長期探索和實踐的結果。
李永申先生1929年出生於中山市環城區恒美村,七歲隨父親旅居澳大利亞並在那裏求學。由於父親的早逝,他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艱苦努力,終於學成畢業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從青年時起,他就有強烈的熱愛中國之心,參加了澳州僑青社,並擔任秘書多年,積極從事華僑的愛國活動。經過多年悉心的艱苦鑽研和對化學氣體的研究,1956年他設計了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大火炬,受到人們的矚目。以後他又研究了不同水菓的生長特點,運用自動調節冷庫中空氣成份的容量,讓水菓按照需要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並加以適當的低溫處理,使水菓處於半休眠狀態,大大延緩水菓的成熟時間,以保持品質質新鮮的原理,首先發明了“C.A.”貯藏氣調保鮮技術,在澳大利亞獲得了專利。並且獨自經營一間專門生産這種氣調保鮮設備的卡普科(CAPCO)公司。據說,這種先進的保鮮技術的實際應用,在世界只是近二十年的事。李永申的這項重大的發明,曾使得當時蕭條一時的澳洲蘋菓生産,獲得了振興,因而使他受到了人們的贊譽。目前,只有在澳大利亞、美國和意大利,能生産這種先進的保鮮設備。而中興保鮮設備有限公司的建立,也改變了我國保鮮技術落後的關況,使我國能躋身成爲世界上能生産這種保鮮設備的少數國家之一。李永申先生早就懷著要把自己掌握的技術貢獻給中國,爲中國建設服務強烈願望。1975年他第一次回到中國,便開始了他的探索。八十年代初,他在澳洲接待了廣東省果菜攷察團,並向廣東省捐贈了一套設備,幫助廣省果菜公司建成了第一座利用“C.A.”水菓保鮮技術的冷藏庫。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套設備沒有很好地利用,使李永申感到非常失望。以後,他應邀到北京、大連、青島等水菓産區攷察和講學。並先後供應給北京、大連等地三十多套這樣的保鮮設備。1984年他隨聯合國組織的專家代表團到我國攷察,他目睹我國水菓保鮮技術的落後,更決心要把自己的技術帶到中國,以幫助中國建設現代化保鮮工業。他的倡議得到了廣東省領導和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經過和有關部門領導到中山、新會、東莞等水菓産區實地攷察,反複磋商,最後選定在“水菓之鄉”又交通便利的東莞市建立中興保鮮設備有限公司。1985年他受聘爲東莞市經濟技術顧問,就任中興公司的副董事長,從此他就全身撲在中興公司的建設上。自此以後,他放下了自己數十年在澳洲苦心經營的事業和家庭,只身來到東莞,再一次開創他的事業。起初,廠房和宿舍未建好,市領導安排他住賓館,他不住,卻甘願住在東莞市經委機關的一個房間內,一半作辦公,一半作臥室,每天他自己煮飯、洗衣,“獨立”生活。在簽訂合資合作合同時,有關部門提出,他的技術也可折價入股,但他堅持表示:除了現金入股外,全部技術由他無償提供,不要一分錢報酬。在企業建設和産品設計的指導思想上,他提出引進國外先進的關鍵設備與自行設計、制造配套設備結合,引進國外先進樣機與消化、吸收、自行設計産品相結合的意見。他精心規劃,分期實施,使廠的布局合理,節約基本建設投資,提高了投
資的效益。他還曾親自去西德、意大利、澳洲選購設備。他堅持既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又自力更生設計安裝,只要能在國內購買或制造的,就不花外滙去買。這樣就爲公司節約了數十萬美元的投資。如發泡塑料生産線,只從西德引進了EPS主機和電腦,其餘附屬部分用國産貨,光這一項就少花了五十萬美元。
如今,他蘊積多年的報效中國的心願,終於如願以償,變成了現實,他的赤子之心,已經開花結果。初時,有些澳洲朋友對他的行動不理解,笑他傻。他說:“我不傻,我的事業在中國,現在是很好報效中國的機會了!”他的太太和兒子對他的行動也不夠理解,後來得到他的摯友、澳洲愛國僑領鄭嘉樂先生的支持豉勵,終於願意來東莞與他一起生活、李永申又動員了他學電腦的二兒子志中從澳洲來到東莞,和他一起創業。他說:“我的事業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我的家庭和我的朋友都支持我,祖籍人民支持我,我一定要在中華大地上,大顯身手,再創一番新事業。中國那麽大,水菓那麽多,保鮮工業市場那麽廣闊,再過十年,相信環境就會完全不同。那時再回頭看曆史,更會覺得今天是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