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先父台灣歸來三年的點滴受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4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張漢文
先父張月朝從十九歲(約一九一四年)起隨同鄉張惠南、張耀南(均茶行高級職員)到台灣美時茶行謀職,先後當過工人和職員,到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七日才以八十七歲垂老身軀,經港澳回到中山與兒女團聚。在台灣期間,他經過了甜酸苦辣的曆程,也長期受過國民黨的宣傳蒙蔽,但也泯來不了他愛國愛家的良知和熱心。可惜他在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去世之前體弱多病,不能爲統一祖國出力。但在他回來定居的三年間,通過多處地方參觀游覽,耳聞目見,感慨萬千,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有了活生生的現實對比,自然而然修正了原來一些看法,對社會主義祖國增加了信任感和向心力。這方面他有如下反映:
(一) 贊成共産黨提出的統一祖國的主張
當他踏入大陸第一天就對親友講明自己是贊成台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的政策。主張國民黨跟共産黨“唔啱講到啱”。以後當聽到葉劍英委員長的九點主張之後,再一次表示贊成和平統一的倡議和“三通”的措施。他還說:台灣國民黨內部也有不少人贊成和平統一,不過台灣仍然處於高壓政治的情治下,贊成統一的人也不敢多講,更不敢公開講。他相信始終有日會“走呢(這)條路的”。
(二) 贊成黨的對外開放政策
父親回來定居後,講自己在台灣時經常收看到大陸新聞,對國家正在採取對外開放的政策粗淺知道,他對開放政策是十分贊成的,他對我們說:過去共産黨一度搞閉關自守,事實上閉關鎖國,古今中外都是行不通的,不重視借助外力搞建設的做法不高明。認爲“現在咁(這)樣,搞經濟建設大有希望“。
(三) 感激新社會對自己後代的培養
父親回來的第一個月裏,親屬從四方八面來趕來團聚,有時飯桌上圍滿十多人,他知道各人情況後,感慨地說:“過去,父親(指我的祖父)在世時也是一個大家庭,吃起飯來圍滿了大群人,但是長輩幾代人的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生活條件、物質享受等方面都比不上你們現在。過去我們七兄弟,只得一人到過香港念過英文書院(相當高中畢業),現在直系親屬中,男女的大專生超過十人;過去家裏只有務農和開小店,現在在政治、經濟、文化、衛生等各界裏面都有服務,而且當幹部的不少,只有今天的新社會才能大批培養了人才,過去我們家族幾代人都沒有這樣的機會。
(四) 感到祖國正在專心建設,前途無限
當父親到廣州、佛山、珠海等地探親訪友返回中山家裏後,情緒特別好,滔滔不絕地敘述見聞。比如說他的出生地——珠海南屏鎮,他認爲過去南屏只是個窮鄉辟壤,現在工農商學齊發展,百業興旺,旅遊方便,公路暢通,人民安居樂業,是個有名有實的大集鎮。“共産黨真有本領搞建設”.
他認爲台灣電台說大陸同胞還未解決溫飽問題,其實是一種不符實際的宣傳。有一個晚上,他在中山家裏看電視,看到了遼寧省營口市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新聞報導畫面時特別留意,看後便說:我看解放軍軍營設施很好,被鋪疊得整齊、軍人身體健壯,精神奕奕,那裏象台灣電台所講的“大陸軍人衣著破爛、皮黃骨瘦那樣糟”。
我也想過,長期在外的父親,回來時間不長,那有這麽快的認識轉變,不外是他具有絕大多數中國人所具有的愛國心和良知,祖國大陸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