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英才--热爱乡梓的李生发先生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4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昭南
旅港乡亲李生发先生是我市沙溪镇涌头村人,他是我在小学时代(1924——1928年)读书时的同学,他热爱体育运动,也是我们篮、排球的运动员的朋友,他于1936年赴香港,在永吉街一号建昌金山庄当学徒,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陷入日寇之手,建昌金山庄倒闭,他搭难了船返回家乡从事农业,亲眼看见日寇残杀索然无辜村民,当地大天二恶霸滥征苛捐杂税,残害群众,仅有两千多居民的涌头村就被饿死近三百人等等事实,他心情沉重,自少就有关心家乡变化、乡亲疾苦的感情。
1945年秋,日寇投降,建昌金山庄复业,李生发应召返店工作,为旅居各国的华侨服务至1954年。以后,他另谋出路,曾在香港西贡开过腐竹厂、制衣厂、织布厂和塑料厂。后来曾经百货行业上稳定下来,把业务发展到台湾、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地区,他的三个儿子和媳妇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经商本领,也乐意帮助父亲发展业务,因此他的事业有成,鸿图大展。
李生发自知知识浅薄,难成大业,所以,他在建昌金山庄工作期间,即与几位同事去兵头花园的补习学校进修。后发现同事林帆(中山石岐人)、李天民(中山大涌大岚人),学业进步很快,乃给予精神鼓励与经济支持,结果林帆得以完成中等学业课程,不负生发的期望。
1949年祖国解放后,李生发决心为祖国培养人才,乃于1950年送林帆、李天民投考祖国名牌大学。林帆一枝独秀,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均榜上有名,后来他选择了北大新闻系,在学期间,他勤学苦练,成为北大的高学生。1954年他在北大毕业后,没有返回香港,留在祖国从事新闻工作,并曾出国考察。“文革”时期,他虽受害,但仍然勤勤恳恳工作,后出版著作十多本,对新闻事业贡献殊大,他现在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为祖国培养研究生,最近还准备出国讲学,林帆同志学业有成,绝不忘本,每逢假期返港必定探望生发,以兄事之,而生发夫妇有时去上海探望林帆,也住在林帆家里,林帆还陪同生发夫妇畅游南京苏杭等地,彼此亲如兄弟,有若一家。最近,林帆教授应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及浸会、树人等校讲学,临行之前,又留下机票在新华社香港分社代交生发夫妇,再邀他俩到上海旅游,可见他们之间感情深厚。
从资助林帆回祖国大学深造此事,我们可以看出生发眼光独到。不失为当代的“伯乐”,同时也体现出他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事实上,造就一个林帆,以后开花结果,则为祖国培养出成千上万人才,回顾生发资助林帆上大学读书时,他不是什么富商巨贾,而是靠工资过活的一般工人,他和林帆的关系也只是同事关系而已,他这种爱才的高贵品质,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李生发对家乡是十分热爱的。他从一九四五年离开家乡至一九七九年,三十四年没有回家一行。可是他是很想念家乡的。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他跟旅行团去广州参观。这次旅游,他看见祖国在起飞,从事实中他增强了对祖国信心和家乡的怀念,自此,他从1980年起连续三年,每年都返家乡一次,受到乡亲们的笑脸相迎,他看见个个老人都红光满脸,精神饱满,跟1945年老人们瘦削腊黄的脸色完全不同,他还参观了大岚、涌边、港头等邻近几个村庄,都和涌头村一样急剧变化,这就激发起他对家乡更加热爱,决心与乡亲一起办三件大事。
一是修缮校舍。涌头小学已有五十多年历史,曾培育过不少人才。但因年久失修,有些课室墙壁已倾斜,如遇风雨随时会有倒塌的风险,对学童生命安全威胁很大,抢修校舍刻不容缓,1983年,李生发和村的干部一起,积极串联热心家乡福利事业的港澳同胞及村中群众捐资得款约二十万元,将校舍重建,于1984年落成,使村里学童获得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是组织“康乐老人院”。李生发回村时,看见村中六、七十岁上的老人不少,他们健康活跃,早上多去自留地种植蔬菜,早饭后便五、七伙人蹲在街边或祠堂门口下棋、玩纸牌作乐,但没有一个舒适的场所。1986年,李生发回乡时,征得村干部同意,他一马当先出钱将涌头村里的“大王庙”加以修饰,购置一些台椅,订阅了七份报,并配以麻将、象棋、军棋、扑克牌等,成了老人的娱乐场所、后来又组成“康乐老人会”,得到港澳同胞和村民乐助基会,筹得贰万五千多元。之后便邀请四百老人入会。由于会章规定;入会老人百年归老后,可领丧葬费百多元,因而深得村民赞许。
三是铺设全村水泥路,美化村中环境,随着人民生活的好转,沙溪镇所属各村都积极铺设水泥路,美化周围环境,涌头村乡亲也决定筹集资金解决此项建设。计划铺设全村主干路面需款约三十万元,已有一位姓张的旅澳门同胞认捐十万元,其余款项各方面人士正踊跃认捐,预计今年冬天可以准备内前往台湾、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地,向旅外乡亲报告家乡建设喜讯,串联他们向家乡捐资。
李生好先生今年已有六十三岁了,他时时处处以“为善最乐”的精神见于行动,并要求自己今后能够做到“日行一善”,继续为社会和家乡谋福利。诸葛武候有言:“勿以善小而不做积小善便成大善”。李生发先生正是这样努力地去做,因赋七绝一首以赞之。诗曰:
[center] 为国培才最堪嘉,[/center]
[center]种国结果振中华。[/center]
[center] 同胞物与皆吾爱,[/center]
[center]天上婵娟照万家。[/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