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锦回女士事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5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薛锦回女士事略
薛锦回女士(1905-1985)是本邑三乡人。其父薛三镛,在上海经商,他出身于书香之家、能书山画,共有四个妻子,十五个子、女。薛锦回是第三个妻子所生,为长女,排行第十,自幼聪明,受父宠爱,留学美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家政系。1928年在上海与张惠长结婚。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过中山县妇女协会会长,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县妇女工作委员会主委,中山小学校懂事长兼校长。1949年迁居澳门,后随失去了台湾。他是以为抗日爱国者。
[center]一、 支持丈夫北上抗日[/center]
1932年,张惠长发动空军签发了“暂不参加内战,不再为任何人工具”的通电。组织广东空军一个混合机队,北上抗日,支援十九路军。张氏的行动,得到薛氏的同情和鼓舞。正因为张氏的反薛抗日,激怒了蒋介石,命令空军集中安徽蚌埠,准备惩办张惠长。在这个时候,薛锦回斡旋于孙科、吴铁城之间,张氏才能幸免,后调任古巴工使。薛氏和女儿张杜白一起同张惠长到古巴去了。
[center]二、 任中山妇协会长,参加抗日[/center]
1937年10月,张惠长任满回国,就任中山县县长,薛氏随夫回到中山。由于薛氏抗日爱国态度鲜明,曾被推荐为中共中山县委领导的“中山县战时妇女协会”会长。该会日常工作由共产党员刘紫云、程志坚、高平、郑秀等处理。薛氏也参加过活动。特别是1939年7、9两月横门保卫战中,她表现积极。当时,“妇协”主要办了几件事:一是在全县九个区都成立了分会,会员发展到一千多人。妇协成立后,立即举办了妇女骨干培训班,办了二期,工六十人。培训内容:“妇女运动历史”、“国共合作宣言”、“救护常识”、“军事知识”、“论新阶段”,教唱抗日歌曲等。还请中共中山县委的领导人来讲课,薛锦回也曾在训练班上讲过话。二是在两次横门保卫战中,县委领导人孙康、阮洪川、谭桂明、曾谷等和张惠长一起奔赴前线指挥作战。“妇协”也不落后,薛与共产党员刘紫云、程志坚、高平、郑秀等组织妇女到前线,做救护伤员,送医送药,送茶送饭等工作。
1940年1月1日,张惠长卸去中山县县长职务,薛锦回也随夫到了澳门,住了一个短期后单人返到上海。1942年初,香港沦陷后,张惠长撤到中山县黄布镇,转赴鹤山县,薛氏不久也冒险由上海转到香港,到了鹤山县。1943年薛氏在鹤山县担任“中山儿童教养院”的名誉院长。她亲自召开置妇女上街宣传,发动各商号招募粮食、衣服、棉被、金钱等,以救济饥寒交迫的难童。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惠长重任中山县县长,薛锦回携带约一百名孤儿返回中山石歧镇。
薛氏返到中山后,主要做了几件有益的事。一是担任中山县妇女工作委员会主委,主持中山县救济院的工作,救济院又名为“中山难民收容所”,是和中山难童所合并而成。设在石歧莲塘街郑氏三工祠。此时收留六至十九岁的为难童、十九岁以上的为难民。对难童按小学课程施教、分为六班。他们生活有次序,早上五时起床、做体育活动、搞个人卫生,升旗、会操,八时上课。课堂是流动的,时而在操场、时而在宿舍,时而在天井、教师依时上课。下午是难童的工作时间,有的编织、有的垦植,有的饲养。膳食简单,每餐每人六两米饭、菜金二十元,只有青菜和一锛盐,生活清苦,营养不足。1946年初,薛锦回认为难民和难童合在一起不妥,取得张惠长和各界人士支持,把难童和难民分开。改名为“中山县育幼院”。日常生活委任别人负责。1947年春,有孙科夫人陈淑英为董事长,孙乾夫人苏仲英为院长,育幼院逐年好转。在抗战胜利后,各方面困难还很多,薛锦回在这方面是开了一个好头。
二是积极办校。1946年8月,她为了纪念孙中山而创办一所小学,命名为“中山小学”,地址设在寿山里,薛自任校长,以后聘请有教育经验的蔡翊明为校长。与此同时,她在四区(既现在张家界、南朗两镇)筹建四区中学,亲自选择大车村山麓为校址,薛氏从张家田产中,拨一百亩田为经费,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成。
三是推行扫育教育提倡婚姻自由。抗日胜利后,她主持县妇委会时,借用一中科室,举办妇女识字班。为了选择课本教材,她常叫在广州读书的儿子张道生选购。那时,中山买卖,包办婚姻很严重,薛氏针对此情况提倡集体结婚,提倡结婚自由,以保障妇女权益。
1946年底,张惠长卸任县长后,薛锦回也返到中山县四区大环村,常来往于港澳与上海之间(在上海其父给她留下十间楼房的产业)。1949年她到了澳门,后随张惠长去了台湾。
由于张惠厂过去访日反蒋,蒋在张氏的档案中批注了“永远不能起用”字样。所以,张氏在台湾不受重用,生活清苦。张氏要骑自行车买菜,薛氏就去做家庭教师,和靠在香港的亲戚陈政的帮助。1970年和1977年,她先后两次陪同张惠长到美国探亲访友。1980初,张惠长怀念祖国大陆,向人表示要回归祖国大陆定居,但在1980年7月17日,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台北。
张氏逝世后,薛氏曾一度投靠在台湾的养子张道明。不久,被在美国的儿子张道城街道美国去,连国民党的抚恤金全部不要。可是,由于他不惯住在老人院,且因同房还有一个神经不正常的老人,她于是转到胞妹薛锦园家里,后因生活不习惯,就再度返回台湾,过孤独的晚年生活。以后,经过多方疏通台湾方面有关部门人员,和取得香港移民局同意,薛氏获准作为旅美经香港逗留七天的机会,在1985年1月16日到达香港。可是,由于旅途疲劳和激动,她到港当晚却心脏病突发逝世。她发病之前曾表示要回祖国大陆,到北京见邓颖超大姐,控告蒋介石的大逆不道行经。后来,台湾当局对薛氏的居所进行搜查,发现她写了一大叠揭露蒋介石的秘闻,就把审批薛氏处境的台湾官员抓入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