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黎民惠烈士牺牲四十六周年
黎民惠烈士事迹征集小组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5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center]一[/center]
黎民惠烈士,小名黎一平,曾化名马启贤,一九二〇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中山县第四区(今中山市张家边镇)大环村。父亲黎祝南是旅美华侨工人,一九二六年回国时,把积蓄购置田产四十亩,并建碉楼房屋一座,又与侨商合资在香港开办了嘉华百货有限公司。一九三一年,民惠在大环小学毕业后,跟随在嘉华公司任司理的叔父到香港华仁英文书院念书。一九三五年秋,他离开香港到广州太中中学高中一年级就读。
[center]二[/center]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全民抗日战争爆发,下旬,中共党组织在广州发动和领导了有各界人士十五万多人参加的抗日大游行,黎民惠参加了这些活动,同时加入了广州学生抗故同志会。在“学抗会”中共支部的教育下,一九三八年一月黎民惠由吴凤珠(吴清)介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三八年一月,在省委领导下,广州八个爱国青年团体联合成立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黎民惠受
委托,返中山与“中中别动队”主要成员阮洪川联系,邀请该组织参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日寇侵占广州。是日凌晨省抗先一行六百多人满腔悲愤撤离广州,到达四会县后,由战时动员委员会编成四十一个战时工作队,分发到全省各地去。黎民惠担任其中一个工作队的队长,被派往广宁开展工作。在出发之前,抗先为建立领导的核心,十月二十七日在四会县凤凰山举行临时全体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出邓明达等二十三人为总队部委员,黎民惠也被选入。
在抗先驻广宁特派员黄泽成领导下,黎民惠等协助,建立了抗先广宁县队部,积极开展工作。得到总队的肯定。
十三集团军去,从事政治工作或军事工作。黎民惠带领工作队从广宁县到达曲江,找到了抗先副总队长陈恩。根据组织的安排,黎民惠考入了第四战区的游击干部训练班。
[center]三[/center]
一九三九年三月下旬,抗先总队部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在曲江县召开,黎民惠在会上响应总队部的号召,表示决心在结业后到前方去,四月,游击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党组织安排黎民惠回中山,他参加有二十人组成的政治队,派往在中山县的第六游击区工作,归司令部的政训室领导。出发前,省委把黎民惠、关晃明、符夫、叶弃、区葆龄等共产党员组成了一个党支部,由黎任支部书记,关晃明任副书记。他们到中山县后,由东南特为宣传部长杨康华通过中山县委青年部长黄峰,把该支部关系转由中山县委直接领导。从此,黎民惠与中山县委梁奇达副书记联系。
政治队队长陈╳╳是坚决反共的军统特务分子,到中山不久,即同游击区副司令吴╳╳勾结走私,发国难财。在国民党军队里任政治队员的黎民惠,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了情况,他还利用与县长兼守备总队长张惠长的乡亲世谊关系,在不暴露政治身份的情况下,让支部的党员利用一切公开合法的场合,团结教育官兵,进行抗战宣传。为了避开政训室的怀疑,他鼓励政治队内爱国分子分散下乡,配合地方党和抗先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当时党支部注意发展党组织,王锦鎏同志就是在这个支部的教育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后来成了珠江纵队初创时期的战斗骨干。
一九三九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并秘密下达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此时,林╳╳已回到中山任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便加紧部署,策划向革命力量进攻。黎民惠在政训室收集到这些重要情报,立即报告县委,引起注意。是时黎民惠曾由县委书记、中山抗先负责人孙康的安排,到西桠的游击干部训练班讲授军事课程。他还利用下乡之便,在县委,县抗先的支持协助下,到张家边、大环、小引、藜村和珊洲等乡村召开座谈会、调查会、同抗日积极分子叫朋友。他曾赠送一辆自行车给小引村以贩报为公开职业的李展雄大哥(县委交通员)以便工作使用。
[center]四[/center]
一九三九年七月中旬, 日寇觊觎中山横门沿海,企图入侵中山。中山县委根据东南特委的指示,动员全县党员和群众,积极投入备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游击区守备部队亦积极备战,黎民惠和区葆龄、王锦鎏等在小引、珊洲一带协助工作。他们与地方党和抗先组织联系,使军民双方通力协作。七月下旬,日军进犯横门,形势危急。黎民惠、王锦鎏闻讯,立即请李展雄前往西桠村报告孙康同志;他俩则匆匆赶到珊洲村,动员当地群众和守军,加强戒备。次日拂晓,日军陆战队强行登陆,前哨分队朝着珊洲方向开进。黎民惠鼓动珊洲村自卫武装青年,一起冲到大江山边,大尖峰下,占领有利地形,与驻地守备队一起迎击侵略者。横门抗击日寇登陆的战斗打响后,中山县委领导的集结队、别动队的武装和广大抗先、妇协队员,纷纷奔赴横门前线参战。黎民惠曾先后与欧晴宇、缪雨天率领的集结队,黄旭率领的五区抗先武装,介绍战况,研究地形,共同战斗。
战斗激烈时刻,县委书记孙康,亲率抗先武装奔赴前线参战,县长兼县守备总队长张惠长也亲临前线督战。守备部队与抗先武装并肩战斗,在全县民众支援下,坚持了七天七夜,击退了日寇的多次进攻,迫使他们退回海上。
九月上旬,日寇再次增调兵力进攻横门地区时,黎民惠等人与当地抗先、妇协组织加强联系,做好战斗配合和支前工作;共同抵御进犯的敌人。此次战斗持续十多天,守备部队和“抗先”武装力量在广大群众的支援配合下,击退了敌人多次反扑,最后乘势出击,大量杀伤敌人,又一次迫使日寇退回海上。在最后一次反击战斗中,守备队有官兵三十二人英勇地献出了生命,保卫了民族的尊严。政治队员关晃明也光荣牺牲了,他是南海县九江人,华侨子弟,原是香港赈济会第三回国服务团的副团长。
[center]五[/center]
横门抗战结束后,中山县国民党顽固派慑于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先后取缔中山战时妇女协会和抗先,并阴谋迫害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孙康由于事前得到密报,才摆脱军警追捕,转移到长命水村去。黎民惠接受县委的任务,由党支部派出符夫一起护送孙康往澳门抵达香港符的家里,与东南特委取得联系。
中山县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被破坏后,十月四日,日军从大涌、叠石、横门三路登陆,于五日中午曾侵占县城石岐。
日军暂撤离石岐不几天,国民党当局从斗门返回石岐。同时,第六游击区编入第一游击区(辖南海、顺德防务),仍由吴╳、吴╳╳任正副司令,指挥机构合并在石岐。原第一游击区政训室上校主任冯╳则从南海县前来石岐就任政训室主任。冯来中山后,与国民党县党部司令林╳╳臭味相投,进一步全面迫害抗先组织。黎民惠在政训室内,把冯的言行、政治企图,以及勾结托派的罪恶活动,及时报告县委。为了痛击顽固派破坏群众抗日组织和迫害共产党的阴谋,教育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县委领导了反击反共逆流的斗争。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初,冯╳执行其上级的密令,下手整顿政治队,想把一些活跃的队员调往前线各中队去。党支部认为,这是党掌握武装的最好时机,应该将计就计。在政训室中尉干事董世扬(中共党员)的暗中协助下,把一些党员调到装备较好的中队去。黎民惠到了守备第一中队任中尉政训员,驻横门前线的珊洲村。在这期间,他注意搞好官兵团结,依靠当地群众,共同守土抗战。此后,日军虽然不断对横门沿海地区进行搔扰,直到一九四〇年三月,大的骚扰就有三、四次,但均被当地军民击退。
黎民惠为了教育守备部队官兵,以政治队名义组织演出救亡话剧《流寇队长》(该剧曾在延安上演过,得到党中央领导的肯定)。为了演好该剧,黎民惠亲自扮演正面男角,并特邀石岐第一混合授课处教师李蕙扮演正面女角。曾在中山大戏院公演,获得好评。黎民惠和李蕙由是相识,进而相爱,结为抗战伴侣。后生二女,因环境所迫,均送给别人抚养。李蕙坚持在开平、鹤山县搞地下革命工作,一九四五年三月患病身故。
[center]六[/center]
一九三九年四月,中共中山县委第二次武装工作会议曾作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在此前后,县委先后派出不少党员在五桂山区和边缘的乡村进行工作,经营这个地区,准备打游击。
一九三九年夏天,根据县委的部署,黎民惠也曾动员政治队人员进入五桂山区的长岗、石鼓挞等乡村活动,并布置关晃明、区葆龄、王锦鎏等进行社会调查。他们从军事斗争的需要去调查各居民点的水源、交通和粮食产储等情况。
一九四〇年春节,民惠遵照党的指示积极收集武器,通过董世扬从政训室弄出来一枝步枪,交党员符夫带返大环家里然后转交给县委。以后他们还组织过一次类似的行动。国民党部队最后撤离中山县时掩埋了的一批武器,民惠也探明具体地点,及时报告县委处理。一九四〇年一月,国民党的军政机构又进行调整。管辖南海、顺德、中山防务的第四战区第一游击区和其他杂牌部队合并,该称为第七战区的挺进第三纵队,袁带任司令、林小亚、屈仁则任副司令。吴飞调任中山县长,吴康楠任政警总队长兼守备总队长。张惠长在中山县内的党、政、军实权至此全部易手。一九四〇年三月六日,日军在大涌、金钟、叠石、唐家等地登陆,国民党军政主要人物闻风而逃。次日,日军再度占领石岐,中山宣告全境沦陷了!
七日拂晓,坚守在横门前线的守备第一中队,仍不见海面上有敌人的动静,情知有异,黎民惠即按县委原定的指示,把队伍向五桂山区方向撤退。上午八时,守备队第一中队抵达大环村口时,从唐家入侵的日军,已由岐关东路从南村口进入大环村,直奔村北,企图堵截我驻横门守军的退路。此时,幸得老石匠冯玉田冒险冲出村北,通知黎民惠等绕路避开,一中队官兵在水松林处(今大环变电站对岸)泅水渡河转移到张家边、沙边、经濠头村附近山地转入了五桂山,掩护沿海各村向山区撤退疏散的群众。
中山县沦陷后,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黎民惠随“挺三”部队撤至鹤山县金刚、玉桥一带。这时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各地挑起严重的反共事件,中区特委委员黄泽成通知黎民惠把在“挺三”的党员和爱国青年撤离出来,分别安排在肇庆、港澳等地待命。当时民惠的家人住在澳门亲戚处,他曾向母亲要了港币五百元,解决自己和战友的生活费用。
[center]七[/center]
一九四〇年四月,根据中区特委的决定,黎民惠带同原“挺三”部队内撤出的王流(王锦鎏)、王鼎之、董世扬等八名党员和一批爱国青年集中在新会县荷塘乡,由方群英、梁棉分别带引进入顺德西海游击区,林锵云亲自安排他们的工作。
黎民惠到了顺德西海后,化名马启贤,被安排到吴勤任支队司令的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去,在第一大队第一中队任政训员,负责中队内党的工作和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时该中队在南海县的民乐市、官山、西樵、杏市一带进行抗日活动。十月,他同郭汉冲、郭汉、吴声涛等中队负责人一起,遵照刚成立不久的珠江三角洲中心县委的指示,加强了党支部的建设,在小队建立了党小组,同时整顿了部队。当时全中队公有一百三十多人;武器有迫击炮一门,重机枪二挺,轻机枪三挺,步枪八十多枝,短枪十多枝。部队经过整顿后,政治军事素质和纪律性都有明显提高。虽然大队长刘╳、副大队长张╳╳先后叛变革命,但第一中队始终为我党所掌握。随着部队力量的发展,根据中心县委和支队司令部的指示,几次抽调出人员和武装,支援第二中队、独立第一中队和南三地区各兄弟部队。
一九四一年六月,第一中队调往中山县九区,驻扎在大岗二沙(今属番禺),在党支部领导下,保卫农民夏收,打击伪军抢粮。七月七日,支队司令部组织袭击番禺沙湾的战斗。在谢立全指挥下,郭汉中、马启贤率领第一中队担负突击任务,参加作战的还有第二中队和独立第一中队。在番禺地方党组织的配合支持下,先拔除沙湾敌人外围据点,后攻入沙湾展开激烈战斗,歼敌一个连(大部)和一个警所,缴获步枪五十多枝。
[center]八[/center]
沙湾战斗结束后不久,部队进行合并整编,留在西海乡和路尾围的主力中队,仍称“独一中”。由林锵云继续兼任中队长,黄柳言仍任政训员,郭汉冲任副中队长,马启贤、梅易辰(李群)、陈广(邝明)任副政训员。
一九四一年秋,为了进一步发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心是委准备组织力量开辟中山县五桂山区根据地,派谢立全前往调查。谢知道马启贤曾在五桂山区搞过调查,在出发前曾找马进行了解。马启贤积极主张向五桂山区发展,认为该山区有群众基础,有革命种子,有回旋余地。谢立全到五桂山区调查后,基本上证实马启贤反映的情况。
九月上旬,以伪四十四师长李辅群(李朗鸡)为总指挥,纠集兵力二千余人,企图进攻西海。我游击队获知情报后,在谢立全、林锵云、刘向东等领导下,制订了对敌作战计划,召开了小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郭汉冲、马启贤在会议结束后,回到中队进行动员,准备迎战。中旬,伪四十四师一部在路尾围进行试探性进攻,被独一中击退。
九月二十三日,伪军二千余人分三路进攻西海。独一中和干部训练班共二百余人投入战斗。在指挥部的正确指挥和兄弟部队、民兵、群众的积极参战下,跟来犯之敌激战了一整天,大获全胜。是役击毙敌前线代总指挥、团长祁宝林以下二百余人,俘敌一百一十人,缴获长、短枪、机枪和子弹一大批,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
西海大捷后的一个秋夜里,谢立全在支队司令部楼上,同马启贤谈话。他说政训员黄柳言因工作需要调出独立第一中队,要马启贤接任黄柳言的职务。马启贤考虑到独一中是指挥员林锵云亲自创建的第一个主力中队,屡立战功;又是支队司令部直接掌握的队伍,担负着保卫中心县委、支队司令部和西海根据地的任务;中队里还有好些优秀骨干。并且自己水平有限,接任了簧柳言的职务,怕有负党组织的重托,故极力推辞。谢立全几经说明原委,马启贤终于接受了任务。
伪军在西海惨败后,日寇于十月二十二日,调遣近千人,配有炮兵、飞机(三架)和炮艇助战,分三路围攻我西海根据地。西海军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予敌以严重杀伤,身先士兵的中队政训员马启贤,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了!谢立全等同志很是悲愤。以后他在《珠江怒潮》一书中写道:“敌人袭击石尾岗吃了大亏,不甘失败,便倾其全力,一面把炮口对准文武庙轰击,一面用步兵向文武庙我军阵地袭来。我伏在文武庙两侧的一个班,在马指导员带领下,英勇阻击冲近对面涌边的敌人,使敌人几次企图渡过河涌不得逞。马指导员站在庙前涌边的一棵大榕树后,一面指挥战斗,一面用步枪向敌人射击,不幸被敌人射过来的子弹穿过头部,这位出色的政治工作干部在他的战斗岗位上光荣牺牲了。当他停止了呼吸时还紧紧地握着自己的枪。”
马启贤和其他烈士的不幸牺牲,广游二支队的指战员和西海根据地的群众都十分悲痛。梅易辰就西海军民取得几次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写了一曲《西海颂》,歌词中有“文武庙边,马政训员为国成仁”之句。这首歌歌颂了我珠江纵队在硝烟烈火中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根据地,同时也歌颂了为保卫和建设根据地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于一九八二年春,大环村乡亲缅怀黎民惠、黎源任、黎少华、黎耀昆、黎耀容、黄乌?、黄润伍、吕鉴洪、吕康就、柯章源、张寿耳、张信友、张榕根等十三名为民族解放事业先后献身的烈士,在村里建立纪念亭。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长欧初亲笔挥毫题名为“抗战英雄纪念亭”。
青山不老,珠水长流。
一转眼间,黎民惠烈士牺牲已经四十六周年了!值得告慰的是,他散失了四十多年的两个女儿——国红和小红,这双历尽波折的姊妹,在党组织、地方民政部门及其父生前战友的关怀协助下,一九八四年春节在其父亲的故乡——中山市大环村,终于和亲人团聚了。
烈士有知,当含笑于九泉之下!
(1987年5月9日稿
本邗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