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刘智明同志
罗章有等同志集体忆述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5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孙茵 整理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句话是一批老共产党员对刘智明同志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风风雨雨几十年的深沉追忆。
刘智明又名刘震球,生于一九八O年,于一九八四年逝世,无党派人士,中山市南蓢区合水口里乡客家籍人。他在合水口里乡出生,小时候在家乡受到革命时期革命思想的熏陶,然后再去美国。在美国曾经经营过一个小店铺,是小老板,生活比较富裕。他具有民族意识和正义感,一九三五年他从美国回到家乡,在中山县地方党的启发帮助下,主动组织民众保卫家乡,掩护我地下党和游击队,在南蓢区五桂山一带
颇负盛名,时至今日,百姓们还深深地怀念他,崇拜他。
[center]从“小老板”到革命者[/center]
旅美华侨谢月梅大姐回忆说:我于一九三三年在美国时曾见过刘智明,当年他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他父亲给他一个小店铺,他就是这个小店铺的小老板,他的弟弟和父亲都在美国经商。“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后,刘智明于一九三五年从美国回到家乡。
他在乡间有一幢很大的住得很舒服的房子,家里有母亲和妻子。他为人开朗、好客、待人诚恳亲切,在家乡很有号召力。他回家乡后,团结了很多青年,当了小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他出自于强烈的民族感,热爱自己的祖国,积极为群众办学;对抗日救亡工作热心支持,把学校办成抗日活动的一个据点。
一九四O年冬,邓展明同志由中共中山县委派进合水口里小学当教师,以公开合法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当时邓展云同志携同妻子来到合水口小学找到刘智明。刘非常热情好客,马上把邓夫妻俩带回自己家中安排住下。此时的刘智明还没有参加任何革命组织,但他有爱国主义思想,地下党信任他,依靠他了解当地的情况,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工作,两个月后就成立了四、六区工委,邓展明同志为工委书记。邓回忆说:我去半年后,谢立全、谭桂明等九区游击部队的领导同志有时去合水口里活动,当这些同志出现在刘智明面前时,我就向刘介绍说:这是抗日武装的同志。刘即心照不宣地留他们住下,给予他们工作上的方便。刘智明是一个精明、干炼、警惕性很高的人,每当这些同志来到合水口里时,他即自动地叫一些可靠年青人去南蓢镇(南蓢是一个重镇,是敌伪军的一个据点)察看敌情,及时地把情况报告给抗日游击队的同志,配合得很默契。
[center]“刘震球中队“光荣载入史册[/center]
强烈的民族感使刘智明不甘心做亡国奴,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怀着无比的愤狠;对社会上的不平事富有正义感,他敢于抱打不平,支持被压迫者。
一九四O年底,他和凌子云、甘金水在合水里组织青年二、三十人,有枪二、三十支,打着“防匪保家”的旗号,成立了“刘震球民兵集结队”。为了取得公开合法的社会地位,他在地下党的支持下,从国民党军队那里领来了“国民兵团特务大队第三中队”的番号,挂着国民党军队的招牌,受我地下党的领导。邓展明同志实际是这个中队的指导员。遇到什么事情刘都找邓商量。他们利用合水里乡小学这个阵地,组织妇女识字班,成人识字班,每周上二、三次课,教唱抗日歌曲,讲民兵战术和战斗故事等,对群众开展防匪保家、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活动。
合水口里有小铺子,铺前有个大禾坪(晒谷场),每当天空晴朗的夜晚,周围村庄的老老少少都愿意集聚到这儿来乘凉聊天,地下党就利用这个自然的宣传场所向群众讲形势,传播抗日的消息。刘智明同志积极参加这一活动,且把它搞得很活跃;当小铺子的主人因收入不好而要关闭这个铺子时,他为了保护这个宣传阵地,自己拿钱买下这个铺子,使这个阵地继续维持下去。他做事很有号召力,乡里的男女老少都支持他,所以“刘震球民兵集结队”很快就发展到贝头里、长江、灯笼坑等村,每村都各有一个小队。这个队伍发展到那里也就是我地下党的工作做到那里。
“刘震球民兵集结中队”现在已光荣地写进了《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史》这本册子,他们是有功的,刘智明同志更是有功之臣,他用统战的形式搞武装,自爱最艰苦的时候和我党的同志同生死、共患难。
一九四二年一月,“刘震球中队”密切配合罗章有同志带领的先遣队,进入五桂山区合水口一带了解民情、社情、敌情和地形等,为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创造条件。罗章有同志回忆说:刘智明同志一心一意跟党走,我们的每次战斗行动,反围攻等都得到刘同志的积极支持,他和我们战斗在一起,吃住在一起。
一九四三年十月,“刘震球中队”[配合中山人民抗日游击大队进行了“崖口伏击战”,是投毙敌二十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一九四四年一月一日,“刘震球中队”配合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击南蓢,打击敌伪军,向“义勇大队”成立大会献礼。是役毙伤敌二十余人,俘敌五十人,缴获一批枪枝弹药和物资。
一九四四年一月下旬,盘距在中山的日军一千人,骑兵一百,伪军八千,共九千多人,分兵十路围攻五桂山区,妄图把抗日游击队一举歼灭。当时“刘震球中队”在“义勇大队”的指挥下负责牵制敌人,参加掘断公路、烧毁大环桥等活动,牵住进犯的日、伪军。
当年“刘震球中队”的副中队长郭大同同志回忆说:在第一次横门战斗的时候,刘震球通过外围的统战工作把敌海防队的一个战士“挖”了出来,从而弄清了这个海防对的内部情况,由南番中顺指挥部的副指挥谢斌同志亲自研究敌情进行周密的布置,使这次战斗获得很大的胜利“反敌“十路围攻”的胜利也是由“刘震球中队”派去黄圃的梁茂鸿送来了可靠的情报,使指挥部能作出正确部署;“刘震球中队”还附设一个随营训练班,培训了一些青年,做到召之即来。一九四四年九月,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成立,“刘震球中队”被正式编入该支队,代号为“孔雀队”。
[center]不计名利地位,一心为革命[/center]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刘智明同志放着富裕的家庭生活不过,而跟着抗日游击对风餐露宿在山头。谢月珍同志回忆说:当年的刘智明同志喜欢扎着裤褪,手持小竹棒,在日、伪军“大扫荡“的日日夜夜里和我们游击队一起连续战斗了几个月,有时我们下山开会,离他家很近,他家中也有妻儿老小,但他很少回家,总是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在革命最困难的日子里,他仍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九四三年,党派谢月香同志去合水口里做群众工作。她以做小学教员作掩护,和刘智明同志一起工作。当时游击队正在合水口举办干部训练班,在训练班中发展了一批党员,有许多人觉得奇怪,刘智明同志对党的事业热心支持,对游击队是有求必应,为什么他不入党呢?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他这个人为革命工作毫无私心,他认为不入党作无党派人士,行动自由方便,可以团结联系更多的华侨,为党做好统战工作。一九四五年秋,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山地下党负责人曾谷同志指示刘智明和谢月香同志一起撤去香港后,他利用父亲从美国寄来的经济接济,在香港开了一间叫“雅式”的理发店,这样一方面是在香港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是解决一部分去香港的游击队员的生活来源,安排他们在店里掩蔽。他在香港期间仍然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一直搞华侨的串联工作,这个理发店实际上成了游击队的联络点和交通站。
[center]坚定不移跟党终生[/center]
刘智明同志领导的“刘震球民兵集结队”是“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的基础力量之一,四十年代初,他就是“刘震球中队”的中队长,当五桂山区成立联乡办事处时,他就当选为主席,半年后正式成立五桂山区第一个人民政务委员会选举时,他被选为区长,他在群众中有威信。解放后,曾在中山县当交通副科长。尽管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他也曾被下放农场吃了不少苦。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他父亲又叫他去美国,但他宁肯过清贫的日子,谢绝了他父亲的好意,对党的事业毫不动摇,始终如一。他的工资级别才二十三级,生活开支不够,他爱人就帮助别人带小孩来帮补维持。敌人在“扫荡”时把他家的房子烧光了,他也毫无怨言,连他母亲、妻子都是开朗豁达的人。虽然有灾难,但丝毫没有动摇他那颗对革命赤诚的心。直到一九六四年,广东省副省长林锵云同志慰问五桂山老区时,对刘很重视,发现他的工作安排不当,工资级别太低,认为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贡献大,解放后坚决跟党走,应当很好安排他,建议当时的中山县委把刘震球同志提为副县长,工资从二十三级提到二十一级。中山县委采纳了这个意见,又见刘的生活仍有困难,又决定每月补助三十元生活费。他作为无党派人士的副县长,分管的是统战工作,他对指导团结各阶层人士起了积极作用。
一九八四年的春天,刘智明同志因病与世长辞了,他在世时一直是两袖清风,从未利用过副县长的职务牟取半点私利。
(此稿是根据罗章有、吴孑仁、谢月香、邓展明、郭大同等同志和谢月梅大姐的回忆整理而成)
一九八六年八月廿九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