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永不磨灭的光辉业绩

——记几位参加抗日战争的中山同乡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5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国平  
  一九三八年底,在抗日战争紧张进行中,有几名青年从香港和湛江,来参加抗日战争的队伍。他们从香港、湛江穿越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河南六省,到达山西太行山区,进了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抗日)第一分校,然后分赴军、政、文化各个岗位。他们当中,有的还健在;有的已病故;有的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了。   本来,在祖国大地上,参加抗日战争的人数何只千千万万。但是,这小小的一批人却有一个特点:在香港发起北上抗日的人共四名,其中三名是中山人。这三个人的事迹,颇值得我们中山人引以为荣。在“七·七”抗战五十周年纪念中,不妨简略回述一下这些同乡的战斗历程。   第一位是小榄人何镇浪。他仍健在,在广州离休。他本是湛江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院(现湛江水产学院)学生,一九三八年十月离开学校,和应届毕业生一起到广东沿海地区。渔业调查渔业状况。不久,日本侵略军大规模入侵广东沿海地区。渔业调查小组被打散。何镇浪到了香港。他从小受到家庭和学校中进步思想的影响,加以亲身体会敌寇侵凌之苦,下定决心北上抗日。当时,廖承志同志在香港工作,何镇浪和其他两位中山籍青年黄中坚、杨展云,找到了廖承志,提出北上的要求。廖承志委托负责地下交通的廖安祥(现任香港亚洲贸易公司总经理,在他所著《在香港工作六十年》一书中记有此事),把他们送上船经海路到了湛江。他们同其他四名青年会合,从湛江乘汽车经广西、贵州;渡乌江,过娄山关,到达重庆。   在重庆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董必武同志向何镇浪等一百多名从各地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讲了话。他指出:“只有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才有出路!”   这些青年在党的指引下,不畏艰险,忍肌耐苦,徒步横过潼关,走到河南渑池,北渡黄河,经垣曲,登太行山,经晋城、高平等县到了抗大一分校。从香港到晋东南,他们走过的路可能相当于一次长征,可能也有二万五千里。   一九三九年九月,何镇浪被分配到部队中去,坚持参加抗日战争,直到胜利。他曾参加了一九四一年著名的太行山黄烟洞保卫战,与敌军血战八昼夜,保卫了敌后一个校较大的兵工厂,受到了表扬。他回忆在战斗中,有一次被敌人追击,他和在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李庄,匆忙中一起从一个悬崖上跳下,正好下面是一大堆干草,两人都因此幸免于难。   抗日战争结束后,何镇浪一直留在部队,南征北战,北自辽沈,南达雷州,纵贯整个中国大陆。后来他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过鸭绿江,打了金城反击战。一九五九难,他又奉命入西藏平息叛乱,保卫边疆达三年之久。这位戎兵一生的军事干才立过大功,得过勋章。他经历了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战斗,四次负伤,他终于奇迹般活了下来。前几年,他在河南担任信阳陆军学校政委,为解放军培养适应国防现代化需要的人才,直到今年才在广州定居离休。   在他居室的墙上贴有他写的一首诗,最后两句是“勇截红河推浪手,巍巍功烈数群山。”象何镇浪那样的解放军英雄们,不为名,不为利,默默把他们的血汗洒遍祖国河山。他们的姓名可能不为人所知,但他们的功业将长留在中国历史上。 另一位同何镇浪一起参加抗日的是中山长洲人黄中坚(原名黄祖雄,字万夫,又名宗涧),是前长洲小学校长黄冷观(黄显成)的次子.他已于一九四二年牺牲,并于一九八一年正式由解放军总政治部认为烈士.   黄中坚生在书香门第,曾向岭南名书法家邓尔雅学书法,写的一手好字。从他任教的中华中学那里接受爱国和进步思想,读过斯诺《西行漫记》,对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这样一位文弱书生,却为抗日烽火所惊起,毅然决定,抛下笔砚,更忍痛离开未婚妻李娟讲,同何镇浪等一起,走向祖国北方,投入战斗的洪流。这在香港这种特殊环境中长大的知识分子中是罕见的。   黄中坚与何镇浪等在抗大一分校学习期间,因为表现好,提前被调到民革通讯社任助理编辑,后又调到北方局(北方局书记是彭德怀同志,后来是邓小平同志)领导下的《华北新华日报》任编辑。   据何镇浪后回忆,一九三九年七月,黄中坚在太行山南麓抗日根据地壶关县树掌镇芳岱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当天晚上,略通文墨的房东老大爷听说他写得一手好字,就请他题字留念,黄中坚当时心情特别兴奋,提笔写出岳飞的《满讲红》词,一挥而就,潇洒流丽。老大爷敬佩不已,连说:“想不到八路军里面有这样的好秀才!”他用炒糊的高梁米当茶叶包了水招待八路军战士,并说:“山沟里没有好茶,大家包涵,包涵!”黄中坚说:“会有的,老大爷,打败了鬼子会有好茶喝。胜利后我们把你老接到北平,用龙井招待你!”   黄中坚在太行山地区一面坚持抗日,一面对当时国民党当局搞磨擦、武装进攻八路军的行为十分不满。他曾写了一首《随军渡漳河》的诗,主张消除国共对峙,一致对敌,诗云:“鸿沟一水隔盈盈,楚汉相持弟兄,白日茫茫峰火急,漳河应作不平鸣。”漳河分清漳河,浊漳河,其流域包括山西东南一带地方。   《华北新华日报》是新闻界前辈何云同志在一九三八年创办的。何云曾留学日本,“九一八”以后愤然回国从事抗日斗争,参加过反帝大同盟,曾任南京《金陵日报》、武汉《新华日报》编辑。《华北新华日报》和太行地区的其他报纸和新华分社,对于宣传和组织群众,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国内投降派,建设太行根据地,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武器。   一九四二年五月,日本侵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根据地军民牺牲惨重。何云等四十多位新闻工作者也在转移期间被日寇杀害,这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一件令人感怀的事迹。在牺牲的四十多位烈士中包括了黄中坚。他牺牲的地点,一说是河南省涉县南艾铺,一说是管陶川。去年五月,由太行新闻史学会和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发起兴建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在山西左权县麻田村落成。纪念碑证明由杨尚昆同志题词:“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侧面有陆定一同志的题词:“一九四二年五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等四十余位同志壮烈牺牲。烈士们永垂不朽。”碑背刻有烈士姓名,其中就有黄中坚强。   黄中坚牺牲至今已四十五年,他的最后一段经历现在还不大清楚;他的遗骨也不知埋在何方。但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留下的业绩,却永不磨灭。树立在麻田西山脚下,清漳河畔的丰碑,正是一个见证。   至于第三位中山同乡的经历,笔者所知甚少。据何镇浪同志说,杨展云,石歧人,是香港一名印刷工人。他同何镇浪等一道北上,在抗日根据地参加印钞票等工作,后来从把路军转到新四军,南下广东,在省总工会担任重工业工会主席,一九七五年病逝。他的夫人张秀珍现在广州。   今年“七·七”是抗日战争五十周年纪念日。我把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写给《中山文史》的“七·七”专辑,希望我中山青年,以他们为榜样,把自己的生命和力量献给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