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抗日战争时期中山统战工作的回顾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5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吴孒仁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之一。回顾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在中山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大多数,抗击日军的进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五桂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粉碎日伪的多次扫荡,配合全国抗战形势,夺取最后的胜利。回顾历史,对今天我们争取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祖国 ,不无好处。   [B]横门抗击日军登陆战斗,是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辉煌战例[/B]   横门抗击日军登陆战斗,发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当时中山的周围各县市大部分已先后沦陷,处在四面包围中,俨如一个孤岛。一九七三年八月,日军侵占了七区荷包岛。翌年二月,日军再度进犯三灶岛,并在岛上建机场,筑战壕,作为侵犯广东的桥头堡垒。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广州、佛山相继沦陷。一九三九年三月,江门、新会又告失守。日军经常派出飞机到石岐和沿海村庄投弹轰炸,扫射。战斗迫在眉睫。我们中山的抗战形势却十分好。以国民党政府县长张惠长为首,包括一区区长刘逸平,流浪汉区警察署长孙海筹,五区区长孙子静……等,都赞成团结抗日,并分别被推举为中山县抗先总队长,一、四、五区区队长。抗先县总队副队长则由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当时公开社会职务为中山县立七小校长,四区学务洪川担任。一、四、五、八区抗先队副队长,均由中共区委领导成员担任,早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九日(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三周年)在四区西桠张县立七小学校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总队。把原来四、五区战时服务团和一、八区抗敌后援会改组为区、乡抗先队。接着又以区、乡抗先队的妇女队员为骨干,成立中山县妇女协会,并推举县长张惠长夫人薛锦迥为县妇协会会长。县妇协副会长,则由中共女党员担任。由于国共团结合作局面的形成,“抗先”和“妇协”得到公开合法的活动,大大鼔舞和推动全县军民的团结抗战热情。“抗先”“妇协”两个组织发展很快,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并先后开办游击训练班,学习游击战争、群众工作、救护知识,为抗击日军的进犯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全县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一致对外,抗击日军进犯的情绪空前高涨。   当时抗击日军登陆进犯的主要武装力量为国民党政府中山县守备队。国民党政府在全县组建有县守备总队,下辖三个大队,九个中队。县长张惠长兼任县守备总队长,副总队长为古抱奇。县守备队编制人员足,武器配备好,中下级军官有作战经验,战斗力比较强。另有四区国民后团。守备总队第三大队驻防在四区。 队长为陈泽寰,大队部设在西桠乡,所属第七、八、九中队布防于横门一带。作为我党直接领导和控制的武装,只有在横门抗登战斗力爆发后,从四区各乡抗先队内抽调集结组织起来的别动队一个中队,中队长方欧晴宇,中队副为杨木(杨思桂),政治指导员为谭福鑫(即谭桂明,当时他的社会职务工资为七小教员,党内职务为中共四区区委书记)和党领导、控制的崖口乡警队、沙边乡自卫队和区乡抗先队内的武装组。   日军 从四区横门登陆进犯,是企图占领横门,直捣石岐,进而占领中山。日军出动海陆空军,轮番配合进犯。据最低估计,日军出去有浅水舰五艘,汽艇三十多艘,飞机十架,陆战队最多一次一千五百余人。日军进犯的时间持续比较长,朝夕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横门水域,四区中、下游沿海部分乡村,如麻子、珊洲、灰炉涌、东利涌、藜村、小引、张家边、大环……等乡。日军 铁蹄所至,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惨绝人寰。从一九三九年七月下旬开始至九月下旬。日军先后发动大规模进犯的有两次。第一次七月二十四日至?一日,第二次由九月七日至九月下旬。日军中间虽然停止一段时刘朝夕,但浅水舰仍停泊和游戈于横门口。日机经常出动在四区沿海村庄上空,轰炸扫射。日军每次进犯和冲锋,均遭受我守备队的阻击,进展缓慢,最后恼羞成怒,竟于九月二十日上午,出动一千五百多人,飞机十架助战,连续发炮四百余发作掩护,进犯小引、张家边乡,遭受县守备队第九中队长巢添林中队(孙康曾任该中队政训员)的阻击。该队在抗先队配合下,英勇抗击,连续击退日军四次冲锋,并夺回小引、藜村、珊洲等据点。日军无奈,只得派出一小股兵力,占领张家边大王头山(即今中山市涤纶厂后山)依靠碉楼,设防固守。日军企图从横門登陆,直捣古岐,进而占领中山的野心, 受挫折,无法得逞。   横門抗击日军进犯期间,前方将士,英勇杀敌,后方群众,大力支援,真正做到前方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彼此紧密配合,共同作战。横門一带村庄,实行坚壁清墅,乡内除老弱者外,全部转移到五挂山长江、中心村一带。乡中治安,分别由留守抗先队、服务队、乡警队、更夫队、自卫队负责。县长张惠长与抗先县总队副队长阮洪川等,曾一起多次乘搭单车(当时公路已被破坏)亲临藜村白米山,张家边白仑山前线视察,指挥作战,和慰问前线将士。四区警察署长孙海筹,区长沈毓兰,协同抗先区、乡队负责人,不分昼夜,穿梭于张家边、江尾头、小引、藜村一带,组织支前,救护伤病员,疏散老弱妇孺,抢运物资。战斗刚开始,中共中山县委则以抗先县总队名义组成横門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支前工作,指挥部主任孙康,组织部长叶向荣,宣传部长阮洪川,总务部长欧初。指挥部长在西桠乡七小学校。当时除以指挥部名义紧急动员全县抗先队员,积极参加支前工作外,在战斗最紧张时期,还从四区抗先队内抽调以党员为骨干,组织武装集结队(别动队)奔赴前线与县守备队并肩作战。还组织各区“抗先”“妇协”派出队员,分批上前线救护,慰问战士。在西桠七小学校开办新党员训练班,全体学员由曾谷、陈特两同志率领前往横門前线慰问抗战将士。军民英勇杀敌,出现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县守备队第九中队小队长徐德标九月二十日在张家边星君庙山上,率部抗击日军冲锋,英勇阵亡。国民党政训室关晃明(中共党员)在日机轰炸大岭村时,为指挥群众疏散掩蔽,不幸被炸,为国捐躯。日军固守张家边乡大王头山时,张家边抗先队,服务队还多次配合守备队夜袭和骚拢日军阵地,弄得日军寝食不安。日军 在横门进犯受挫衙,转而向二区金锺、叠石进犯,直窜石岐。是年十月五日,石岐不幸被占领,这就是中山第一次沦陷。 横门抗击日军进犯中山的战斗力,充分体现出国共联合抗战,军民紧密配合,保家卫国的全民抗战的伟大场面,胜利地阻击日军的疯狂进攻,粉碎日军企图比横门进犯,直窜石岐,进而占领中山的可耻阴谋。这次战斗力是国共合作和全民抗战的辉煌战例。经过这次战斗力,增强了全县军民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中国共产党和“抗先”“妇协”的威望进一步提高。对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纷纷捐款回来慰劳抗战士和群众。时至今日,侨胞记忆犹新。四区江尾头乡旅澳洲侨胞唐向明先生,曾为横门抗击日军战斗而赋诗赞颂,诗曰:绿水青山景物优,村前雅秀大王头,横门掂歼倭寇,弃甲??逐海流。   [B]为争取中山海外桥胞急赈的支持,在香港创办《今日中山》、乡报等华侨月刊,开展对香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和宣传教育工作。[/B]   一九四O年三月五日中同第二次沦陷。中共中山县委为了开展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国民党政府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曾先后派出孙一之,阮洪川两人到香港去。当时在香港的国民党政府人员,除原中山县长张惠长外,还有刚接任中山县长吴飞和四区警察署长孙海筹、五区区长孙子静。孙海筹是四区沙边乡人,智利归国华侨,国民党海外支部国大代表,中山海外侨胞急赈会会长,是一个抗日民主人士,在横门抗击日军 进犯的战斗力中与我们合作得很好,上我党多年来合作共事的老朋友。当时,孙海筹在香港的主要工作是搞中山横门抗击日军进犯的胜利消息鼓舞下,曾募捐一笔款项回来,交由孙海筹掌握管理。中山沦陷后,海外侨胞对家乡情况十分关心。阮、孙两人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意见,为了向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报导家乡沦陷后情况,揭露日军兽行,宣传我党团结抗战主张,团结教育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主动向孙海筹先生建议在中山海外侨胞急赈会内,拨款在香港创办一个华侨刊物。原来孙海筹个人已有此想法和打算,彼此可谓不谋而合,商谈十分顺利,孙氏还表示,可以作为中山海外侨胞急赈会的刊物出版,此外还愿意承担对外联系工作人员,初时只有陈嘶马,后来增加吴?仁、孙一之寓内。消息来源,主要依靠中共中山县委和在中山敌后坚持斗争的抗先队供给,其次是派出人员到中山籍同乡在港所开的旅店、客栈采访,第三选用香港报纸有关中山家乡新闻。每期发行量为十六开本 一千本,除在港发行一部分外,在部分向海外侨胞发行。凡有中山侨胞的国家和地区,都广为寄发。该刊一直出版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香港沦陷前夕才停刊。共出版了约七、八期。此外,我们还在孙海筹的支持和帮助下,在香港出版《沙边乡报》和《张家边乡报》、通过这些刊物的出版和发行,对沟通与港澳同胞各海外侨胞的联系,揭露日伪暴行,宣传我国团结抗战立场,发动和组织我侨胞保家卫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B]协助党外朋友,组建地方武装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真正的抗日武装力量。[/B]   中山抗日武装力量的建立是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中同沦陷前后至一九四三年底为掩蔽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一九四四年一月到年底,高举人民抗日旗帜,成立中山人民抗日救亡义勇大队。第三阶段为一九四五年一月至年底,成立广东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公开宣布各个时期抗战形势、斗争任务和敌友我力量的对比不同,而逐步组建起来的。   一九四O年春,中山沦陷后,日伪横行,上匪猖镢,社会治安混乱不堪,真是群魔乱舞,经过一段时期的真空后,国民党区政府,地方上有影响人士纷纷组建武装。三、九区的“大天二”,也应时而起,各方面都在招兵买马,组织武装。我们为了逐步掌握和建立抗日武装,开展统战工作,通过以下办法,组织和掌握武装。一是应统战朋友的邀请,到其部队协助工作。如二区杨子江应郑健阳的邀请,到国民党政府二区特务大队,担任大队副兼特务中队长。二区黄石生、周增元应国民党一区区长周克明,和二区区长周守愚的邀请,分别担任一区和二区国民兵团的中队长。四区黄乐天应李志海的邀请,到其中队担任中队副。在五挂山区,我们派出党员协助刘震球(大革命时期农农员,抗先队员)搞四区特务中队。二、由党员个人通过社会关系向国民党“挺三”纵队下属的支队,领取番号,组织武装,如九区梁伯雄,通过黄礼的支队,领取“挺三”番号,组织武装。后来黄礼叛变,投靠日伪,我们即把队伍拖出来,而改为国民党“挺三”第一支队属下番号。长洲乡党员黄社雄,通过亲友关系向国民党“挺三”第二支队领取番号,组建一个中队在一区活动。三是由各乡党支部掌握和改造乡警队、更夫队和自卫队。通过上述三种形式,掌握和组建起来的武装队伍,经过党的不断教育,整顿改造和对日伪斗争的鍜炼,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最后成为党直接领导的有坚强战斗力的抗日武装力量,为对日战争,民族解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据粗略统计: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在抗日战争的时期经历大小战斗一百多次,牺牲英勇顽强的干部和战士三百多人,扬日韶、黄石生、周增元、黄社雄等同志,都先后光荣牺牲。当年四区崖口乡警队中有十三人,除个别病故外,其中十都是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现在幸存者只有萧志刚、谭光耀两人。   一九四二年三月中旬,我党直接领导的五桂山游击队,为了支援九区梁伯雄大队抗击日伪的扫荡,坚定国民党政府“挺三”部队(主要是地方实力派)的抗日意志,打击日伪的诱降、逼降的阴谋活动,我们除主动派出卫国尧同志前往鹤山沙坪进行统战工作(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六日,日伪联合扫荡时,他们坚持抗战外,并联合二区杨子区杨子江部队和九区梁山伯雄大队,分三路包围突袭浮圩。当时驻守在圩内的,有伪军何国光一个营。经过缴战一昼夜后,歼灭了伪警中队和何国光一个中队,缴获长短枪五十余支。在战斗中我们部队,虽然牺牲了杨日韶、黄鎏两个中队级干部和几名战士,但在政治上影响很大,挫败了日伪币疯狂扫荡气焰,打击了日伪军对地方实力派和“挺三”的诱降、逼降阴谋,坚定他们抗战情绪,鼓舞了群众的抗战必胜的信心,为进一步打开中山敌后的抗战局面,起了积极性的作用。   为了打击日伪军,消灭敌人,我们还于一九四在的上半年联合友军主动出击坦洲的伪军黄祥部队,爆破大环桥和粉碎日伪对五桂山二路围攻等战斗。   在开展政权建设上,我们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敌后根据地民主建政的指示。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重视“三三”制的原则。即共产党人、开明士绅(包括归国华侨侨属)、工农群众各占三分之一参加政权工作,从而使抗日民主政权,确立在广泛的人民群众之中,吸取取之不尽的力量泉源。一九四四年开始,我们先后在中山五桂山区、四区平原、五区建立了区、乡抗日民政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山县行政督导处(相当县一级政权),后来还派出建政工作组和部队到六区凤凰山区和一区石鼓挞乡一带,筹建区乡政权。在整个建政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与党外人士的团结合作。当时,我在四区平原负责政权工作。张家边乡人大耕家高彬,在榄边圩开设一间酒米钱铺,另在四区涌口乡到鸡头角沙耕有大片围田,是个开明人士,拥护团结抗战,热爱部队,与部队关系密切,带头交纳军公粮,还和部队合伙人在鸡头角沙耕田。滨海区政务委员会,上我们部队的可靠朋友。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反动派,派军队扫荡五桂山珠江纵队中山特派室时,部队转移了。他找不到部队缴纳年粮。当他知道我复员支了香港,他带有军粮折款港币约二、三万元,由吴浩生陪同,亲自到香港找我, 托我转交五桂山部队。真是雪中送炭,确实难能可贵。中医生林幼泉在榄边圩一药店为人治病,他拥护团结,关怀部队,亦被选为区政务委员,他不仅支持部队,且对伤病员无微不至的护理,深得群众及战士的爱戴。中山是侨乡,我们对侨属、侨眷的团结教育工作,也是十分重视的。在滨海区(四区平原)政府内,我们制定程志坚同志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如大环乡的蔡杏珍(烈士黎民惠母亲)和西椏乡的陈雁群(温大川母亲)两侨眷,在程志坚同志的教育影响下,无私的支援部队,无微不至的掩护和接待部队战士和地方工作人员,为抗日战争,政权建设,作出出色的贡献,被部队战士和地方工作人员荣誉为革命的母亲。   孙中山先生的姐姐孙妙茜,抗战时期,曾住在崖口乡,部队领导同志欧初、谭桂明曾经抽空去看望过她。我们还指定程志坚同志代表区政务委员会专门负责照顾她的生活和安全。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中山人抗日义勇大队在翠亨村孙中山山纪念中学校内,举行军民联欢晚会,宣传抗日,宣传孙中山爱国思想,演出《中山先生精神不死》话剧,部队专门雇请一辆轿把她送崖口乡接到翠亨村参加晚会。她在晚会上讲话,对五桂山抗日部队深表同情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