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质疑·补充·订正二则

香山立县与香山故镇的有关探讨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06日   来源: 中山文史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辑合刊   作者:李汉超  
  《中山文史资料》第五、六辑合刊中有《香山立县与陈天党》一文,对香山立县前的“香山寨”、“香山镇”所在地的解释较为模糊。笔者所观以前有关这个部题的著述也是如此,究竟香山的“香”是因何而得?最早的香山寨、香山镇是为何而设?最早的香山寨、镇又在那里,即现在的什么地方?立县设县治的过程的怎样?谨以手头资料试述如下,祈请有识之士教正。   为什么叫香山?过去一段时间,曾有“盛产沉香”之说,很多述著也采用这个说法。笔者认为不尽所然。《香山县志》转引《太平寰宇记》所载:“地多神仙花卉,故日香山。”“神仙花卉”就是“沉香”吗?不是。光绪《香山县志》“沿革”篇是这样解释的:“考旧志称:五桂山多异花神仙茶,与《寰宇记》所言正合”。“神仙花卉”就是“异花神仙茶”。据《县志》物产篇所载,五桂山当时产兰花,计有“隔山香”、大青兰、墨兰、草兰、黄兰、报喜兰、鹿角兰、小玉兰、翡翠兰、同心兰、睡兰、鹤顶兰、竹叶兰、红兰、文殊兰、风兰等。花木之中,能被夸张地认为“香闻十里”的,首推有“王者之香”的兰花,五桂山能产“隔山香”兰花,香闻十里有点根据。至于生长中的沉香树,能否有此“香闻十里”呢?笔者未实地考察,不敢妄下结论。五桂山多产兰花,受人注意,这是无疑的。五桂山还出产神仙茶,《县志》“物产”篇云:“五桂山产神仙茶,乡人于清明前后,穷日搜摘,无过两余”。神仙茶是野生的,经历代滥采,到清代,竟要“穷日搜摘,无过两余”。由此可见“香 山”是由于五桂山多产异花神仙茶而得名的,并非是产沉香而得名。   神仙茶异花卉在当时来说并不是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为什么又会设寨,后又成为镇呢?据《香山县志》引顾炎武《郡国利病书》称:“恭常都鸡柏村银涌角宋初产银”。又引王存的元丰《九域志》:“东莞有香山崖银场”。“《县志》又作了解释:“核其地,盖今鸡柏村,在凤凰山东北。凤凰山本五桂山之支,旧志称五桂山周回二百余里,则并凤凰山。举之,可知场镇皆在其山麓,则其山即《寰宇记》所称 之香山决矣”。香山设寨是由于产银,银矿是由官府统辖的,香山崖银场宋时是广东官办的宜禄银场。当时银场地处海防,是需要保卫的,因而《县志》“纪事”篇中注释云:“(香山)盖初以抢险设寨,后复以人烟繁盛建镇,镇日临官,寨日寨官。”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了:最早的香山寨是抢险而设的,地点就是属于五桂山支脉的凤凰山麓,后来由于人口繁盛,扩建为香山镇。香山改寨为镇是在元丰年间(1078年)的,到建县的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这七十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香山镇的繁盛时期。   从《县志》所指的地理位置来看,原来的香山镇就是现在珠海市山场附近的位置,《县志》“沿革”篇注释中云:“旧志……故镇绍兴(1131年—1162年)间改名香山场”。那就是说,由于立县,县城另地而建,原来的香山镇就改为香山(银)场,即现在珠海市山场。   至于如何立县,《县志》“宦绩”篇对姚孝资有如下评价,可作参考:“姚贤资,绍兴十九年以右从政郎知东莞县事,治才精敏,下令合境筑堤护田,水利大兴,民蒙其惠。时香山镇惟设寨官一员,役属东莞,输役往来不便。库充士人陈天觉请建寨为县,孝资如其言,请州闻于朝,创立县。于是敦武校尉、邕州副将刘必从损其祖地以为县治,至今赖之,祀名宦”。香山立县主要是输役不便,陈天觉提议,后得东莞知事姚孝资请求而立的。县治的地不是陈天觉的。从《县志》上所述,县治的城墙(土垣)是陈天觉负责督建的。至于“铁城”之号是由陈天觉“阴布铁屑”与人称土所得来,笔者认为大有疑问,既然陈天觉是“议论切直,为时贵所黜”之人,干此等事,乃计谋乎?阴谋乎?实在矛盾。但陈天觉是负责筑城之人,在筑夯城墙之时,加上铁屑,利用铁屑在泥土中氧化后紧固泥土,增强硬度的作用,也是有可能的。古书上不是有金城汤池之说吗?之是从建筑上的用料有关,铁城之号否与之有关?   以上所言,由于所搜资料有限,证据仍有不足,仅作引玉之砖,恭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