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名馔与家乡小菜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逻通
[center]其四 野味珍品[/center]
中山境内草滩稻田广阔,又有小岗竹林,适合鳞虫小兽栖息繁衍,为嗜野味奇珍者提供了取之不竭之源。食家喜爱,历来见著于中山城乡之野味,有蛇、鼠、猫肉,谓之味鲜美而营养丰富。
蛇肉。俗话秋风起三蛇肥。烹制蛇肉羹者,多选用毒蛇,如金脚带(金环蛇)、饭铲头(乌肉蛇)、过树榕(过树灵)、三索线、布箕夹(银环蛇)等。此等蛇类牙下有毒囊,若不慎被咬伤,治理不及可致人死亡,凡善捕蛇?蛇者,皆随身带备特效蛇药。但蛇肉无毒,且含蛋白质、脂肪、糖、钙等多种养分,煮熟味极鲜美。有祛风湿、除痹痛之功能,患风湿关节炎、手足瘫痪者,服之见效。蛇胆味苦带甘,祛风凉血明目,凡食蛇,必取鲜蛇胆冲米酒饮服,其功能胜蛇肉十倍。
蛇餐多用羹汤法,如三蛇会、龙虎凤大会、龙凤羹等。三蛇会,用金脚带、饭铲头、过树榕三种蛇,除皮去头,清净肠脏;以嫩鸡为佐料,将鸡?净拆骨,以鸡骨和含骨蛇肉同下锅用清水煎煮,见蛇肉熟即捞起,细心拆出蛇骨,用白布包实再投入汤中与鸡骨一起再煎,并加入少量陈皮、老?作调料,亦有加猪骨、冬菇丝者。将拣净骨丝之熟肉撕成幼条备用。将鲜鸡肉切成丝状,加?丝、米酒、花生油、食盐拌匀。蛇汤煎约两小时,捞起蛇鸡骨弃之,将蛇肉条投入汤中略煎,再投入鸡丝煎二分钟,即可调盐服用。龙虎凤大会,即蛇猫鸡同煲,其烹法与三蛇会基本相同,惟猫鸡原只
下锅,熟后与蛇一起拆骨。将蛇猫鸡三种珍味溶会,气味奇特。
龙凤羹,用老母鸡与蛇同煎,其营养功效适合老年风湿痹痛者,而味道则香气浓重。
此外,民间常捉“水蛇”食用,有用花生煲“水蛇”汤、粥,味道极鲜,据说也有去湿作用。
凡食蛇,必先除净蛇骨,生蛇骨刺伤皮肉,会引起溃烂,熟蛇骨鲠亦会伤喉,故农家?蛇,必将蛇骨置炉中烧毁。蛇类有冬眠习性,立冬至来年惊蛰为冬眠期,所谓秋风起三蛇肥,是说此段时间为食蛇之最佳时令。
鼠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勿论家鼠田鼠,为害极大,故大众皆厌之。而鼠肉味鲜甘,性平补,有滋阴、调中、下气之功,治脱发、白发、虚癆羸瘦、小儿疳积等症有效。中山稻田广?,田鼠较多。城乡居民嗜鼠肉羹肴者,为数不少。烹制鼠肉,有鲜用,晒干肉两种。鲜用法:将?净鼠肉佐以乌豆老?块煎汤,将熟注入花生油,食盐略煎即可;或将鼠肉切件,以米酒、花生油、盐糖、?丝拌匀,用蒜蓉花生油起香锅炒?熟,作下酒肴亦佳。民众、坦洲、横栏、坦背、港口、黄圃等地农友,于稻熟时节,大捕田鼠,尤其收割晚稻时期,将大量活鼠和鼠干(称腊鼠)运到石岐沙岗圩等街市出售,购者踊跃。晒鼠干的方法,与腌制腊鸭相同,腊鼠肉之气味与营养价值皆优于腊鸭。每年冬季,多见好此味之旅外乡亲,返里探亲复出时,携腊鼠肉回旅居地以飨家人和亲友。烹食鼠肉,既饱口福,又能除害,何乐而不为也。民间多用田鼠,少用家鼠,谓其穿渠越坑,食杂?遢云云。
猫肉。不论家猫野猫,肉味鲜甘微酸,性温补,入肝肾经,有补血,治虚劳,风湿痹痛等功效。家猫脂肪较多,野猫脂肪较少,稍胜。每于寒露至来年雨水时节,石岐、沙溪(隆都)、小榄等地野味食店,多有猫应市,且生意兴隆。各地农家,几乎户户养猫,用以捕鼠治鼠,猫为鼠类天敌,俗谓“凡猫皆可防鼠”。一头母猫,每年产小猫两窝,一般每窝三至五只,小猫饲养一年可用肉用。
烹制猫肉羹肴,除与蛇、鸡搭配同煎之外,还有?片?猫肉,淮山杞子炖猫羹等。?猫必清除脊骨髓和膏块,此两物极腥膻;烹猫必佐以老?陈皮,缺一不可。另外,烹猫时取甘蔗尾一节投下同煎,熟后弃之,其作用在于吸渗腥膻气味。
[center]其五 水生奇货[/center]
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带,境内多洼沼、河涌、池潭、泥滩、水田,因而盛产水生小动物。邑人历来爱品尝珍奇之味,嗜食龙虱、田螺、禾虫、四鸡四物者众。其生态、风味与营养功效若何?略述于下:
龙虱,即水蟑螂,俗称水??,生于水网茜草浮萍繁茂之处,每于夜间爬出草上,干身后展翅低空,日间潜伏少出。其味甘鲜且香,性平,人们谓之补肾活血,治老年人夜尿频多,小儿遗尿等症,服之见效。旧日在石岐、沙溪、大冲等圩市,均有专售龙虱、桂花蝉(亦水生补益品)之熟食摊挡。过去香港澳门亦有此类专业摊挡。龙虱实系珠江三角洲人喜爱之珍品,惟近年农业发展兴旺,荒涌、荒堑、野凼、洼池多被开发用于养鱼,是以龙虱、桂花蝉之类野生水陆两栖虫类锐减,城镇卖和味龙虱者敛迹,但于乡下时有见。
烹制龙虱(桂花蝉亦同)方法有二:一是取鲜活龙虱放入煮开之淡盐水中滚二、三分钟即可,服食时去头及足翅,除头时轻轻拉出连接头部的内脏,以除苦腥味;二是先将鲜活龙虱去头、足、翅洗净,用少许花生油文火起锅,炒一、二分钟可食用。龙虱本身有轻微咸味,不用盐亦可服用。多用鲜活者,不鲜活者不堪用。作口果或下酒皆宜。
田螺。古药书说:田螺味甘,性寒,无毒,利湿清热,止渴醒酒,利大小便,治脚气黄疸、目赤热痛。它生于水田、池塘淤泥中,以腐草茎和小藻类为食,不伤庄稼。夏秋每月繁殖,一次胎生幼螺逾百,冬春潜伏淤泥中避寒。勿论城镇农村,几乎人人喜爱啜食田螺,中山各地俗例,每逢中秋拜有席上,必设田螺,取其月月怀卵胎生,子孙昌繁之兆云。提倡计划生育,此意已改,唯保其特产风味。旧日,田螺不上酒楼宴席,品尝需到大排档或自家烹炒才可如愿;今非昔比,石岐、小榄、古镇等地,较有名气之酒楼餐厅,炒山,多寻找田螺品尝。
田螺生长于淤泥中,故凡取回活螺,必先置器皿中用清水浸养廿四小时以上,每隔二小时洗涤换水一次,待其吐清泥味始可烹制。烹螺必先逐只敲穿螺尾,否则食时吮啜不出肉;烹制佐料,绝不可无蒜和紫苏叶,并忌用抽油。取生于池塘之石螺煲粥,啜螺喝粥,别有风味。
禾虫,多生于稻田淤泥中,故名。尤以珠江口略带咸味之泥支适应生长,以植物腐茎和食。中山沙田广阔,草滩浩瀚,历来盛产禾虫。每年立夏至小满,寒露至霜降两个节令短时间内,成虫钻出泥面,浮游水中产卵繁殖,随水漂流,人们用网具装捕之,其余节令少见。虫形似蚕而体长偏扁,色五彩,软体无肠脏,皮内充满蛋黄色浆液,外无鳞片,全身软绵绵,只有黑色小咀带微硬质。其味甘香,性温,补脾暖胃生血,利小便,属滋补佳品。自石以来,中山人普遍嗜之,隆都等地有句俗话:“鸡死鸡常在,螺蚬月月生,唯有禾虫过造追不返“。记得孩提时,每于卖禾虫者沿街叫卖,小朋友们闻声即竞奔家中取兜钵,要爹娘给钱购买,少有遭拒绝者,可见民众嗜食禾虫之普遍。食法可蒸炖烘、可炒、可煲汤,可晒干或盐渍为酱用。
烹制禾虫羔:取鲜虫洗净置纱布上滴干水分,移置瓦钵中,加入蒜蓉、陈皮、花生油、蛋清、津丝、食盐伴匀,至虫体普遍溢浆,放钵于锅中隔水蒸煎约一小时,见已熟透,将钵移至慢火炭炉上烘之,见虫羔已干水,并闻焦香味,即可上桌,撒少许胡椒粉,食之更觉滋味珍珍。隆都人炮制禾虫羔,喜加入少许榄角为调,又是别有风味。
炒禾虫:将洗净晾干水分之鲜虫,用蒜蓉、花生油爆香锅文火炒之,约半小时,拌中多次注入生油,以防炒焦,并投入少许陈皮丝,炒至水分全干,投入烧猪肉块和葱粒拌匀上碟,为下酒佐膳皆宜上品。先将鲜活禾虫放汤中煎熟后,捞起复炒,取一虫两味亦佳。
田鸡,即青蛙,隆都人称之黄蛤,为水陆两栖小动物,善踊跃,喜潜游,水田、洼地、河堑、草塘皆有生长,以虫蚁鳞蚧为食。味甘略淡,性凉。科技书载;田鸡肉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B12、C、烟酸、肌酸、三磷酸腺甘、肌肽、糖等。有滋阴补肾、除显热等功效。中山各地农家,每捉获田鸡,多用以切伴?饭,谓最有补益云。于茶楼酒家,则有炒、?、蒸、油泡等田鸡肴,均列为上菜。于港澳市场食肆,田鸡也是旺销之货。在欧美各国,田鸡为高级食品;在古巴、法国,则有专门养殖青蛙行业,多数繁养体形特大的品种,称牛蛙,其形如普通青蛙,养三四个月,体
重可超过一公斤,个别特大者可达三公斤,养五个月以上者,有重达五公斤的。中山县水产局曾于“大跃进“年代(1958年),引进古巴牛蛙试养,于小榄、东凤、黄圃、港口等地办养蛙场十个,计划大量发展。其时,某主持淡水养养殖,曾大声宣扬其事。因蛙类是以肉食为主的动物,大量次吞食量为其本身体重二至三成的饲料方饱,不过半天,消化后再食,谓其细,三数天不吞食,亦不会饿死,惟不长肉而已。因饲料问题无法解决,为是次推广试养蛙业彻底失败的第一大原因。其次,蛙类有吞食同类之习性,其口特别宽大,饥饿时,大蛙吞小蛙,可如囫囵吞枣地吞下相等本身百分之五十体型的小蛙,因此,场内蛙苗很容易被同类吞食殆尽。是次十场试养,老本尽蚀,共亏掉十数万元,官僚主义之过也。
勿论山区平原、沙田作物地区,均有以捕蛙为业者,春天用夜晚光射法,夏秋用饵钓和笼装法,冬天用洞采法,蛙类为冬眠动物,冬天蛰居草丛复盖之泥窿中,此时肉质最丰厚。有少数怀高超绝技之捕蛙者,于月黑之夜临田野间,以口技扮雄蛙声,引诱雌蛙群集而捕之。
蛙类为扑杀虫害,保护农作物之小动物,历来有人倡导保护,政府连年大力宣传禁止捕杀,以维护生态平衡。惟历来禁而不止,蛙生不绝。蛙类繁殖力极强,一只体重二市两以上之雌蛙,每年于惊蛰后产卵一次,孵粒五百以上,其孵化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脱胎壳之小蝌蚪,在水中浮游觅食,约十天左右,才能缩尾爬跃上岸,其间常为蛇鼠和肉食性鱼类吞食,其成长率约百分之三十,即一只雌蛙,每年实际繁殖小蛙一百五十只左右。蛙类栖息于有植物掩蔽之处,且善跳潜,人们无一定技艺,很难捕捉,故此,食用田鸡并非导致威胁蛙类自下而上的最大危害。可能导致蛙类灭绝的最大危险,在于农业生产上普遍施用化学农药,除虫施药,水丑、河凼、涌堑之蛙鱼虫蚁同归于尽。为了挽救蛙类繁殖,继续,又能保证供应鲜美滋补之田鸡肉给人们享用,妥善之汉在于人工繁殖,人工饲养种蛙,育成小蛙于田野间放生,任其生长。此乃亏本工程,需国家社会重视和投资始可实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