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神湾菠萝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鹤龄
[center]闲话神湾菠萝[/center]
从1988年6月25日《羊城晚报》读到钟怀采写的《神奇的“神湾菠萝”》一文后很有感触,因我是神湾人,自然想到神湾菠萝的历史,故草成此文,以作补遗。
盛产菠萝的神湾镇辖十几个自然村,北至四清桥,南至定溪,沿公路南北长约十一、二公里。越过磨刀海,西至芒涌、大排沙;东以丫髻山、铁炉山为界。镇的所在地就是沙冈村,原名为神湾村。
神湾菠萝早已成名,远近驰名,究其原产地该是沙冈村。人间何处无芳草,神湾菠萝何以能享负盛名?应从地理环境说起。
沙冈村背向丫髻山、铁炉山南麓,山沙冈北望,左首丫髻孤高挺拔,右首铁炉则雍容广阔。说来“神奇”,同是南麓,而丫髻在铁炉之西,其南麓则略为朝东,所以日照时间较长,当一轮红日从铁炉山顶探出头来时,丫髻南麓已是金光遍地。此外,丫髻、铁炉土质都是红壤土,但丫髻则较多沙粒,土色稍白。两地在南坡,西风被挡,长年只有南风或东南、西南风,水份较多。至于丫髻山的北坡,北坡山脚有古宥、十二环、南坑仔几条村,历史上种菠萝的较少。
神湾究竟由什么时候开始种菠萝?山无史籍可考。据笔者所知,在20年代以前,归国华侨陈香谷与其族人陈宝珊曾在铁炉山南麓经营过一个果园,当时称为山埔果园,主要种植荔枝,但亦种少许菠萝。神湾菠萝有两种,一种果大而食后觉得麻口的,称为旧种,山埔果园种的是旧种,现已绝灭。另一种是果小但食后不麻口,称为新种,现在所说的神湾菠萝就是新种菠萝。据说新种菠萝的种苗是归国华侨李国汉由国外带返。在20年代,陈香谷与李国汉合伙,另一归国华侨李灿则与其族人李昌合伙,在丫髻山难麓老村肚背,各辟山地十余亩,种植新种菠萝,从此开了菠萝专业户的先河。到了30年代,专业户渐多,有陈姓、张姓、李姓的。所收菠萝,很少在当地出售,而是打成包装,托石岐澳门渡运到澳门交果栏批发。当地这些专业户多系地主富农,因为种菠萝需要山地,而这些山地早已成为地主富农的私产,一般贫下中,苦于缺少土地,很难染指。种菠萝要在秋冬之交下种幼苗,到第三年夏季才会有收成,投资期长,也非一般贫下中农所能负担。此外菠萝很受肥,只有农家肥,很难使其吃饱,必须补以化肥,有时甚至以化肥为主。而当时国内尚没有化肥生产,购买进口卜内门肥田料,又价格昂贵,也非贫下中农所能投资。所以解放前的菠萝专业户实为地主富农弄所垄断。
土地制度改革时,所有菠萝园都被没收重分。以后神湾不停地搞政治运动,再加上“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菠萝园自然少人问津了。土改后几年,神湾来了一位正确贯彻党的政策的领导者,他认为菠萝是神湾的传统特产,应予恢复生产,领导拍板,群众紧跟,不消多长时间,全社种植菠萝达到一千多亩。可是好景不长,菠萝园就在“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中铲掉了。
自1979年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政策以后,神湾菠萝又运交华盖,特别是近几年来神湾镇有不少人种菠萝发
家致富的,李少鲁、钟汉芳是其中的佼佼者,菠萝万元户,至今已不是新鲜事了。所以当地村民盖起了一座又一座别墅
式洋房。
神湾菠萝不但受种植地质所限,且其外表亦有“神奇”的特征:一是个小,通常每个神湾菠萝只在500克左右,很少超过750克的;二是菠萝钉中心坟起,四周略低,脉络分名;三是身圆,手感粗糙,向上打花处(称为顶)较平;四是外表墨绿色而内心实已黄熟;五是内在好处:香,蜜而不酸,爽脆,无渣,芯也可食,食后不觉麻口。
神湾菠萝没有大小年,夏至以后才大熟,早熟菠萝是催花菠萝。品尝神湾菠萝最好移玉步到菠萝园去,现摘、现收、现食,味更鲜美。在笔者写此文的当天上午,即七月一日上午,澳门中山同乡联谊会观光团250多人,乘坐旅游大客车多辆,到神湾观光,啖荔尝菠萝。由侨联会干部李学兴(李国汉之子)带领,到山上菠萝园吃菠萝。宾主品尝菠萝的三昧,来得及时,吃得得法,乘兴而来,尽兴而去。所谓
一棵菠萝系桑榇,共庆神湾丰收年!
(本文作者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