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百家姓寻源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古塞编撰  
[center]中 山 百 家 姓 寻 源[/center] [center]古塞编撰[/center] [center]前言[/center]   姓氏,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通志·氏族略志》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地望即郡望,又称堂号,如李门陇西、王门太原、张门清河等,是标志姓氏的发祥地。   我国汉族姓氏,在春秋时代,只有妫、姒、子、?、姬、己、任、风、赢、祁、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添、允等五帝家族廿一姓。加上五帝以外,也只有五六十姓。汉代史游著《急就篇》列一百三十姓。唐代温彦博奉太宗命编写中国姓氏,定为一百九十三姓。宋代作者未署名之《百家姓》则列四百三十八姓。元代马端临著《文献通考》载三千七姓。战国时代,我国版图上有一千多个封国,许多封国被灭亡并吞后,其子民以故国名为姓,或以祖宗官名、爵位、名字、称号为姓,故姓氏越来越多,起源多种,且其起源颇有故事性,追溯寻源颇有趣。   中山姓氏知多少?清代和清代以前已在中山地方居开族者、有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伍、方、余、阮、侯、曹、梁。彭、曾、魏、冯、汤、蔡、郑、缪、毛、庞、白、唐、许、董、邓、罗、萧、潘、汪、欧、区、袁、田、蓝、柳、赖、简、凌、戚、梅、游、邹、翁、陆、杜、关、苏、麦、黎、卢、蒋、詹、严、韦、孔、霍、谭、龚、章、程、崔、石、岑、甘、颜、任、雷、范、文、尚、吕、甯、洪、樊、聂、英、邝、温、江、柯、老、邱、尹、蒲、容、幸、叶、廖、钟、秦、车、?、韩、顾、谢、盛、钱、古、洗、左、喻、卓、匡、余、姚、欧阳、司徒等一百二十三姓。 [B](一)李、王、张[/B]   李尧帝时,皋陶(皋陶)任理官,掌管全国狱事,其子孙称理氏.至商代,皋陶后人理徵,因得罪于纣王,被处死,其子理利贞逃入山中,以李子裹腹维持生命,后投奔伊侯,改称李氏,以志念李果保命之源,又以理李同音近义,志念祖先。《管子·法法》载:“皋陶为李”。即李为治狱讼之官的意思,古代李与理同音同义。北京《人民 日报》1987年5月3日第三版载:“全国汉族姓氏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七点九”。历二百八十九年,二十个皇帝之李唐时代,流行赐姓,自高祖皇帝李渊始,常将其宠爱者或功臣赐姓李,各级官宦效之,是为李姓人口众多之重要原因。   李姓郡望:陇西,今甘肃临洮县。   古代李氏名人:李耳,字伯阳,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管理书籍小官,后退隐,潜心道学,著《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人们尊称老子或老冉。李耳与孔丘同时代,相传孔丘曾向李耳问礼。东汉时,张道陵自称张天师,创立道教,以《道德经》为教义,尊老子为教祖。   李?,战国初期著名政论家,称其学派为法家,著《李卅二篇,曾任魏相。   李兑,战国时赵国大臣,因战功封奉阳君,曾与苏秦联合五国攻秦。   李牧,战国末期赵将,曾于肥地战败秦军,封武安君。   李斯,楚国上蔡人。初为小吏,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封为客卿,升为廷尉。他献计逐个击破六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很大作用。   李世民,即唐太宗,中国著名皇帝之一。   李白,字太白,唐代大诗人。   李平西,光绪年间武进士,授蓝翎待卫,历任都司,?击,参将,晋升镇远镇总兵。   中山各区镇均有李族聚居,人口较多者:石岐西门外、紫里、麻洲街、堑头街;良都恒美、库充;隆都涌边、涌头、岚霞、起凤环、大岚;得都李家村;榄都山边坊、东边涌、永宁、宜南;四字都小隐、李屋边;谷都茅湾、神湾;黄旗都大黄圃等地。其中来中山开族较早者,一是石岐麻洲街李族始迁祖桂窗,于宋咸淳七年由新会县徙居仁山下,其次子梦熊入赘黄旗都,孙昌泰分支四字都岐山、小隐、大环、隆都沙朋下等地。五世孙翠柏等居麻洲街。其弟愚庵居莲峰山下堑头街,分支库充、板桥等处。志书载:至清宣统年间,桂窗祖子孙已逾七千人。   二是小榄李族必贵祖,宋末由南雄珠玑巷徙居荔枝山,旋由荔枝山迁居小榄,传至清宣统年间已廿三代,子孙约三千人。   良都、隆都等地李族,于元、明代始来。   中山李族历代科举兴盛,宋至清代,出进士十五名、武进士十二名、举人六十二名、武举人四十三名、贡生五十七名、监生五名。   中山李氏名人:   李孙宸,字伯襄,小榄人。明万历四十年乡试壬子科第二名举人,四十一年京都会试癸丑科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及后连续晋升:詹事府侍读学士兼宫廷教习、南京礼部侍郎署理礼户两部尚书事。崇祯初年授礼部尚书。病故于任内,终年五十五岁。封赠太子太保衔。其曾祖父惇、祖父怡德、父厥永、皆受朝廷封赠光禄寺大夫、太子太保、南京礼部尚书衔。其子果植、孙?纶受荫入国子监读书。   李??,隆都涌边村人,出身于华侨世家。黄埔军校毕业生,历任张发奎部队后勤主任、参谋等职,1949年去台湾,时为中将参谋,后擢升上将,已退休移居美国。   李耀祥(1896至1977年) 小榄人,香港殷商,曾任香港东华三院主席。保良局总理。华商总会顾问。香港大学校董、中文大学筹建委员会等职,历任香港榄镇同乡会监事长。为英女皇颁赐C、B、E太平绅士和J、P等荣衔得者。   李文祺(1970至1987)香港著名工商界人士,社会贤达。曾任香港保良局首席总理、永远董事、永远总理、香港榄镇同乡会理事长、会长和永远名誉会长。李氏宗亲会会董、顾问、副会长、中山侨商会副理事长、中山同乡会名誉会长等二十多项社会公职。获两届香港总督表扬,获英女皇颁发加冕奖章。   李光,香港榄镇同乡会会长,新加坡中山会馆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