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解放前夕之中山县地理概要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何大章  
[center]解放前夕之中山县地理概要[/center] [center]何大章[/center]   编者按:作者何大章先生,解放前曾任广东省文理学院地理学教授,中山县文献委员会委员;解放后任华南师院地理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教授。本文作于解放前,1949年7月刊载在《香港中山华侨》月刊。本刊收录时,作者对本文作了修订。   中山县为孙中山诞生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之南,海陆面积5千方公里之广,陆境28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之众,为广省一大县,所谓鱼米之乡,天府之国者也。 [B]一、沿海之位置[/B]   县境伸出珠江口外,东南面临海洋,海岸之诞长,全省第一,地位最为开通,华侨遍布世界,县境去香港、澳门,不过一步之距,日可往返,较之去广州江门尚觉近便,经济活动受港澳之影响极深,走私之风大炽,港币流通,深入任何一农村之中。 [B]二、南北悬殊之地势[/B] 地势大都低平,北部为一大平原,尽可耕种,中都为山地丘陵,五桂山、黄杨山高达五百公尺,惟山谷穿插,山麓亦多台地,颇铙农林之利,南部尽属海岛,渔业为盛。各部地势配置得字宜,大有利于县政建设,惟县境自北向南,延伸达一百公里,是以南北隔阂,人情悬殊,北境黄阁远在边陲,势成“飞地”,中部山区广若千莫及之虑,万山群岛,更视为化外之域。 [B]三、气候与水利之不调[/B] 全境属亚热带,沿海季风气候,夏热冬凉,雨量丰沛,年中稻可二热,桑可六七造,甘蔗香蕉及热带类四季有收,惜以风雨不常,年中每致旱涝,夏秋风飓,每成巨灾,民无宁日,县境北部地热较低,水患最颇,中部山地又虞旱患,兴修水利,实为民望。 [B]四、伤残之人口[/B] 考县民以那洲、古鹤等村及蛋家为土人,惜已衰退,今日人口血统主要有四系,一为石岐系,即石岐恒美一带居民,迁入甚早,县析自东莞,时犹孤立,至今言语亦成一系,人番顺德口音,人重保守,聚族而居中:三为西乡系,即奚角大涌一带人口,概为福建藉人,自闽潮移入,为时亦久,语言独异,民性勇敢,华侨最多;四为斗门系,包括海岛一带,人多自新会语声,富有冒险精神。此外县民一部为客家人,最后散居山地之间,惟刻苦胜人。全县居民多务农,勤劳是尚,民性优越。 全县人口总数于战前(1934年)达116万8千余人,居全省各县首位,户口21万户,农户占总数的68%,为全县生产主要之劳力。 人口分布;大致岐为一中心,西至奚角沙溪圩,东至张家边大环一线,人口已占40—50万;此外另有两个中心, 一为平原之小榄,人口约10万,一为中部中山地丘陵有平岚、三乡等业聚落,此外,山地掳丘陵与海岸接触之澳门,人口约12万,历史均甚长达。 全县人口密度,每方公里约4百人,略逊于顺德、南海者县,惟县境山地几占陆地面积之半,居民不耕地,北部平原,土壤肥沃,人口密度每方公里竟达1千人,比美欧洲工业区,中部山地,土壤瘦耕地有限,每方公里人口亦达4百人,人口密度大,过剩之人口,外移为华侨。 县境人口战时沦陷备受伪土霸之摧残,十室九空,战后全县人口一般减少约仅88万人(1946年民国日报元旦刊),但1949年二月县府发表之统计数字仅有75万人,较战前减少25%,若干乡村死亡俞半,人口元气大伤。 [B]五、凋敝之产业[/B]   农业为全县主要这产业,农地面积估计约有2万市顷(约合14万公顷1千4百方公里)占全县陆地面积之50%,大部份分布于市境北部,耕地之广,全省中除东莞一县外,绝无其匹,耕地大部为水稻田,约占耕地面积65%,约有1万余市顷其余为桑田蔗田等,稻年二获,估计可产谷(以每市亩5市担计)650万市担,以供全县民食绰有余裕,然天灾人祸常致歉收,私米出口有如洪流,米价之昂甚于缺粮之县。   桑田多分布于县境北部平原小榄附近,远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间,极盛一时,面积达二千余顷,年产丝约十余万市担,惟至廿四年(1935年)间,已沦破产,今日桑田多已改植甘蔗,盛大行榨糖然又转陷生产过剩之危机,此外香蕉蔬果鱼鲜之产尚多,仍为主要这输出,海外渔业尚可维持,惟土地生产,一般税赋繁重,生产关系重重剥削,一般农村渔户,凋敝不堪。   工业不足称道,昔日小榄繁荣一时之桑蚕工作,其缧丝工业向集中顺德;唐家盛产之虾蚝,其酱油工业今已集中澳门,本地工业之较发达者,仅有石岐锯木造船及辗米工业,最近则有海洲之榨糖业,此外大林之岛钨矿、矿床,似尚有开采之价值。 [B]六、残破之聚落[/B]   全县聚落密布,大都为农村,约有三百五十余起,为本县真实之乡村数目,昔分九治区,三百八十六乡,最近新县制编为六十七乡镇,惟乡界不明,纠纷迭起,   聚落大部集居,大都背山面水,逐渐发展而成,北部小榄镇为一封建地主之大聚落,为平原农村之大市集,户口近万其次有海洲古镇大黄圃港口等户口,亦逾三千,中部聚落以石岐为最大,位于全县山地与平原接触人口轴之中心,交通商业因是而兴,县治设于此,户口在一万以上,其次长洲沙涌恒美奚角南文安堂象角濠头张家边三乡翠微南屏北山前山唐家及三洲等乡户亦近二千,至于南部海岛聚落远较稀少,最大有南水圩,仅五百户,为一渔市,此外中山港之开筑,喧腾一时,几费人力财力,迄无下文,澳门昔以位置优越为古代中外贸易之枢纽,今已衰落,九区之大冈圩,于抗战期间长大,有小广州之称,复员后又已靡退。   全县聚落以农业为基础,惟农业经济受制于外地市场,农村不景建设不兴,抗战期间,县境沦陷,备受敌伪摧残,米珠薪桂之日,大都拆卖宗庙祖屋宇为活遂至闾里丘于面目残破,此种情形,以小榄、象角、翠微、斗门为最,惟乱世无法,恶霸当道,因而暴富,每见崭新之楼房又耸立于凋敝之农村之中。 [B]七、畸形之交通运输[/B]   县境交通运输,北部重水道,中部重陆道,南部重海道,石岐为水陆运输之要冲,交通向极繁密,战时交通破坏,路线变易,战后大部复原并以走私之盛行,物价之剧涨,交通运输成畸形发展,水道自石岐北过小榄容奇至广州江门及西北江各地之轮拖电船,日有十余艘,陆道有岐关公路南至澳门,汽车日有十数班,此外石岐小榄大风与港澳,且有专船往来,便利无比,岐关公路之完善,客货之繁密,全国恐无相匹,公路上单车(自行车)运输之普遍,尤可称为本县粉、海味及洋杂等工业制品,下行港澳者多为米粮、鱼鲜、牲口、蔬果、土产烟酒、山货等品,本地消费不大,不过位置关系,形成本县为港澳与广州及西北江间货物之一大转运站,过境之货物甚多,车水马龙,民生营营,寓商业于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