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华侨早期出国间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高民川  
[center]中山华侨早期出国间史[/center] [center]高民川[/center]   中山市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历史悠久。有关资料表明,民国33年(1944年),中山市华侨不下10万之众。1949年11月香港出版的《广东中山华侨月刊》第14期社论《为中山解放而欢呼》一文说:“中山有10多万旅外邑侨”。据1979年资料,中山华侨有2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港澳地区)。 [center]溯至宁末 源远流长[/center]   中山华侨出国较多的大致有三个时期:19世纪中叶、1945年至1949年、20世纪80年代。   中山华侨历史,源远流长,有史可稽者,追溯到宋末。《香山县志》载:“景炎二年(1277年)十月,端宗自潮州之浅湾航海避虏过邑境,马南宝(环城沙涌人)民数百勤王”。“潮居里民多应募从军者”。后来端宗病殁于 州,其弟卫王赵昌继位,在新会崖山被元兵追赶,丞相陆秀夫背少帝赵昌在奇石跳海殉国,战后余生的文武官兵,四散逃亡海外。   郊区长洲村始黄敬斋,“闽之福州人也。相传宋理宗宝 |间赐进士,景定三年(1262年,是年29岁)奉使授一品往封安南王陈日 ,加封伊父陈日 。舟回遇飓风,舟为飓风所破,飘至远国。是时元兵日炽,济南、山东、襄阳皆蒙古所扰,元又屡击日本、占城(古国名,故地在越南东南部),加以连年飓风地震,舟楫不达中原者数十载,公进退维谷,因遍历诸国,险阻务尝,幸有香山平岚林姓,携家避乱外国,公依之,以女妻,生一子名|?,后中国信息稍通,讹闻宁帝?获在新会崖门,立舟回香山,时已易代为元,家于香山长洲焉。”据以上记载,中山人流徙海外,早在1262年前。 [center]猪仔华工 掠骗出洋[/center]   早在明代中山人就有对外贸易的历史,《香山县志》载:“(嘉靖)十四年(1535年),指挥黄庆纳贿,请于上官,移电日互市于濠镜(澳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范围,光绪十三年(1887年)实行强占后,澳门成为各国来往通商贸易的地方,“与香山县牙行互市”。从此澳门成为中山人懋迁之地,出洋谋生的孔道,甚至成为掠骗“猪仔华工出洋的罪恶渊薮”。   中山人出国,鸦片战争(1840年)前较少,大批出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在1848年后,当时,美洲、澳洲先后发现金矿,后来又修筑铁路;东南亚各国又沦为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殖民地,需要大批谦价劳工开发。鸦片战争前,清朝海禁甚严,私自出洋者,不论官民,处斩立决,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已被般坚炮利的欧美各国所摧毁,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清朝被迫开放海禁,1868年《中美续增务约》(即蒲安臣条约)第五款规定:“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人民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往来,愿听其自便,不加禁不起阻。”这个条约为外国掠夺中国劳工,铺平道路,于是,大量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不得不离乡背井向海外谋生,中山人早期被拐骗作为“猪仔工”而出国者不少。   鸦片战争前夕,殖民主义者在我沿海地区暗中掠骗我国劳动力的事,时有发生,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廿四日,禁烟大臣林则徐在查明外国船只骗带华民出洋情况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臣至粤之初,……闻有买猪崽之土语,诧为怪异……5怪间闻南海县知县刘师陆访省城鬼子栏杆作坊内,有拐骗幼孩逼勒做工之事,先后查起幼孩将及百人。……据署澳门同知蒋立昂等先后禀复:每岁冬间夷船回国。间有无业贫民私相推引受雇出洋,但必择年力强壮之人,其弱稚者概不雇用,议定先付洋银六七元,置买衣物带至该国令开山种树,或做粗重活计。……又查另一二夷船,惯搭穷民出洋谋生,不要船饭钱文,俟带到夷埠,有人雇佣,则一年雇资听该船主取……取当其在船之时,皆以木盆盛饭,呼此等搭船华民一同就食其呼声与内地呼猪相似,故人目此船为买猪崽”。   《香山县志》载:自和议(指鸦片战争后清朝向英国乞和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约)成后,烟禁回国供役日猪仔在澳门设立招工馆,奸人借以为利,诱骗华人出洋,澳夷坐其税。……奸人潜往澳门开设,恃为夷固,而澳夷岁收陋规数十万,遂因之渐富矣”。   贫苦人民,国内劳碌难得温饱,生活痛苦,自然考虑另谋出路,以图生存,抱着侥幸心理而冒险出国的就成为必然趋势。港澳是出洋必经港口,而澳门原是香(中)山属地、自被葡占后,中山人经澳门或转香港而出国者,比别县占有地利,《古巴杂记》载,1853年至1874年,逐年从澳门、汕头、厦门、广州、香港等埠运载华工直驶古巴共346航次,计人,其中260航次从澳门开航,所载华工以中山东西两乡(指石岐以东的环城、张家边、南朗和石岐以西的沙溪、大涌等镇属乡村)破产农民为多,   清同治年间(约1870年)隆都人刘亮沅任古巴总领事官,得知被贩运在古巴的猪仔华工,自道光丁未至光绪戊寅(1847-1878年)达四四多人,往往遭虐待至死,猪仔华工约满又被雇主勒索百数十元,甚至终身为奴,境况至为凄惨。刘亮沅与当地总督交涉,被囚禁的二千多人获释。香山有一寡妇,只生一孖,被匪诱贩出洋十多年无音讯,刘亮沅代为侦访,查得下落,用氏赎出,并资助回乡。秘鲁的猪仔华工同古巴一样受虐待,经刘亮沅交涉,数千被释。   清朝出使美、日(即西班牙)、秘国大臣郑藻如(中山濠头人)于光绪甲申(1884年)到秘鲁时,华侨被骗卖作猪仔的有十万多,历三十年之久,后经郑藻如交涉,拐骗猪仔华工的积弊稍除。 [center]官兵追剿 逃亡海外[/center]   明清两代政治腐败,官吏差役受贿勒索,民受其害,“以致短尝缺祭,卖女?男,甚有畏罪自尽者。”人民不堪压榨,不得不铤而走险,沦国盗贼,在官兵追剿下被迫逃亡海外者,大胡人在。据《邑侨初赴温哥华缘起》记载:同治末叶,本邑武务废弛,伏莽潜滋,劫掳层出不穷,远离县治之村落僻壤,歹徒更恣活动,地方陷入无政府状态。县人盼省方迅派大员清剿,其时西乡多盗,隆都濠涌方族绅耆,忽然接两广水师提督方耀将莅乡谒祖消息,绅耆纷作迎接准务,大宗祠内,务极铺张,骚动一时,方耀虽属方姓,但非同乡,实属东莞,其前身原是绿林魁首,曾与妻兄陆荣廷(1859——1928年,桂系军阀,曾任广西提督,反对孙中山讨袁,曾攻占广东)搴掌据要,草野称孤,后受清廷招安,率其草泽同袍,效命清室,以战功擢升水师提督,此次莅濠涌谒祖,实为奉旨剿匪,谒祖云者,欲掩饰行径乘歹徒不务一耳,方耀初意,拟首从濠涌一带着手。抵濠涌谒祖后,驻节一日,绝不发号施令,及夜分遗水师,使预向别区进发,临行与父老告别,始示此行任务。于是曾为非份者,无不骇怕,以故乡不容久居,多作放洋之想,其时邑人之放洋者,多以美国、澳洲二地为目的地,但此两地入埠殊不易,且所费不少,彼辈之志在于避祸,急不暇择;适此时闻得加拿大温哥华埠准许华人入境,乃不问其地之优劣,纷纷首途,此即邑侨初赴埠的原因。 [center]谋生不易 家贫出国[/center]   早期中山华侨,大都空贫无所依靠,被迫出洋。沙溪板尾园村徐任棠,乡人称为番鬼棠,生于1834年。兄弟三人,任棠排二。七岁入塾,十岁失怙,家贫辍学,携弟行乞度日,时遭奚落,至是不复为丐。年十六丧母,流浪至香港为码头清洁工。数年后被三支桅船主雇为水手,航行于香港美国之间。其时美国掀起淘金热潮,奔赴淘金者,比肩接踵,因而航业大盛。船主以其勇敢勤劳,提为船副,任棠乃自乡间招募捐多人到船上工作。航业界首批汽船问世后,任棠被调至汽船当带水,风雨晦明,备极艰辛,至44岁始结婚,58岁息肩还乡,70岁后失明,90岁卒,遗三子二女,子均侨居中美洲。现其后裔及族人侨居美国、墨西哥、澳洲等国者达数十人。   〈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青年时期〉记载,孙家并不富有,生活困难,因穷而时遭邻近大族欺负,甚至失鸡亦诬为孙母杨太夫人偷。在经济压迫下,孙家男女老幼均须努力生产,孙眉比孙中山大12岁,于16岁即往檀香山谋生。永安公司创始人、竹秀园郭乐兄弟,先施公司创造人、沙涌马到功成应彪,沙溪龙头环周崧,下泽陈宽,岗背陈滚等均因家穷而出国。 [center]历尽艰辛 飘赴南洋[/center]   中山华侨旅居东南亚历史较早,目前有资料可查是马来西亚。1800年,清嘉庆五年庚甲,吾邑先友十余人,分乘帆船二艘,自澳门驶出,望无涯际之海洋,与汹涌之波涛奋斗,历尽几许风霜,船行月余,始抵槟榔屿。同来之十余先友,似乎各都有均有,其芳名多无可考。槟榔屿初辟之地,十分荒芜,有等不愿受此炎荒之苦,而乘原船反国都亦令尊郑某,及鲍关瑞之令尊鲍华,仍有人姓名未详,他们初到此地,森林密布,满目荒凉,仅有亚答屋(马来亚一种房屋)20余间而已。槟榔屿建有中山会馆,年湮代久,以上历史亦由先侨刘祝三口述传流下来。   刘祝三,咸丰十年(1860年)生于隆都奚角。光绪丁丑年(1877年)18岁时抵槟榔屿,距美国人莱特少佐登陆关仔角辟埠91年,终于1943年,年83岁,其旅槟城66年。彼来槟时,得之先侨鲍关瑞、郑五等口专前代历史。   新加坡之前辟埠,与中山华侨梁寿公(又名亚胜)有密切关系。梁出国前,香峥嵘岁月县之澳门已为葡人所占,欧洲各国与中国贸易多从此外,外国帆船必停泊澳门,梁之出国,料亦由澳门乘外国船先抵槟城,然后受英国人莱佛士之聘为船上厨夫。1819年1月30日,该船抵新加坡之海面,木匠曹亚志(台山人)奋勇登陆,先坚英国旗于火城附近之梧槽河口,引莱佛士及随从登陆,方与“都孟贡”接洽开辟为商埠。梁寿公亦登陆为香山县之第一人,初仍任厨夫继升任警长。及香山县人南来日我、遂由梁寿公与黄瑞安(亦名黄亚舟)等,向当局请得地皮一片,即今之衣箱街(英文北京街)22号为会址,成立中山人之同乡组织——香公司,时为1838年8月8日。香公司后四度改名,:香邑公司、香邑馆、香山会馆,直至民国26年(1937年)再度易称为“中山会馆”至今。香公司初为杉竹所建,首任值理为梁寿公及陈维。   自1802年至1890年之悠长岁月中,前往东南亚的中山华侨日增,除槟榔屿、新加坡、沙巴、吉灯、呲叻、森美兰、雪兰莪等地先后成立了中山同乡会。菲律宾亦成立中山同乡会。 [center]檀山创业 美国淘金[/center]   檀香山是夏威夷群岛的首府,又名火奴鲁鲁,因产檀香贩运广州同中国贸易,中国人就泛称夏威夷群岛为檀香山。檀香山原为独立王国,1898年归并美国,1959年成为美国的第五十州,。   孙中山早年接受教育及西方思想,创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就是在檀香山。檀岛中山华侨支持拥护孙中山革命最力,檀香山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之策源地。因而檀香山同中山与中山华侨有密切关系。   据史料记载,1794年夏威夷之人口表中记有华人1人,到1800年增加到80人,以后续有增加。中山华侨在檀香山人数较多,贡献亦大,至于抵檀始于何时,已无史可考。但据墓碑表明,早在1835年前,中山人已到檀香山。   檀山正埠万那山有华侨万那联义家,山上有万那公墓,侨民奉为始祖,每岁清明之日,群一祭扫。万那公为何处人,何时至檀,何时仙逝,俱无可稽,惟知为刘泽公。因道光十五年(1835年)二月初四日所坚香邑恭常都(原中山县第六区,现属珠海市面上)南溪林清公之石碑,附刻有“始祖刘泽公这墓”字样,而林清公墓已迁回国,遗下此碑,后人始知刘泽公,通常称之为万那公,该碑至今尚立于山中石室之侧,以留纪念。   慎终追远,孝思不匮,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华侨在万那山建立联义家华人墓园,1854年成立联义会,建筑会馆,会馆楹联上书:“联合会之总理(主度)等职员,历届都有中山人担任。   檀山盛产蔗糖,檀山之荣枯,视似糖之盛衰,而开糖业之源,以致于今日富有,则我华侨之功。开工荒种蔗之华工,多来自广东,尤以中山人居多,以“契约华工“身份赴檀,每月工资仅三数元,约期满恢复自由,自谋职业,当时以糖业成功而致富者,仅陈芳一人。   陈芳(国芬),香山县恭常都梅溪村人(原属中山,现属珠海),生于1828年,1849年赴檀经商,与同乡程直开设芳植记,专售中国货,成为名商,后投资糖业,开设国芬糖榨,雇用华工生产蔗糖而成巨富。1881年清驻美大巨陈兰杉奏荐为商董,在中国同夏威夷建交前代行领事职务。后因其糖榨管工苛待来自中国一百多名华工而发生冲突,商董职务被辙。1882年陈芳以年老结束所业,退隐回乡,1906年去世。   孙中山胞兄孙眉(翠享村人)1871年赴檀依母舅杨文纳谋生,视为人佣,旋经舅父之肋,向当地政府领开垦,数年后更租是茂宜岛千数百亩,广事畜牧垦植,并设商店专售产品,渐至富厚。1877年当地政府以孙眉经营农牧业,成效卓著,特许多招华人来檀,孙眉遂于1878年回乡娶妇之便,在翠享村招乡人到檀工作,应者甚众,乃租一大帆船载此数百移民以往,在檀之老华桥,莫不惊其魄力之伟大。檀山心肝享人于1953年成立翠享同乡会。据孙中山之堂侄孙孙社正称,目前在檀山之孙姓同乡约有30多人。   檀山归并美国前的1898年为华侨全盛时代,共有华侨3.5万多人,其中以中山籍为最多。〈美国华侨百年纪实〉载:“檀香山华侨亦全数为广东人,其中以中山人占大多数。”1950年出版于香港之〈广东中山华侨〉2卷3期,刊有“檀香山与中山华侨”的海外通讯提到:谁到在檀香山街上跑跑,定感当地华侨乡音、社会风俗和特色风采,多是中山人,无怪乎其乡音,常带中山县人嗓底,间或杂以隆都话或南朗语调 清末民初,中山划为九都,除榄都、黄旗都外,其余七都在檀均没有同乡组织,其中隆都(今沙溪、大涌两镇)从善堂成立于1891年,会员逾万,为各都之冠。出版于1929年的《檀山华侨》第一集,附有《檀山华人闻人录》,共集198人,其中属中山藉达140人,占闻人总数77.7%,而其中又有44人是土生,则彼等之父或祖到檀时间更早。   闻人录中有南朗西山钟初父子,钟初1865年赴檀,1878年回国,次年带妻郑氏及子钟工宇抵檀。钟工宇与孙中山是当地意奥兰尼学校同学(另一同学是唐家人唐雄),是檀山兴中会最早会员、著名侨领和企业家。有“中国航空之父”之兴雀的杨仙逸,父亲杨著昆,北台人,1873年往檀,以种植业起家,成为著名华侨企业家,曾捐巨款支持孙中山革命。   华侨到檀既早且多,当时清朝未派领事护侨,华侨成为“海外孤儿”,深受外人凌辱排斥,必须团结自保,中华会馆就成立于光绪八年(1882年),为中山华侨和利等所创办。   程利(汝楫),南 安定人,1860年往檀,以耕种、营商致富,所设朝兰利服记为著名商号。1882年任中华会馆产董,被清朝委为首任驻檀领事,服务侨胞,护侨得为,1892年去世,中外人士均表哀悼,殡葬议式之隆重荣哀,为檀山所未见。百余年来,安定旅檀华侨日增。1988年安定人口760多人,而旅外华侨有1335人,其中旅檀占1100多人。程利在檀后裔约30多人,早期出国的种维晃,在檀山已传至第五代共有300多人。   檀香山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12年)于1950年春节前主办“水仙花节盛会”,选出一水仙花皇后与四位公主,从此每年一次,选出之皇后、公主参加中华总商会主办之旅行团到各地访问,80年代后除到台湾外,还到中国大陆旅游,寻根问祖,第38届水仙花皇后旅行团一行117人,在团长、檀香山中华总商会会长欧锦鸿(原藉南朗右步)率领下于1987年7月到中山访问寻根。在皇后公主五人中,除第二公主外,大多数团员均祖藉中山。无独有偶,第39届水仙花皇后旅行团一行90人,由团长、中华总商会会长程瑞泉(安定人)带队于1988年7月一中山访问寻根,同上届一样,皇后公主五人中,除第二公主外,均祖藉中山。由此可见中山藉人在檀山人数之多。   中山华侨对于檀山之开拓发展,以至于今日之蘩荣,均作出过巨大贡献。 美国旧金山别称三藩市,属加利福尼亚州,亦是中山华侨较多之地,1849年发现金矿,各国人纷至淘金,史称采金狂潮时代,中山华侨亦于是时大批抵达。据史料记载:香山人袁生(三灶田心人)于清嘉庆杪(约1818年)附澳舶游历欧美抵纽约,乐其土而家焉。后旧金山发现金矿,而1849年后,中土偏灾频仍,生计日窘,中山华侨交相援引,抵达淘金。咸丰初年(1851年),广(府)肇(庆)居留于旧金山者不下十数万人,仅东莞、增城两县及中山四大仁良得能能隆都黄梁各都已2万多人。除榄都、黄旗都外,各都均有华侨在旧金山,情况与檀香山相似。由于初来乍到,言语不通,不懂法例,食宿困难。是时袁生已由纽约转旧金山,与同乡人蔡丽碧、刘补祖满于咸丰二年(1852年)募建阳和会馆于夭仁街,除中山人外,东莞、增城、博罗三县华侨亦参加,以中山人为主,阳和会馆负起保护侨胞、互助互济责任,凡有同乡到达,即派人迎接,妥善安排住宿,代谋工作等事宜。   美藉华人麦礼谦著《美国华侨历史》载,旧金山港湾区乃美国华侨集中之地,人口占美国华人总数(1890年是107,488人)1\5。工人多是中山县人,近湾区苏宣埠农业工人,多为中山隆都人,乐居镇(LOCKE)以中山南朗人居多,而西湾菊园则由中山黄梁都(今斗门)人所垄断。檀香山之中山华侨,自1850年后,亦有数千人移居加州。   乐居镇是北加州沙加缅度河上三角洲淘金时代遗址,一片荒凉,1912年陈庭山人中山移民到此,披荆斩棘,建起第一座房子,称“乐居府”,憧憬乐业安居之意,以后中山人来者目击者众,胼手胝足,使荒凉之地繁荣起来,乐居镇压者之名,亦由陈庭山之乐居府演化而来。   20世纪初期,华资突出者有两个企业,即金山广东银行和中国邮船公司,创办人是香(中)山人陆 山、陆润卿兄第。二次大战前几十年,美国大陆华资大企业而成功者,只有周崧创始之中兴公司。   周崧是龙头环人,1899年20岁赴美国。初佣于人,1901年开设生利公司,后增次办中兴公司,业务日进,支店增至55间,在檀香山设有4间,获利甚多,成为当时著名富翁,中兴公司成为华资企业之佼佼者,周崧已于1961年去世,其予伯谦承父业,80多年来,中兴公司仍继续发展。 周崧对以展美国经济、华人社会教育公益事业,以及爱国捐献,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等,均贡献巨大。   中山华侨旅居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南美等国,历史亦较早,因篇幅关系,此处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