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小榄镇现存的明清两代建筑物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何仰镐  
[center]小榄镇现存的明清两代建筑物[/center] [center]何仰镐[/center]   在1946年间,我编写“榄溪杂辑”时,曾统查得小榄镇内明清两代的建筑物。计有:   名园别墅:共四十五处,清末已大部份荒废。   各类坊表:共三十三座,当时尚存十四座。   寺庵道院:共二十五间,当时尚存十八间。   大小庙宇:共一百一十四间,当时全部存在。   各氏族祠堂:凡五十八姓,共三百九十三间,沦陷期间,已拆去约一百间左右。   较大的桥梁:共五十二度,当时全部存在。   文塔:共三座,沦陷前已拆毁一座。   又根据清乾隆间何大佐的“榄屑”纪载,当时镇内居民,共建有镬耳式的高楼共九十九座,号称“百楼”,但至光复时,只存四十余座。   小榄镇向有“封建堡垒”之称,因此,解放后在历次“反封建”及“破四旧”的运动中,成为重点冲击的对像,上述一切建筑物,除个别尚有暂时利用价值,侥幸留存外,绝大部份,均已拆除或面目全非,现在硕果仅存而较有历史意义的,只有下列六处:   1、双美桥:明洪武元年(1368年)。首任巡检陈忠建。俗称拱桥,在蓝田街。通大小两榄,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首次重修,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何文作第二次重修,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第三次重修,桥作单拱石桥结构,原用花岗石,重修时用红砂岩石,桥宽3。16米,长18。5米,高4。5米,南北向偏东三十度,梯级桥面北偏东八级,南偏西十级,为本镇现存最古之石拱桥。   2、舜举何公祠: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南京礼部尚书李孙宸为题该祠中堂“积厚流芳”木匾,因此俗称“积厚祠”,清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重修,改建较大,座北偏东45度,三进三间,台架式东京木构架有三五架梁,随梁枋单步梁,桃炎梁,墙内层用水磨青砖横砌,外层用蚝壳砌成(可隔热)装修式样为石雕、木雕、灰塑,为现存最古、最完整、最精工之祠堂,现为镇商业公司驻地。   3、何吾驺相府头门一座:在现文化路,俗称“旧楼”,为明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大学士何五驺归里后,建于翁陔园内之府第,清道光间已易主,翁陔园大部份土地,改建为民房,其中愚公楼,元气堂毁于解放后,现仅存原日相府头门一座。   4、绿槐里六号楼房:1854—1855年间小榄三合会西义军(红巾军)的大本营驻地。   该屋约建于清乾隆年间,内有高四丈余只镬耳楼及四柱大厅各一座,另其他附屋,道光初期,何姓置入开设顺记丝庄,至咸丰四年甲寅七月初十日,西义军攻占小榄,在此设立大本营,直至翌年二月初九日被迫撤退,何姓收回此屋,不再复业,空置五十余年,后典与罗姓入住,至1934年间,冯姓华侨以白银五千六百元买受此屋,解放后列为侨房,故一直能够保留原状。小榄镇内之镬耳式古楼,至今岿然独存者,惟此一间而已。   5、仆射何公祠:座落云路街,清康熙初期,由何越巢倡建,经两房子姓历二百年之筹措策划,合组万福会积累资金,至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建成,奉祀北宋忠臣何?,民国四年乙卯(1915年)重修,三间三进,台梁式木构架,前座三层石方柱,人物雕刻舵墩,雕花斗拱出二跳,雀替上有人物雕刻。   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中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花篮石柱础,木柱楯,圆木柱础高58公分,楯高15公分,底57公分,柱周130公分,三梁随梁枋,单步梁穿插枋,斗拱举架,雕花舵墩,一斗三星出二跳,雕龙托脚,有穿插拱。后座构造似舜举祠,举架台梁部份用舵墩斗拱二跳。   头门“仆射何公祠”匾字,为清探花李文田所书。   中座“教忠堂”匾字,为清闽浙总督何璟所书。   后座寝室顶脊联亦为何璟撰书,联文:   谏二帝,割三镇,早知和议之非,其如国步艰难,一木当风支大厦。   察敌骑,将再来,代草勤王之诏,岂意人心涣散,狐魂随日返虞渊。   中座享堂顶脊联为清翰林院编修何作?撰书。联文:   上祀合两房,兄弟发祥钟凤岭。   孤忠垂万古,君臣大节树燕山。   按:何?(音律)字文缜,号北斋,生于宋哲宗元?六年(1091年),与兄棠,弟?,同登宋徽宗政和五年进士,世称三凤,?进士第一,状元及第,时金人入寇,?力主战,官拜尚书右仆射(宋制即首相),以康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协力抗金,及金人陷京师,随徽钦二帝被掳至燕山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