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附城公所之二十载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center]附城公所之二十载[/center] [center]李国瑞[/center]   本市城区太平路北隅通津(巷)口的水泥路面,横卧着一块长2米、宽40公分的碑石;凹刻“北隅通津”4个1市尺见方的大字,右刻“民国乙卯年”,左刻“附城公所立”小字共10个。   此石被嵌在路面,年夏年被人覆其上。它是1911-1930年廿载地方史佐证物。   每有青年,观此石,同老者;何为“附城公所”?   中山旧称香山,宋开县,邑境畛域曾?“都”。县治设于仁良都铁城,铁城及其连地,统称石歧。昔时,县设11个都,清道光改为9个都。辛亥革命(1911年10月)后,除“香山县公署”所在地仁良都外,各“都”改为“镇”。   仁良都辖36乡:港口、长洲(含后山和上闸、下闸)、张溪、员峰、基边、厚兴、歧头、大陂、大墩、沙岗、槎桥、歧南、沙涌、恒美、竹秀园、渡溪、上塘、长环、板桥、新村、芦溪、沙田、树涌、北台、曹边、石鼓、梅坪、龙塘、福涌、曲涌、寮后、金角环、湖洲、深弯、白溪、月角;还辖石歧镇。鉴于这个镇与由“都”改称为“镇”不同。前者既包括县城,又包括附括;既不应降格设立乡公所,又步能按都、镇设立行政机构。民国政府的香山首任县长林寿图(同盟会会员,众选县长,民国元年2月由省府正式委任)作出决定:民间称石歧容许习俗称之,该域地设行政机构曰“附城公所”。   前时(清宣统三年既1911年9月),同盟会领导的革命军和民军及地下游击,曾经得到开明人士的缙绅支持配合,他们甚至以自己的大屋、书院(如正熏街大萧屋)给革命军作地下司令部或藏械之所,力助反正义举,次辈老者比较关心公事,又有名望影响。故此,附城公所交给他们集体懂理。他们自称坐局,又称局绅,其中有的绅士自愿捐出封建土地给公所,所收田租,充作开销;又配合商会,催督工商业大户完税给政府。   “附城公所”隶属仁良都,但局绅高惠石等人,以公所名义对县府直接行文,不经“都”办理承转。他们资助爱惠慈善医院,支持育婴堂附设“痘母堂”为孩童搞预防天花的种“痘”(痘母堂门楣石碑现弃至于大庙巷路侧)。慈善涨济,附城公所又拿些钱出来。这些坐局还热衷于神诞生会。其时,共和初兴,百事待举,这个不伦不类的“行政单位”客观上做了一些好事,比如在城北北隅通津辟建肉菜市场,疏导榕树头至沙岗圩交通,市民及携菜篮的主妇称便。   这一批10个、8个缙绅仕老,有其保守一面,民国十年(1921)县长吴铁城倡导拆城筑马路,以利商贸,商会也出钱支持,附城公所极力反对,争斗几年,双方妥协,先拆城楼再拆墙,才一步一步解决。   时过廿载。有的老绅长者已去矣,健在者亦不大“坐局”矣。适民国十九年(1930)县府奉上级令,由模范县县是长黄居素领导兴办警察,仁良都和各镇改为九个区,仁良都改称第一区,石歧镇成立镇公所,仍在崇义祠办公,隶属第一区,县府任命了区、镇长。   民国乙卯年(1915)“附城公所”立的北隅通津的牌坊石,与当日的局绅相同,成为历史,所不同者,此石乃属历史文物之一,将永久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