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石岐(铁城)的古城门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高民川  
[center]石岐(铁城)的古城门[/center] [center]高民川[/center]   中山市城区石岐,向称现成,因为中山市的前身是香山县。古代都邑所在地四周均筑有城垣和护城河,以资防守,故有城池之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香山建县后,由进士陈天觉主持建士城于石岐,明洪武廿六年(1393)改建砖石结构城垣。由建城起至今已有830多年之久。   民国10年(1921年)县长吴铁城主持拆城筑路,直至1925年四周城墙及城门渐毁,当年城门位置,只有古稀老人才有印象。据《香山县志》卷一城廓图所载,当时县城范围不大,从现在石岐的西山起,至扒沙街、月山、上下河泊、治安街、弓箭巷,再回到西山,原是古城墙的位置,在此范围以内的地方原叫“铁城”;而铁城以西大孙文西路,大庙下、上下基、青云桥,天字码头等地,则称为“石岐”。 [center]石岐与铁城原有别[/center]   县城为什么称做“铁城”?因当年陈天觉主持筑城,有郑姓主张建城于雍陌,陈难口舌争,为使争者信服,提出“地贵者土重”,遂阴布铁屑于今址,秤之果土重,于是择址建于石岐(对此说仍有疑问而有异议者,有待于进一步论证),故号“铁城”。所以,“铁城”和“石岐”是两个不同的地域,直到拆城筑路后,石岐和铁城才逐渐统称石岐。由于老一代沿下来的称呼,家住古城以内或以东的人去孙文西路一带时,直至现在,仍有人习惯称“去石岐”。   石岐古城有四个城门,东门叫“启秀门”、西门叫“登瀛门”、南门叫“阜民门”、北门叫“拱辰门”(香山县志城廓图里的“拱宸”门的“宸”字有宝盖)。城门虽早已拆,迄今仍有遗迹可寻。 [center]古东门遗迹[/center]   启秀门(东门)约在如今的孙文中路邮所附近。孙东邮所和东升里对开马路南边,并排竖立两个路牌,在1988年9月孙文东路变动之前“孙文东路”牌在东,“孙文中路”牌在西,由此可见,东升里和孙东邮所以东,就是古城门外之东,旧名东门街。孙东邮所与城建办公室之间有一条巷叫月山里,直上月山公园转扒沙街那一段路,现仍有一段古城墙,古城所砌的砖特别大,长约尺二,宽六寸,厚约二寸半。城墙沿地势由低至高,墙上有榕树,盘根错节,根部蔓延,深入砖缝,树荫遮天蔽日,每逢盛暑,月山公园前,古城墙树荫下,清风习习,人们在此处避暑乘凉,谈天说地,真是得其所哉。月山里斜对面的上河泊公厕连接的围墙,也有同样大小的墙砖,可见东门的撑墙,就是由扒沙街起,直下上合泊,再转方塔街。月山公园对面的城墙以西,现在是石岐一中运动场,在古城廓图里,城之东北角就标有“封山书院”字样,这个位置,正好是现在一中的地方。据考石岐一中的前身,正是丰山书院。月山公园对面的围墙的遗迹。 [center]烟墩山塔对正登瀛门[/center]   早就听过老人说,石歧古城西门对正烟墩山塔,这次笔者实地观察得到了证实。登瀛门(西门)位于西山寺脚现市总工会与民族路口之间。站在民族路口东侧“中区橡胶制品厂产品展销服务部”门前,向西仰望,正好看见烟墩山塔。由于烟墩山上竖起的花塔,对正西门口,因而过去出现了一些令人喷饭的传闻,因不属本文范围,这里就不便罗嗦了。 登瀛门虽早已不好,但距这里不远的西厂与河边街之间的九曲何上,有一座水泥桥,这叫做登瀛桥,是否因接近登瀛门而叫登瀛桥?笔者未加考证。 [center]南门头的阜民门[/center] 阜民门(南门)约在治安街口与长泰街口之间,这里一带,至今人们仍称做南门头。城内正中的路叫正南街,后又称正薰街,即现在的民生北路,城外的街叫仁和街,即现在的民生中路,在九曲河边的东西两街,现在叫仁和东里和仁和西里。 古代以向南为尊位,故居帝位称为“南面”。可能因此之故,南门又称为“生门”,北门为“死门”。封建时代官员来香山县上任,官船停泊天字码头上岸后,官老爷不时逕直从原观澜街、歧阳里、怀德里、武峰里(以上即现在的孙文西路)直入西门——登瀛门,而是绕路到南门——阜民门入城,以示吉祥。城内官员士绅也齐集于南门城外恭候迎接。 [center]拱辰门外榕树头[/center]   石歧沙岗圩的榕树头,是中山人熟知的地方。榕树头的南面,即扒沙街口与小较场街口之间,就是拱辰门——北门所在地。拱辰门内正中一条街叫拱辰街,即今之拱辰路,也是现在三六九沙岗圩期的家私街。上面说过,扒沙街至今还保存着一段古城墙,而小较场亦有遗迹可寻,小较场入街不远有一间古老屋,前门在龙母庙街,后门在小较场,从剥落的墙灰上可看见一些比一般的砖还大的古城砖,现在路经此地,稍为留意,抬头则可见。小较场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原是明朝水兵操练的遗址,旧有一长水塘,供水兵操演兵艇之用。   古代认为“北者乖背之名,败逃亦称北”。大概由此引伸而称北门为“死门”。据说当时拱辰门并非向正北方,而向北偏东,古代凡属处决的死因,均从北门押往西北方的大较场杀头或抢毙。当年大较场有一堵墙,凡死囚押在墙边跪下待决,故该墙留有血迹,弹痕累累。据说过去有人见过,后来人口繁衍,石歧城区不断扩大,广阔的大较场,逐渐建满民房,迄今青云街尾仍保有照壁街的地名(石歧)另一条街也叫照壁街,在仁山——孙中山纪念堂对面)即是上述那堵墙的原址。 [center]古代的护城何[/center] 古代有城必有池,池就是护城河。石歧至今还有九曲河,水关街、上下河泊和后岗涌这几个地方,从名字上看,这些地名都同水有关,其实就是当年的护河城,后来拆城筑路,河面逐渐填平或覆盖而成为路面,建兼有民房,有的则变成下水道了。   以上所述,仅凭旧县志城廓图和老人口述,以及实地观察综合写成,未有确实资料考证,请研究石歧历史的学者,有识之士,予以指正,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