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古桥与中山现代桥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景阳辑
[center]香山古桥与中山现代桥[/center]
[center]景阳辑[/center]
香山是水乡,自古多桥,既为交通之用,又是艺术建筑。宋至清代建者,有南门桥,原在石岐南门城外,为石墩架木梁桥,始建何代无考。明成化间,知县朱显加以修整,后?。宏治年间,乡人杨壁等捐资建为石拱桥。崇?十二年拆毁,改建于南门左面,复为木桥。清康熙十七年曾修整,乾隆十一年,知县张汝霖倡捐,改建为平板石桥。
新桥,在西关下娘妈厂(旧官船厂)明末基建,历久始成,后改名登瀛桥。清乾隆四年。邑人何一经等集资修整一次,乾隆五十四年,再由黄东?等集资修整。
西门桥,在水关内外共三截,俱为木桥,清代改为石桥。
东关桥,接城东内外,为砖石结合桥。
桥仔头桥,在石岐城南麻洲街尾,元代乡民郭创建,为木桥。明成化间,知县朱显改建为石柱四梁,嘉靖四年,乡人会?重修。清康熙廿六年,邑人李永华捐资改为石拱桥。
天王桥,在县南桥仔头村,宋端宗是避元乱南逃,驻跸沙涌马南宝家,道经此,因名。木质,始建何代无考。明洪武间,知县沙彦和主持改建为石柱木梁;成化年间,僧人智能修理木梁,正德年间,监生蔡日良修整,嘉靖廿六年,举人郑之藩再修。清康熙年间,由邑人刘清经办理改建为两孔石拱桥。
石岐青云桥,在石岐山西北,清康熙五十七年,知县陈应吉修建。乾隆廿九年,知县鲁?修整。嘉庆九年,邑人毛永芳等集资重修。
清风桥,在石岐城外东南隅,路接北山村。
云坛桥,在石岐南濠口,长七丈七尺,宽五尺,乾隆五十四年修。
甲子桥,在石岐后冈涌北,清康熙廿三年即甲子年建,因名。咸丰二年,里人刘藻等集资重修,改木为石板。
鱼?桥在鱼?村。
张溪桥在张婆澳。
槎桥在槎桥落,相传村多马留?木,性坚而难长,有两棵大逾两人合抱者,宋末建县时,用为县衙前柱,乡人取树根为桥,似槎,因名。
上堂桥,在上堂村。
河沥,西村,圆山,天后庙等桥,俱在沙涌。
渡头桥,在渡头村。
分花水桥,沙角埔桥,白泥坑桥,长胜埔桥,俱在深湾村。
新安汛桥,桂峰桥俱在新安汛。
石鼓挞桥,长廿六丈,嘉庆十年,邑人何国深等修建。
濠头青云桥,在村东五十步,旧为木梁,清嘉庆十五年,乡人改建为石拱,长数丈,上护以石栏。
东桥,在濠头村,古时有榕树根跨岸成桥,名榕树桥。清嘉庆三年,乡人改建为石桥,易名东。
苏师桥,在东濠口,元至正二年,县?汪?主建木柱桥,后?。明成化间,乡人杨壁捐资修建为石墩木梁。
江尾桥,在江尾头村,原为木桥,清雍正年间,乡人梁明作改建为石桥。
普济桥,在宫花溪。气清咸丰十年建,有石梁廿九处。
神涌桥,在得能都南阳村。志书载:该村与桥均已废,清同治年间已不见。
大桥,在白庙村,明代建。
双凤桥,在张家边村,清乾隆五十九年见、 为木梁,道光二年改建为石桥。
牛拱桥,在陂头村,清雍正七年,监生郑文乔创建。
万街桥,在九曲林村众乡樵径,乡人何文达建。志书载:九曲林无桥,长江村前有石桥,亦何氏建,疑即此其哦。
九曲林溪桥五处,俱为石梁,清同治八年,乡人郑?康建。
石桥头在石头村。
大?桥,在大字都南郎村。志书载:即?头桥,在茶桥南,清康熙五十四年修。
库涌桥二处,俱为石梁,清道光六年,乡人陈容光等建。
合水口桥二处,在石门乡,俱为石梁,清同治五年建。
黄瓜岭桥二处,俱为石梁,清同治八年,乡人郑载?建。
出山虎溪桥二处,俱石梁,清同治八年,乡人黄富等建。
贝头村前石桥,三眼,亨尾人程焜德捐建。
南边塘桥,在四字都南边塘村宋立石。
九度桥,在茶园村东,原为木桥,清乾隆十五年,乡人陈一翰等捐资改建为石桥。
五读桥,在九度桥东,四大两都水出涌口门经此处。
龙头?桥,亦称龙头桥,贝头里水经此;南百步为下湾桥,白企水经此。清嘉庆四年,邑人郑润等倡建。
四大都青云桥,在云?书院前之左,旧在书院之右,嘉庆廿一年迁筑此,?于水灾,道光六年重修。
茶桥在南朗?东。
水拍树桥,在泮沙村南,清嘉庆四年筑。
西河桥,在龙眼都河,今石岐西郊长洲村与沙溪?角村交界处,石岐人称隆都河,沙溪称西河,为隆都进出石岐要津,古时设渡。清康熙五十六年,知县陈应吉主持建石拱桥,桥东至石岐海,桥西至山?角,铺砌石子路逾千丈?接,称西河路。乾隆十三年,由邑人刘清,郑刚等集资重修。乾隆六十年,西河路家石板路面。
六乡桥,在隆都涌边桥之东,原名杜婆桥,又称蒲公石桥。该桥始建于北宋代,建桥以前,人民呢一岸边石鼓为渡河?头,石鼓形浮于水面,隆都话称浮曰“蒲”,故有蒲石渡之称,建桥后,亦曾称蒲石桥。相传,该桥由居于渡口傍之寡妇杜氏媪之功,称杜婆桥。石岐建为邑城后,杜婆桥行人更多,至明代,乡人高光谟,刘?乾,汤斯汉等人集资作修理,以应农商业发展需要,清雍正十三年,代理知县舒均主持再次修整。同治五年,涌边,涌头,冈背,水塘头,后山,婆石等六个村庄合资作较大规模修理加固后,易名六乡桥。这座长五丈,宽逾丈,高二丈,两墩三眼大石桥,历来为隆都下游村庄往返石岐城之要津,至本世纪二十年代。仍为进城要道。
潭婆桥,在塘?村,乡人潭婆建。
白石桥,在白石村,元代乡人周元建。
三板桥,在雍陌村,早年已?。
茭塘口,圣堂庙,屈岭,阁道安定等四桥,俱在雍陌村。
下陂桥,在雍陌村之西,清同治八年,里人郑启华等建。高之复于桥边建石亭。
?蛇塘桥,在?蛇塘村前,桥高二丈许。
石莹桥,在石莹村前,高二丈许。
南陂桥,细?桥在乌石。
榕根桥在平岚。
天妃桥,在濠潭村天妃庙前,元代乡民周元建,石梁。清乾隆年间,村人吴达廷重修。
马坑桥,在鸡拍村,元代鲍录事建。
水澈桥,在古鹤村,原系闽商人建,清雍正六年,乡人梁明作改建石桥。
三潭桥,在古鹤村,清同治四年建。
白眼桥,在古鹤村,旧有石梁,久?。清同治六年,乡人重修,两头筑石。
官涌桥,在上栅村,清乾隆十四年,进士卢文起倡议集资建,桥长十四丈,宽五尺。
大闸桥,在东岸村右侧。
聚源石桥,在北山岭村,前为往澳门通?,清乾隆年间建。道光四年,官民合资重修,长三丈五尺。
六斗桥,在翠微村南,昔经理社仓者,私收谷六斗,乡人罚之建桥,因名。该处水势湍急,原一桥眼不能容,屡崩塌,清嘉庆年间重修,建为两眼。
虎头桥,在翠微村北,原为木梁,清道光年间,乡人改建为石梁。
第二桥、十字桥,俱在翠微村。
翠环桥,在会同村西南,长逾三丈,两眼设闸,上架石三条,下以板为闸,储水灌田约千亩。
接源桥,在会同村西,清道光甲辰年里人莫维垣等建。
会同青云桥,在村北,上有闸门,清道光丙午年,里人莫廷鉴等建。
教场新桥,在前山寨?管埔,嘉庆十六年,寨民建。
大坑桥,在南大涌外,跨大坑水,原有石墩,雨天水急,??,清道光五年改木柱。同治元年,里人郑文东等重建,改为石墩石板桥,长十三丈,高阔一丈,桥下十三孔,以?坑水。
瓦?涌石桥,北山乡民捐建。
新桥、旧桥,在澳门西北。
双美桥,在大榄村,明洪武中,巡检陈忠建。
泰?桥,在小榄村。
聚龙桥,在小榄,清乾隆十三年,何绍禹倡修。道光七年,乡人李翰书等重修。
东源、四美、东?成美、凤美等五桥在小榄。
起凤、捷源、新龙、深涌、基头、西桥、?澜、汇津、东秀等十桥在小榄。
通天桥在飞驼山下。
两仪桥在园榄涌口。
大榄普济桥在四圣宫侧。
文阁桥,榕荫桥,在古镇山之阳。
千?桥,在海洲曹步交界,清嘉庆?四年,乡人易以石。
小黄圃青出桥,在北里村上跨小河,近环大海,清光道十一年五月,翁绍熙等倡建。喊丰六年八月,翁普霖等重修。
六榕桥,在潭洲岭东村前,古榕六株蟠根成桥。
黄梁都通济桥,在土城北二里,出架木,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桥,长五丈余,三眼。
龙归桥,在龙归桥寺前,原为木桥,清道光七年易以石,长十丈,三眼。
三续桥,在乾务乡东,石梁,长五丈,三眼。
风流桥,在潭村。
东坑桥、文头桥、黄泥?桥,俱在大赤坎村。
沙龙桥、在沙龙?东北半里,石梁,长二丈,两眼。
荔枝山接龙桥,在荔山村右,清乾隆五十四年建,石梁,长三丈余,两眼。
达德石桥,在南门村右侧。
大石桥,在乾务村东,石梁。
以上所列古桥凡116座,均于清同治使二年以前创建,乡山县志县衙藏本有记载。清宣统出年编乡山县志续篇载尚有张溪第一等73座,号专文辑录。
上述116桥,经百年以至前年,变故很大,其中大部分以不存在或已广建改建。少数尚存者,成为古迹矣。
本世纪二十年代仍扼隆都下游数使村庄进出邑城要道之六乡桥,1936年隆都公路建成以后,人车改行新建成之钢筋水泥公路桥,行人逐渐稀少。1939年,为抵抗日本侵略,百姓奋起将隆都公路破坏,六乡桥又兴旺起来。至日本投降,1946年隆都公路恢复通车,这座前年古桥岿然不屹立于世,壮观之貌不减。1986年旅居海外乡亲李丙垣、铨波昆仲等捐赠巨资建设涌边村街道里巷,新建水泥村道连接六乡桥直通公路,并于桥畔僻地近使亩建成河畔公园,复名杜婆桥,立碑志杜氏媪创桥之公,以为后人铭记发扬其义。
清乾隆十三年重修之西河桥,今仍完整存在,于岐隆公路长洲与?角交界水泥公路桥北约卅公尺处。
中山境内近代近年建设之桥梁很多,且规模越见、建越大。
1926年侨?默庵归侨李林发起集资兴建隆都至石岐和环全境公路,1929年动公,侨属李公凡和高程万、高晴晖、郑丙?等参与其事,全长廿公里之民办公路于一九三六年建成通车沿线可双行汽车之大小桥十八座,均系钢筋水泥结构,且相当坚固,至今沿行,可通十吨货车。
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山县政府参发动海内外乡亲投资建设岐江桥,获良好反应,筹得数目可观的资金,并开始施工,在隆都码头靠石岐一侧建成四个钢筋水泥结构桥墩,之后,因种种不言而喻的原因停工,四个桥墩成为人们渡河的障碍物存在廿多年。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驻石岐工兵部队,在隆都码头附近建成木质公路桥,中段为活动便桥,每天定时移动开放,方便航船。六十年代曾修理加固。至七十年代,中山县人民政府主持,将木桥改为钢筋水泥桥,中段便桥为钢板开闭式合页。八十年代再将全桥扩宽为壮观牢固的钢质公路行人两用桥。
位于老安山附近的石岐人民大桥,于七十年代建成,为高架桥,八十年代扩建加宽一倍,可并行四路车。此处乃水陆交通中心,桥上车龙争秒时,桥下轮舟竞咫尺,日夜如是。
狮?口公路桥建于五十年代,原为木质,中段活动平桥,七十年代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高桥,桥下可航行百吨级汽船。
六十至七十年代,各区镇自筹资金建设的水泥钢筋结构公路桥,有坦洲,横琴,螺沙,板芙,南头,港口等多座,均为跨河五十公尺至逾百公尺者。水网地区乡人自筹资金建设的小型公路桥和较具规模的行人桥,数以百计,均为钢筋水泥结构或全钢质永久性桥梁。
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和外商投资建设的有沙口,细?两桥,桥长逾五百公尺,宽可并行四路汽车。
1985年,香港乡亲霍英东先生捐赠二千万港元支持扩建广中公路石岐至三乡古鹤路段,与1986年竣工。石岐狮?口高桥至小榄沙口段全线和二十四座大小桥梁扩建和改建工程,已全面施工,料于1988年底竣工。将为促进旧香山所属之中山,珠海两市和斗门县的贸工农等发展发挥无可估量的作用。
横跨珠江下游西主航道——外海大桥,则更形宏伟,桥长1769.7公尺,其中主桥884公尺,宽17公尺,中点高距水面逾30公尺,每孔跨径110公尺,可航行千吨级轮船。建桥工程有江门市人民政府主持,由日本熊谷组集团和香港光大实业公司联合投资承建,1986年9月1日兴建。1988年5月1日竣工通车,比原订计划提前4个月。该桥每日往返车辆流量逾五千辆次,为海南,湛江,江门,肇庆,阳江等地往返中山,珠海,广州,深圳,澳门的交通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