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办报史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center]中山办报史略[/center] [center]甘建波[/center]   我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从建县以来,涌现过很多文人雅士,群众文化相当活跃,新闻业在中山也相当发达,这对中山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普及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现仅就所能查证的资料,整理如下,仅供参考。   中山最早的报纸,创办与清代光绪?四年(1908年?申),系由郑岸父、李怜庵联合当时广州的中山籍学生和主张革命同志在中山石岐创办的《香山旬报》,每旬一期。到辛亥年(1911年)9月,改为每周出版一期,并改名为《香山循报》,同年9月17日更改为日报,并改名为《香山新报》,改为日报后,报道提倡革命后中山的建设事业(指辛亥革命),并介绍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等等。在当时,此份报纸是中山的主要报纸。到1912年,改名为《香山纯报》至结束。   继《香山旬报》发刊后,1910年,由黄正裳、刘天放创办《铁城报》。1911年6月,在广州读书的中山籍认识李澧川等,创办《香山日报》。民国四年(1915年),由郑彦闻、郑哲圆创办《香山仁言报》,旋即改为《中山仁言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改名为《大同报》,之后,重新更名为《中山仁言报》,历任编辑发行人有:郑彦闻、郑哲圆、张浪石、萧汉宗等。此份报纸共办刊22年,是我市报业史上办报时间最长、持续最久的一份日报。   民国九年(1920年)5月,由张稚庐创办《萃粹旬刊》,该刊主要研究国学及中国医药,属于现代的文艺刊物,亦是我市最早的专题文艺刊物。   民国十年(1921年),相继有《香山公报》、《翌刊》、《新声报》、《民众报》、《求是报》等报刊问世。但这几份报刊均只办了几期就停刊了。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中山县商民协会主办并发行了《商民公报》,主要是介绍市场行情和商品广告等。同年,萧汉宗、张浪石主办了《平民日报》(只出版了半年即停办),民国十四年间,还有潘仲吉、黄密弓主办的《商报》、《岐江晚报》等。   民国十八年(1929年),郑瑞呈等创办了《中山民国日报》,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张浪石、张权庐、萧放诗、萧汉宗、冯万里、陈发较、余乐群等人集资主办第一份反映华侨信息的侨刊,名为《隆镇月刊》(实为半月刊),此刊物历时140年,除流行于我市城乡外,还发行至世界各地之华侨同胞手中,是我市最早发行往海外的乡音刊物。民国十九年(1930年),李颂韶主办《良都月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黄达孝、黄学崇等主办有《大公日报》。《侨风月刊》也于1938年9月创办。   在大革命时期,由共青团和地下党组织创办出版有《学生喉舌》、《中山学生》、《中学生》、《濠溪》、《沙边乡报》、《牛起湾乡报》等宣传革命的刊物。   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组织出版有《别动版》、《前锋报》、《正义报》、《横门》、《谷种》、《民气》、《新中山报》、《抗战报》等刊物。   抗战胜利后,1946年由孙海筹主办,中山海外华侨同志社向海内外总发行了《中山侨报》。此报经常为海内外的乡梓寻找亲人及报道华侨音迅。   1946年,刘鹤明、林凤祥创办并发行了《扫荡报》。另外还有《正风日报》、《铁报》、《蓝白周刊》、《中山周刊》、《建中日报》(《建中日报》在解放后仍照常出版,在我市城乡有一定影响)等。1947年,有《新中山月刊》、《开明报》、《和综报三日刊》、《德风月刊》等。1948年,由三青团主办,发行了《青年壁报》、《时事简报》、《青年教育》、《妇女壁报》、《青年周报》、《中山青年》。另,当时的县长孙乾曾主办过《建中半月刊》。正风书局亦发行过《文艺堡垒》、中华日报》。另有其它如《印锋》、《崇正月刊》等刊物。   除现成有多种刊物外,各种刊物外,各乡均办有报刊杂志。如,乐群乡的《民智报》、张家边的《东镇乡报》、沙边乡的《沙边乡报》、三乡的《三乡月刊》(后改为《谷镇月刊》)。在外地的中山同仁、华侨创办有《今日中山》;秘鲁中山同乡会曾主办发行过《华侨之声》。乡镇出版发行的刊物还有:《张家边半月刊》、《?角月刊》、《小隐月刊》、《隆都侨报》、《濠头月刊》、《东镇侨声报》、《?角半月报》等等。   全国解放后,在1956年3月,中山中山县委出版发行了《中山农民报》,至1957年改名为《中山报》。1959年,中山县、珠海县、石岐市合并,曾把《中山报》、《珠海报》、《石岐报》等三份县、市报纸合并为《中山日报》。是当时中共中山县委的机关报。此报一直办至1961年恢复珠海县、石岐镇建制即停办至今,中山就没有办报纸了。   以上是我对中山报业刊物的初步的探讨,由于中山历史悠久,办报时间较长,报刊种类繁多,在广东省内可称首位,自己知识浅薄,谨起抛砖引玉之意,恭请各位行家多多指正。 注:郑岸父即郑彼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