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香山八景与中山十景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刘居上  
[center]香山八景与中山十景[/center] [center]刘居上[/center]   小时候读孟浩然老夫子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独登临……”诗句,颇生人事倏忽、白云苍狗的感慨。阅历渐多,才发现,不独人事,就是貌似永恒不变的山川名胜,也还是不断在“代谢”的,只是过程来得缓慢一点罢了。   这里手头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   最近,我翻阅有关资料时,偶然将1985年春由中山市民评选命名的《中山十景》(阜峰文笔、中山故居、五桂飘香、仁山玉宇、温泉碧苑、长江虹影、菊城金瓣、红棉、岐江晚望、新港扬帆)与原有的《香山八景》(阜峰文笔、石岐晚渡、金鼓朝阳、长洲烟雨、金紫岩溜、天地菱荷、浮虚春涛)相比对,发现只有“阜峰文笔”这一景得以保留下来之外,其余景物都已经变动了。而“阜峰文笔”这一胜景现在某种程度上则已成为中山市的一个标志。   然而,恰恰之一胜景的疑点是很多的!   许多“老香山”人知道,座落于中山市城区石岐的烟墩山又名阜峰,山顶有一座七计浮屠,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间。建塔的缘由据说是因为当时的香山是个穷县,人们都把这归咎与风水。而石岐一带原是块“风水宝地”,名曰“缯网地”,烟墩山与仅隔岐江相望的马山便是两根“缯栋”,只因烟墩山比马山矮了一小截,没能把缯网支起来,让财气拜拜漏走了。于是,由当时的知县蔡继善发起,筹款建造了这座塔。   按理说,山名阜峰,峰顶有塔,该塔又别称“文笔”,由此而命名“阜峰文笔”,那应该是十分妥帖的。   然而,在清初的香山诗人刘信烈的诗集中,我们却读到了这么一首题为《阜峰》的诗:   “阜峰孤峙瞰汪洋,地轴何年出大荒。岂有巨灵遗翠管,恍疑帝子山掞天章。崖边虚忆龙蛇之蛰,涧底无劳蝌蚪藏。好蘸银河挥翰笔,可能作字挟风霜?”   左看右看,总觉得不大像烟墩山。   明末清初,石岐附近的水陆分布应该大致已定,区区三百年,地貌何至变得如何厉害?   在光绪年间修的县志里,可以找到如下答案:“湖州山与湾月山相接,孤峭临海,一名文笔山,曰‘阜峰文笔’,在县西南三十里”。   原来如此!——在这里,笔者绝无重为“阜峰文笔”正名之意。有道是约定俗成,我们是不得不予以承认的。随着岁月的流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一景兴,一景废,那是十分自然而合理的事情,是亦谓之“代谢”。   既然说开了头,我们且一发看看《香山八景》中的其余七景。   石岐晚渡——指的是岐江夜渡的情景。明代伍瑞隆诗中所写的“城边河水碧如葱,城外扁舟渡晚风。日落月来天在水,行人浑入镜光中”便是生动的写照。   长洲烟雨——指的是谚语迷蒙中远观岐江西岸的长洲乡。读明代诗人黄仲翁的“柳暗溪桥路,雪封古洞门。牧童村外笛,驱犊下黄昏”。可以想像起一二。   以上两景,位置明确,不会引起争议。诗人关于它们的诗确也写得不错,但读后总觉得浮泛一些,移于别处亦可,看不出它卓异的特色来。    至于另外五景,如今再看,就不免恍同隔世,不得要领了。   以下,我们还是先按县志的索引略加介绍,再以古人的诗加以印证。   金鼓朝阳——据县志,今沙溪濠涌村前有一座山峰名叫云亭峰,其北即金鼓山。“金鼓山在城西八里,左侧有大石重叠,扣之作金鼓声”。所谓“金鼓”,其实便是这么几块大石。清代诗人卢文起有诗赞曰:“一声金鼓半峰丹,丽日峥嵘复旦看。镗答应天暄负早,离晖出地曙光团。花呈锦绣龙烟瑞,涧绕春阳煦谷寒。静传云亭濠上望,咸池昆焜耀舞姣鸾”。   南台秋月——南台即南台山。位于今之北台乡附近。清代诗人萧桐青是如此吟咏的:“枫落荒林万壑哀,晚来乘月步南台。空山别有闲天地,胜会曾天辟草莱。倚杖静看云上下,吹笙谁共鹤徘徊。晴光遍瞩群峰小,千仞冈头一啸回”。   金紫岩溜——据具志:金紫山在县东南十里,伏虎岗北。所谓岩溜,就是指山上的飞瀑。明代诗人伍瑞龙是这样描写的:“日照重檐紫翠高,飞泉百尺下奔涛。我曾亲手探明玉,万涴坐龙图与彩毫”。   天池菱荷——指的是石岐东南十里处的紫马岭,山上有池长满荷花。但县志又说:“元末浚南濠,此池已涸”。可见此景存在时间实在有限,只是浪得虚名。明代诗人黄仲翁咏之曰:“天池方半亩,半亩尽荷花。借问荷花主,蓬莱是主家”。诗作平平,皆因景色本也平平之故。   浮虚春涛——位处今天的阜沙一带,当时尚未围垦,从浮虚山上望下,只见汪洋一片,是谓“春涛”。黄仲翁咏之曰:“西北朝宗派,东南合踏潮。长风随入夜,吹作雪翻飘”。   “金鼓朝阳”等五景,由于本无甚可观,经不起时间的淘洗,现在已没有多少人能记得起了。那怕是生活在附近,也难以有置身景中的快感。若以地貌而言,这几处都非经济开发区,应该和当年变化不大的。   由此可以作出如下的推论:   一、中国人传统上喜欢“八”、“十”之类数字,在数百年前香山经济还相当落后,开发程度较低的条件下,所谓八景,不免有凑数之嫌。   二、景名虽由人定,但其生命力,却不仅在于其是否真的入画,还在于其中有多少的精神内涵。蜚声中外的杭州西湖八景,要是不与岳飞、于谦、苏轼、白居易,乃至钱塘苏小、灵隐济颠、许仙白蛇等民族精英、传奇故事联系在一起,能流传如此久远吗?   三、从景的命名,可以看出当时的拟名人的审美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命名的《中山十景》,其着眼点主要是建设新貌;而形成于元、明年间的《香山八景》,就不免充盈着文人墨客情调,何尝有半点人的创造力存在其中!由此又可得出“阜峰文笔”在始初指的是山不是塔,是湖州山非烟墩山的又一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