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三项文物的重修及其历史
发布时间:
2006年01月1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银铠
[center]中山市三项文物的重修及其历史[/center]
[center]银铠[/center]
今年我市按计划对西山寺、讨龙阵亡烈士纪念碑记、宋帝以及牌坊三项文物进行重修。工程正顺利进行,有的经已完成。这批文物,长者历四、五百年,短的也六、七十载。既记下了古代我邑文化、宗教活动的鳞瓜,也反映近代民主革命斗争的片断。今次重修,意义不仅限于维护古迹,而是革命为了贯彻旅游、文化结合的方针和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
一、重修西山寺
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名胜及古建筑西山寺,文化革命后只剩下残垣四壁,寺内设施荡然无存。1984年4月市七届人大代表曾联名提出修复西山寺的建议。1986年市政府作出了修复西山寺的决定。并拨出专款,由市委统战部宗教科负责筹办。1987年3月,中山市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和西山寺筹建委员会相继成立,7月修建工程动工。昔日寺僧印西、纯真、庆真等亦返寺主持修建事宜。旅居海外、港澳等地的乡亲,亦积极响应,解囊布施。经一年修建,首期工程已经完成。上盖全部更新,殿堂胜过原来,共修复大雄宝殿及观音、地藏、伽蓝、韦驮、多宝塔等七座大殿,重塑释迦牟尼、阿弥陀、弥勒等九尊佛像,其中观音、韦驮是贴金的。佛教活动的旗幡、法器,一起齐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之题书“大雄宝殿”“万德庄严”两扁额。佛教经于今年浴佛节期间升座。
据清光绪《香山县志》载,西山寺原名仁寿禅林,明嘉靖年间始建,明孝廉毛可珍曾读书于此。清顺冶年间知县胡戴仁重建。清康熙年间副将朱明再修。清闲丰年间陕西巡抚署四川总督曾望募资重建。民国10年主持僧来因法师率徒了华大师再募资重建。历次重修后,寺殿已颇具规模。今次重修是在原由基础上进行的。保存完好的清代石刻有:易铨立“仁寿禅林”寺门额,张玉堂书“红棉旧荫,福地重光”寺门对联,曾望颜撰《重建武峰仁寿碑文》,曾望颜书西山“第一峰”山门额及“山小岂无云出岫,台高还有树参天”山门对联等。寺侧有一条“六棉古道”,众所熟悉的六棉便植于古道尾端。相传老一代六棉植于宋代,至清咸丰年间枯萎。邑人再植六株,是为第二代,至今尚存其五。寺院内另有一株更老的木棉,树身更壮更高,志书里未见记载。据专家鉴定,树龄在两百年以上。“西山红棉”自古已是香山八景之一,今为中山新十景之列。山之西麓有中山纪念图书馆。北麓有“讨龙阵亡烈士纪念陵园”。四周环境幽雅,树木葱茏,居于闹市而不闹,登山探险和谒殿参佛者络绎不绝。重修后的古建筑,更值得一观。
二、修复《讨龙阵亡烈士纪念碑记》
于西山北麓的“讨龙阵亡烈士纪念陵园”内,有四件建筑物:(一)讨龙阵亡烈士纪念碑;(二)讨龙阵亡烈士纪念亭;(三)镶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的云石石刻及《三民主义》简义石刻的大照壁(《三民主义》石刻被挖出,下落不明);(四)技记述讨龙战役经过及陵园筹建经过的《讨龙阵亡烈士纪念碑记》(被挖出弃置于六棉古道尾端大树下)。今年1月经市政权志编写组建议,市长批准,列入城建计划进行修复。4月份工程完成,镌有五百七十九字的碑记重立于纪念碑右后侧,上下有保护、装饰设施,周围加以绿化、美化。
“讨龙阵亡烈士纪念陵园”建立1927年(民国16年)12月,有辛亥革命后首任香山县长林寿图撰写碑记,第卅二任县长郑道实主持兴建。香山讨龙是孙中山领导的讨袁(世凯)、讨龙斗争的一次战役,具有民主革命性质。现将战役的背景及经过简述于后:
龙济光本清朝遗臣,反对共和。1914年(民国3年)8月被窃国“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为广东都督兼民政长。1915年(民国4年)12月袁世凯称帝,策封龙济为“一等公”,旋又晋封为“郡王”。龙遵袁命解散孙中山领导的广东省议会及各县议会,驱逐省都督胡汉民和副都督陈炯明,撤县长,复知事,开赌禁,捕杀中华革命党人,史称为“龙济光祸粤时期”。香山是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龙济光专门派一旅军队(旅长纳顺洪)前来镇压。郑道实(解放前任县长、议长,解放后被选为中山县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曾著文记述这段历史:“大盗操戈国炳移,纵横铁骑叹安之。琅珰入狱黄刘李,姑息容奸委已迟。瓜蔓株连更胡止,舞爪张牙尽承旨。毛君痛骂死山前,郑子戴头走万里。(郑自注:辛亥光复,同人对邑中豪强某某,大度处之。彼辈后充龙济光侦探,密报捕获黄冷观、刘善余、李锐进、毛仲莹、刘诵芬等,数君均曾任《香山旬报》记者。毛君大骂审员,被害越秀山下,郑彼岸则走避美洲)”。
当时孙中山曾多次号召讨袁、讨龙。中华革命党人朱执信等响应号召,率众四千人偷袭广州,击毙龙济光的团长田春发,建立民军,举起讨袁、讨龙大旗。省内潮、汕、钦、廉地区脱离龙济光。在此情况下,香山县革命党人林警魂等率民军数百,于1916年(民国5年)4月9日从隆都(今大涌、沙溪)出发,进攻县城,与龙济光军鏖战于石岐海、马山、西河路诸要隘,陆路的两支民军已逼近县城,但水路却受挫,隆威忽沙舰被击沉,杨藻云、刘草堂、刘拱星等数十人壮烈牺牲。起义虽未成功,但给龙济光以一定打击。县署工作一度停顿,知事蓝和光自动离职,《香山县续编》的编撰工作中断达七个月之久。全国各地也加紧讨袁、讨龙。结果,6月6日袁世凯死了。8月间龙济光被迫交出都督职权,远走海南。讨龙战事告一段落。
为了纪念讨龙阵亡烈士,由林寿图、郑藻森主持筹募,由侨居巴拿马、密鲁、智利等国的乡亲捐助,建成讨龙阵亡烈士纪念陵园,至今已有六十一周年。这是民主革命的一项纪念文物,应当修复,值得瞻仰。
三、重建“宋帝遗迹”牌坊
“文革”前环城区沙涌有三处文物:(一)“宋帝遗迹”牌坊,纪念宋端宗驾幸沙涌的事;(二)“侍郎故里”牌坊,纪念南宋工部侍郎马南宝的事;(三)宋帝行宫和马侍郎故居(又称马氏大宗祠),纪念宋帝君臣的事。这是七百多年前侍郎故居的原址,经历代多次修建,改成为宫殿式,屋顶正中装有帝王标志的紫色大琉璃珠。可惜这三处文物均为“文革”初期拆毁。
为了修复这批文物,环城区今年春成立专门机构,筹集资金。第一步重建两个牌坊。由于道路扩宽,新牌坊必须加宽加高。并采用合二为一的设计,将“宋帝遗迹”及“侍郎故里”两块扁额同置于一牌坊之内。新牌坊采用混凝土钢筋结构,但外形尽量仿照原式样,保持古色古香。工程经于冬前完成。第二步计划重修宋行宫,已初步定名为“宋帝行宫及马侍郎故居遗址博物馆”,将本区范围内的历史、文物,一应置进馆内。
关于宋帝及马侍郎君臣的一段史事,历代的《香山县志》均有记载,现节录清光绪《香山县志》的一段,供诸同好:“宋景炎2年10月,端宗自潮之浅湾海避敌过邑境,南宝南粟千古以饷军。端宗敕奖之,召拜权工部侍郎。时帝舟为元师所迫11月丞相陈宜中、少傅张世杰、殿前指挥使苏刘义奉帝幸沙涌,暂宫于南宝家。南宝竭力保卫帝躬,劳瘁备至,元人列知者。……12月张世杰奉帝舟退保秀山,寻次于井澳。……景炎3年春,都统凌震复广州,南宝赋诗志喜。时帝舟次于砸洲(属东莞),疾大作,4月帝崩。卫王即位,走崖山,张世杰等从之。而曾子渊充山也。南宝募人为疑冢于寿星塘五处,……。”另清道光《香山县志》有此句:“今邑之深山多有陵迹,盖遗黎为之讳其葬处也”。
修复这批文物,群众十分欢迎,因是家乡之珍宝也。连同几年来修复的阜峰文笔、锣鼓岗、天章阁等,充实了旅游景点。但及有月山、隆瑞古塔、小琅环、曾哥潭、宋疑陵、五桂山上的大花园小花园等等,亟待修复和开发。中山被誉为新兴的旅游城市,如以旅游文化设施同旅游物质设施相比,便相形见绌。其实,我市旅游文化的资源是丰富的,关键在于是否开发和运用而已。